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7日,由《中国美术报》社、重庆市政府文史研究馆、重庆市重庆史研究会主办,北碚新华书店、西南大学出版社、九歌朗诵社承办,重庆市美术家协会、重庆市文艺评论家协会提供学术支持的《中国抗战大后方版画运动史》读书分享会在重庆北碚新华书店举办。来自主承办和学术支持单位
活动现场
9月7日,由《中国美术报》社、重庆市政府文史研究馆、重庆市重庆史研究会主办,北碚新华书店、西南大学出版社、九歌朗诵社承办,重庆市美术家协会、重庆市文艺评论家协会提供学术支持的《中国抗战大后方版画运动史》读书分享会在重庆北碚新华书店举办。来自主承办和学术支持单位以及西南大学美术学院、重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红岩》文学杂志社的近百位嘉宾现场参与了该活动。读书分享会由西南大学美术学院原院长陈航主持。
部分嘉宾合影
凌承纬长期深耕于抗战美术史论研究,曾出版多部具有影响力的专著,如《四川新兴版画发展史》《现实主义之路》《现实主义的选择》《刀与笔的战斗》等。《中国抗战大后方版画运动史》是其近20年研究心血的最新结晶,该书以中华全国木刻界抗敌协会和中国木刻研究会作为抗战大后方版画运动发展的主轴,以重庆和桂林为重点,对抗战大后方版画运动发展过程进行了深入而细致的研究。
活动现场
活动现场宣读了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范迪安和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副会长、重庆市重庆史研究会名誉会长周勇为本次活动发来的贺信;《中国美术报》社社长金新,重庆市政府文史研究馆党组成员、副馆长袁波,重庆市重庆史研究会会长蔡斐先后发言。
范迪安评价,认为该书打开了认识抗战美术历史新的视野,也为推动抗战美术的全景研究提供了新的成果。“抗战版画运动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以延安为中心的抗日民主根据地版画运动,一个是以重庆为中心的大后方版画运动。此前,学界关于延安版画运动成果研究相对较多,对大后方的版画运动史则研究不足。凌承纬发学术宏愿,举洪荒之力,对发生在大后方的版画运动历史做全面、系统的研究与论述,使这本专著立足详实可信的文献史料,形成尊重历史发展的逻辑归结,作出充分而明晰的理论阐述,展开了波澜壮阔的抗战美术运动的鸿篇叙事。让我印象尤为深刻的是这部书中大量第一手史料的收集、整理和研究,其中许多珍贵文献资料是首次公之于众,足值珍贵,这是一部填补重要历史研究空白的著作。”
周勇表示,凌承纬和他的团队系统地梳理和研究了抗战大后方版画运动的全过程,对若干重要领域和重要史实进行了深入而细致的考证,取得了重要的进展,填补了中国近现代美术史研究的一项重要空白,从而使中国近现代美术史更加完整地呈现。
袁波表示,书中版画作品既是艺术表达,也是抗战时期社会风貌与民众精神的生动写照,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对大后方文化活动的支持,对传承弘扬抗战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蔡斐认为,该书为研究抗战时期的文化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有助于推动相关学术研究的深入开展。
重庆市作家协会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何浩特地委托《红岩》文学杂志社负责人、副主编欧阳斌到会祝贺本次活动举行,并转达他对凌承纬的敬意。他表示,凌承纬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学者,更是重庆文学艺术的重要支持者与同行者。他卓越的学术建树和长期以来对文艺事业的热忱投入,令人倍感钦佩与景仰。
金新从《中国美术报》作为国家级美术专业媒体的办报宗旨和发展理念出发,希望以此次活动为契机,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使烽火岁月中的家国情怀成为当代艺术创作的精神坐标;同时,通过发挥专业媒体的引领和导向性作用,推动抗战美术史的研究和成果的传播与推广。她表示,《中国美术报》将始终在场,以全媒体报道和多元学术活动,与广大美术工作者一道奋力书写中国美术史的新篇章。
活动现场,凌承纬深情讲述了他是如何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走上中国新兴版画运动史和抗战美术史研究这条“不归路”,以及在几十年考证、走访、调研过程中的几段感人故事。他说,伴随年龄增长和常年熬夜透支健康,身体状况已大不如前,但他却郑重承诺,只要他还能动、能看、能写,他就不会放下他所不舍的美术史研究事业。
活动现场
活动现场,全国新华书店中唯一以抗战为主题的书房“抗战文献专题书房”在北碚新华书店揭牌。该书房未来将紧扣历史文化,深入发掘展现重庆抗战历史文化脉络,为重庆特色文化增添更多元素。
编辑 | 刘 晶制作 | 殷 铄、刘根源校对 | 安亚静初审 | 殷 铄复审 | 马子雷终审 | 陈 明来源:中国美术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