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白象方便面因“发霉”登上热搜。广西玉林一消费者称,购买的白象方便面连续两包面饼出现发黑霉变现象。厂商迅速回应称已赔偿消费者,并强调发霉可能由包装破损或储存不当导致,正进一步检测原因。然而,这一事件并未引发消费者抵制,反而掀起“囤货潮”——网友纷纷表示“赶
近日,白象方便面因“发霉”登上热搜。广西玉林一消费者称,购买的白象方便面连续两包面饼出现发黑霉变现象。厂商迅速回应称已赔偿消费者,并强调发霉可能由包装破损或储存不当导致,正进一步检测原因。然而,这一事件并未引发消费者抵制,反而掀起“囤货潮”——网友纷纷表示“赶紧买两箱支持”“发霉说明没防腐剂”,甚至调侃“这是国货良心认证”。
发霉的面饼
网友神纷纷评论:
- “包装漏气发霉是常识,那些放一年都不坏的才可怕!”
- “白象要是塌房,国产良心就真没了!”
- “这波黑热搜反而让我路转粉,立刻下单老母鸡汤面!”
---
【白象逆袭:从濒临破产到国民品牌】
1. 民族脊梁:拒绝日资,坚守底线
白象的崛起,与其“硬核”民族情怀密不可分。2003年日资大举收购国产方便面品牌时,白象创始人姚忠良(退伍军人出身)断然拒绝收购,即便面临市场份额萎缩、超市货架被挤占的困境,仍坚持“中国人要吃自己的面”。这一选择让白象长期蛰伏于三四线市场,却也为日后翻红埋下伏笔。
2. 公益担当:1/3员工是残疾人
白象被网友称为“食品界华为”,不仅因民族气节,更因社会责任。其工厂三分之一员工为残疾人,称为“自强员工”,提供平等就业机会。此外,河南暴雨、武汉疫情中,白象默默捐款超800万元,却鲜少宣传。
3. 品质突围:从“土坑酸菜”到“0安全事故”
2022年“土坑酸菜”事件中,白象因“从未合作问题酸菜厂”脱颖而出,被网友誉为“方便面界清流”。其28年“0食品安全事故”纪录,叠加非油炸、低添加的产品策略,成为消费者心中的“放心面”。
泡面生产线
【发霉事件为何成“反向营销”?】
1. 消费者信任:用脚投票的国货情怀
网友对白象的宽容,源于对其品牌价值的认可。有评论直言:“吃其他品牌反酸拉肚子,白象却没事,这就是差距!” 发霉事件反而成为“无添加防腐剂”的佐证,网友甚至怀疑是“竞争对手抹黑”。
2. 行业对比:防腐剂争议与健康焦虑
方便面行业长期因高盐、高添加备受诟病。白象主打“非油炸”“少科技狠活”,与竞品形成鲜明对比。有消费者调侃:“康师傅面饼放半年都不坏,白象发霉才是真实”。
3. 情绪共鸣:支持“弱者”的集体心理
白象曾因拒绝日资被边缘化,网友将其视为“被资本打压的良心企业”。此次事件中,公众选择用购买力为其“撑腰”,本质是对民族品牌的情感投射。
白象食品的展会展位图片
【白象的市场野心:从“翻红”到“争二”】
1. 线上渠道破局:内容电商与猎奇新品
白象近年通过抖音、小红书等平台发力,推出香菜面、折耳根面等“网红口味”,精准捕捉年轻群体。其抖音“香菜面”话题拉新7000万用户,2024年销售额突破90亿元,直逼行业第二的统一。
2. 产能扩张:11亿建厂攻占华南市场
2024年,白象投资11亿元在广东河源建厂,剑指康师傅、统一的华南腹地。此前,白象线下渠道集中在华北,南方市场依赖电商反哺,新基地投产后或重塑行业格局。
3. 多元化布局:速冻食品与自热赛道
除方便面外,白象已涉足速冻水饺、自热火锅等领域,试图摆脱“单一品类依赖症”。不过,消费者认知仍聚焦方便面,如何突破品类壁垒是其新挑战。
白象网红产品
【反思:食品安全与品牌信任如何平衡?】
白象事件暴露了食品行业的深层矛盾:
- 消费者宽容度的边界:网友力挺虽彰显情怀,但食品安全仍是底线。白象需加强品控,避免消耗信任。
- 国货崛起的机遇与风险: 民族品牌借势流量红利的同时,需警惕“捧杀”,用持续创新巩固地位。
- 行业竞争的同质化困局:白象拳头产品“汤好喝”面临康师傅模仿,需打造更具辨识度的爆款。
【结语:一碗面的“中国式逆袭”】
白象的发霉风波,恰是国货崛起的缩影——消费者用购买投票,不仅为产品,更为品牌背后的价值共鸣。然而,情怀不能替代品质,民族品牌的长期生存,仍需回归“产品力+创新力”的硬核逻辑。正如网友所言:“支持白象,但请千万别塌房!”
最重要
来源:桔长观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