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民办实事300余件、参与紧急救助20余次、足迹遍布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绿春县平河镇123公里边境线......截至目前,红河边境管理支队平河边境派出所民警赵旭已在守护边境线的岗位上奉献了9个年头。
为民办实事300余件、参与紧急救助20余次、足迹遍布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绿春县平河镇123公里边境线......截至目前,红河边境管理支队平河边境派出所民警赵旭已在守护边境线的岗位上奉献了9个年头。
“戎装虽脱,初心不改”
组建11支86人的“义警”队伍
18岁那年,赵旭怀揣军旅梦离开山东邹城,跨越2580公里投身军营,成为一名边防战士。2019年随着部队改革转隶,他迎难而上,以优异成绩完成了从边防战士到移民管理警察的蜕变。
“戎装虽脱,初心不改。”这句誓言成为他扎根边境最坚硬的基石。在内勤岗位的日日夜夜,一份份精准的报告,是他伏案工作的身影;一篇篇动人的稿件,记录着战友们的忠诚足迹;一张张定格的影像,诉说着派出所的日新月异。在完成内勤工作的同时,赵旭还要参与值班、辖区巡逻、案件办理等外勤工作。他常对同事说:“不能因不会而拒绝,既然交给我,就一定要做细做好。”。
瓢泼大雨中排查山洪隐患,酷暑高温下走访辖区群众。为筑牢边境安全防线,赵旭深知,单靠派出所一方力量远远不够,必须广泛凝聚多方力量。边境线上的群众,是守护边疆的重要力量,他们就像分布在各处的“信息员”,能及时发现边境线上的细微变化,赵旭牵头在辖区组建11支86人的“义警”队伍,将网格员、护边员、老党员等力量拧成一股绳,使每个村寨都成为收集跨境犯罪线索的“烽火台”,为打击走私、贩毒等犯罪构建起坚不可摧的信息“长城”。
辖区划分出4个“微驻点”
床铺常在老乡家中
从内勤转战社区岗位后,赵旭的“匠心”仍在边寨绽放新芽。面对山高路远、群众早出晚归的困境,他创造性地在东斯村委会辖区划分出4个“微驻点”。从此,他的床铺常在老乡家中,警民之间再无时差。
哈尼族老人李大爷感慨:“现在小赵住在寨子里,夜里都能找他唠家常!”300余件实事、40起成功调解、20余次紧急救助、长期帮扶3名孤寡老人,直至两面红彤彤的锦旗送至手中,群众用最质朴的方式为他的“微驻点”革命投下了信任票。
不仅如此,他还开创党务村务警务“大融合”模式:12个警民共事服务平台拔地而起,1张集地理信息、人口数据、风险点位于一体的数智警务地图跃然屏上,创新的村规民约与联调机制在边陲深处落地生根。
面对辖区留守老人儿童居多的情况,赵旭协调设备,每周在村寨放映普法影片、剖析案例。当发现普通话视频传播效果有限,他立刻组织翻译录制哈尼语版“反诈音频”“交通安全口诀”,村寨大喇叭从此传出了乡亲们听得懂的“法治乡音”。
600余次入村宣传,840余人次交通违规被温情劝阻,“一分钟普法”成为村头巷尾的独特风景。他发动老党员、老教师用民族语言解读政策,法治的种子在民族村寨悄然萌芽。当拉祜族妇女阿英因“刷单诈骗”即将转账时,正是他培训的“法律明白人”及时劝阻,保住了全家积蓄。
建立精准帮扶台账
创新方式解民忧
在赵旭心中,“人民”二字重如千钧。他按照“轻重缓急、一件都不落单”的铁律,建立精准帮扶台账,将辖区35名困难群众的忧愁所需尽数登记。
当得知独居的瑶族阿婆房屋漏雨,他当即协调义警队伍帮助修缮;发现留守儿童辍学,他三番五次登门劝学并联系助学资源。凡是对群众有益的事,他“积极地做、科学地做”,毫不动摇地刻画守土有责、守土尽责的社区蓝图。
他独创的“滴灌式”矛盾化解法彻底改变了以往粗放模式。两户村民因地界问题积怨多年,赵旭带着皮尺与村老实地丈量,对照老地契复原界限,又联合镇司法所制定和解协议。当双方在按下红手印时,围观群众鼓掌欢呼:“赵警官把死结解成了活扣!”
仰望星空,北斗七星正指向山东方向。哈尼族老人递来热腾腾的糯米粑:“小赵,你就是我们寨子的亲儿子!”
秋日雨后,明媚的阳光穿透云层再次照亮界碑,这个山东汉子又踏上巡逻路,身后是炊烟袅袅的平安村寨,眼前是绵延万里的壮美边疆。
全媒体记者:杨文爽
通讯员:邹昌义 周蓉
编辑:贺靖
审核:段寅彬
二审:钟玲
终审:黄翼
来源:都市时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