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那天我在会议室里和客户争论得不可开交,手机在口袋里接连震动了三次。我趁人不注意瞥了一眼,是家里的号码,便直接挂断,回了句“在开会,稍后联系”,又埋头投入工作。几个小时后才想起回拨,母亲的声音依旧轻柔:“没事,就是惦记你上次说胃不舒服,好些了吗?你忙你的。”后来
那天我在会议室里和客户争论得不可开交,手机在口袋里接连震动了三次。我趁人不注意瞥了一眼,是家里的号码,便直接挂断,回了句“在开会,稍后联系”,又埋头投入工作。几个小时后才想起回拨,母亲的声音依旧轻柔:“没事,就是惦记你上次说胃不舒服,好些了吗?你忙你的。”后来父亲悄悄告诉我,那天母亲刚做完复查,医生建议做个小手术。她怕影响我工作,硬是自己撑着去了医院,把担忧和害怕都藏在了心里。你看,这就是我们的父母——他们学会了不打扰,学会了把牵挂藏在沉默里。
上周末我终于抽空回家,打开冰箱,发现不少食物已经过期;药箱里药品堆得满满当当,却杂乱无章。母亲走路慢了许多,却依然笑着;父亲依旧准时守在电视前看新闻联播,可广告刚播就打起了盹。他们穿着我几年前买的衣服,用着我淘汰的旧手机,我给的钱一分未动,全存进了银行,说要“留给孙子将来用”。我们总以为给钱、送礼、请人照顾就是孝顺,却忘了他们最需要的,其实是我们的陪伴和关心。
人老了,是一个悄无声息的过程。某天你突然发现,曾经无所不能的父亲不会用智能手机,曾经记性最好的母亲开始重复讲同一个故事。这不是他们的错,是岁月在静静流淌。数据显示,中国一半的老人处于空巢状态,其中超过四成有轻度抑郁倾向。而我们做子女的,近六成每月回家不到一次,每次停留甚至不足两小时。我们拼尽全力追求所谓的成功,可若连最亲的人都顾不上,那些成就又算得了什么?
父母的晚年,是一场无声的考试。它考验我们的耐心——当他们反复询问,我们能否依然温和回应;考验我们的细心——能否察觉他们吃药的时间、假牙是否清洁、助听器有没有电;考验我们的感恩之心——还记得是谁教会我们走路、说话、做人吗;更考验我们爱的能力——当他们固执、唠叨、甚至有些难懂时,我们能否像他们当年对我们那样,无条件地接纳与包容。
朋友林医生常讲一个故事:一位高管在父亲临终前辞职陪护,他说:“我在职场拿过无数高分,却差点在人生最重要的考试中不及格。”这考试没有补考机会,一旦错过,便永远无法重来。
我们可以从点滴做起:每周打一次电话,不只是问“吃了没”,而是真正倾听他们的日常;每月回家一趟,不只是吃饭送礼,而是陪他们翻相册、教他们用新功能;记住他们吃的药、存好医生电话、定期陪体检;尊重他们的习惯,让他们感到被需要、被依赖。更重要的是,把“我爱你”说出口,哪怕一次,也足以温暖他们很久。
趁父母还在,趁时光未老,让我们用行动写下答案。用心陪伴,用爱回应,做他们晚年最踏实的依靠。总有一天我们也会老去,也会渴望孩子的目光与拥抱。今天如何对待父母,就是在为明天的自己写下榜样。别让遗憾成为结局,从现在开始,好好答题,努力做个优等生。
来源:嘟嘟神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