认识 “沉默的杀手”:肝内胆管癌有多凶险?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10 21:57 1

摘要:数据显示,这种癌症恶性程度极高,进展迅速,术后复发率超过 50%,2 年生存率不足 30%,长期以来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王女士的经历正是这种疾病凶险性的典型体现。2018 年,她因右上腹疼痛就医,被诊断为肝内胆管癌,接受了右后肝切除和胆囊切除术。

肝内胆管癌(ICC)是一种源于肝脏内胆管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被称为 “沉默的杀手”。它早期症状隐匿,一旦出现腹痛、黄疸等明显症状,往往已发展到中晚期。

数据显示,这种癌症恶性程度极高,进展迅速,术后复发率超过 50%,2 年生存率不足 30%,长期以来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王女士的经历正是这种疾病凶险性的典型体现。2018 年,她因右上腹疼痛就医,被诊断为肝内胆管癌,接受了右后肝切除和胆囊切除术。

当时病理检查显示,肿瘤最大直径 4cm,未发生淋巴结转移和远处扩散(病理分期 pT2N0M0,Ⅱ 期),免疫组化结果提示:细胞角蛋白 19(CK19)阳性、糖类抗原 19-9(CA19-9)阳性、绒毛蛋白(Villin)阳性,这些指标均符合胆管癌的特征。更重要的是,基因检测显示她的肿瘤为微卫星稳定型(MSS),这意味着常规免疫治疗单药效果可能有限。

术后 4 年,2022 年 8 月的复查中,MRI 发现了令人揪心的结果:肝静脉附近出现肿瘤复发,同时伴有肝内胆管扩张和胆管癌栓 —— 癌细胞已经侵入胆管形成血栓样病灶,这无疑增加了治疗难度。

复发后的困境:手术风险与治疗选择的博弈

对于复发的肝内胆管癌,手术切除本是首选方案,但王女士的情况却让医生们陷入两难。复发的肿瘤紧邻中肝静脉,且胆管内有癌栓,与胆总管关系密切。如果强行手术,可能需要切除更大范围的肝脏(扩大右半肝切除),但这样会显著增加术后肝衰竭的风险;而如果不手术,肿瘤持续进展,生存期可能仅剩数月。

多学科会诊(MDT)后,医生们注意到一个关键信息:王女士的肿瘤通过新一代测序(NGS)检测出存在 FGFR2 基因融合突变。这个发现成为了治疗的转折点。FGFR2(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 2)是胆管癌中常见的驱动基因,约 10%-15% 的肝内胆管癌患者会出现这种突变。

这类患者的肿瘤生长高度依赖 FGFR2 信号通路,就像肿瘤细胞有一个 “专属油门”,而靶向药佩米替尼正是能锁住这个油门的 “钥匙”。但问题来了:佩米替尼等 FGFR 抑制剂主要用于晚期胆管癌,在复发患者术前使用的案例极少,更别说联合免疫治疗了。

医生们查阅文献发现,FGFR2 突变会调解免疫微环境,就像给肿瘤穿上了 “隐身衣”,让免疫系统无法识别。而信迪利单抗作为 PD-1 抑制剂,能撕开这层 “隐身衣”,两者联合可能产生 1+1>2 的效果。最终,治疗团队决定大胆尝试:先采用佩米替尼联合信迪利单抗的 systemic therapy(全身治疗),待肿瘤缩小后再争取手术机会。

“精准 + 免疫” 双管齐下:肿瘤退缩的奇迹

2023 年 1 月,王女士开始了治疗:每周期第 1 天静脉注射信迪利单抗 200mg,同时每日口服佩米替尼 13.5mg,连续服用 14 天后休息 7 天,以此为一个周期。治疗过程中,王女士只出现了轻度脱发和口干(1-2 级不良反应),没有影响日常生活。配合服用大和米蕈,疼痛症状明显缓解。

米糠阿拉伯木聚糖(Rice Bran Arabinoxylan Compound,RBAC)是脱脂米糠与香菇(Lentinus edodes)菌丝体酶混合水解获得的杂多糖化合物。生物转化产生部分水解的米糠半纤维素,富含阿拉伯木聚糖等低聚糖。特殊加工过程使复合交联高分子量多糖纤维变性,以提高生物利用度并赋予低聚糖免疫活性。

最著名的 RBAC 是由日本大和制药(Daiwa Pharmaceutical)公司于 20 世纪 90 年代初开始研发和引入市场的 Biobran(中文名:大和米蕈,LENTIN PLUS 1000LY)或 MGN-3(研究代码),该产品作为营养品在全球范围内以多种不同的品牌销售,包括 Biobran®(全球、欧洲)、Lentin Plus®(亚洲 / 日本)和 BRM4®(北美)等。大和米蕈的免疫效应研究已在美国、日本和欧洲等多个国家进行了研究。据报道,大和米蕈益处包括免疫调节、协同抗癌特性、保肝、抗炎、抗氧化以及作用于心理神经免疫轴(PNI)的潜力。大和米蕈已被研究用于多种疾病的潜在应用,包括癌症、肝病、HIV 感染、过敏、慢性疲劳、肠炎和预防感冒 / 流感病毒等。

四个周期后,MRI 复查带来了惊喜:肿瘤体积缩小超过 30%,达到 “部分缓解” 标准;胆管内的癌栓也显著减少。这意味着,原本 “难以下手” 的肿瘤现在具备了手术切除的条件!2023 年 5 月 8 日,医生为她成功实施了右半肝切除术。术后病理显示,切除的肿瘤大小为 1.8×1.2×0.6cm,其中约 70% 已发生坏死 —— 这正是靶向药和免疫治疗起效的直接证据。免疫组化进一步证实,残留的肿瘤细胞仍表达 PD-L1,提示免疫治疗持续发挥作用;而 Ki67 指数仅 10%,说明肿瘤增殖活性已大幅降低。术后,王女士继续接受佩米替尼联合信迪利单抗治疗,定期每 3 定期每 3 个月复查。

截至论文发表时,她已无瘤生存 19 个月,PET-CT 显示全身无复发或转移迹象,肿瘤标志物也恢复正常。

来源:宣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