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青年美术评论人才培训”项目课程纪实|葛玉君:中国“新国画”概念及其话语建构——兼论“中国画改造思潮”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09 22:36 1

摘要:8月14日下午,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葛玉君在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为《中国美术报》社主办的国家艺术基金2025年度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新时代青年美术评论人才培训”培训班学员授课,课程题目为“中国‘新国画’概念及其话语建构——兼论‘中国画改造思潮(1949—1

讲座现场

8月14日下午,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葛玉君在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为《中国美术报》社主办的国家艺术基金2025年度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新时代青年美术评论人才培训”培训班学员授课,课程题目为“中国‘新国画’概念及其话语建构——兼论‘中国画改造思潮(1949—1966)’”。

葛玉君以潘天寿的《耕罢》和齐白石的《铅锤道义图》为切入点,展开关于1949年至1966年中国画改造的背景、路径、思潮的论述,并对不同时间节点和地区的中国画创作和教学案例进行讲解。

授课老师与学员合影

讲座现场

课程伊始,葛玉君从历史宏观视角切入,阐述了“新国画”概念产生的时代背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社会结构发生前所未有的大变革,各行各业进入全新发展时期,美术领域也不例外。在这个特殊的历史节点,艺术如何反映新时代、新气象,如何更好地为老百姓服务,成为艺术家们亟待思考的问题。“新国画”概念应运而生,它以反对、排斥、拒绝“旧国画”为出发点,进而树立自身,“新、旧之辩”构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整个文学艺术界重要的时代命题之一,在中国画领域则具体化为关于“国画创作与接受遗产”等问题的探讨。

在讲解“新国画”概念的发展脉络时,葛玉君回溯到20世纪上半叶。彼时,“新国画”一词已出现,但其内涵随着时代变迁不断演变。蔡元培将陶冷月的绘画称之为“新中国画”,是从语言层面出发,将素描、水彩与笔墨画法相融合,借鉴西画形式语言、空间结构与艺术观念的革新尝试的绘画。而以“二高一陈”为代表的岭南折衷派力倡的“新国画”,旨在表现新社会风尚、体现新艺术思潮,技法上强调中西结合,创作中寄托着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与反思。

谈到徐悲鸿的“新国画”理念时,葛玉君表示,徐悲鸿的《新国画建立之步骤》一文意义重大。其“新国画”核心内容包括坚持“为中国艺术之复兴”的学术理想,倡导写实性素描技法,加强写生实践,内容上以“人”的活动为中心。这一理念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文艺政策存在某种“契合性”,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美术格局的建构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徐悲鸿的倡导下,“人物为主、写生为主、工笔为主”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高等美术院校的教学方针,形成了以延安革命学派、徐悲鸿法国古典主义、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为来源的写实主义话语体系。

在讲授“中国画改造思潮(1949—1966)”时,葛玉君结合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献与经典艺术作品,生动地展现了这一时期中国画改造的曲折历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文艺界首要面临“知识分子思想改造”问题,《人民美术》创刊号上关于“国画改造”专栏掀起讨论浪潮,众多艺术家从“政策解读”“思想检讨”“内容表达”“语言批判”等多方面展开探讨,例如李可染、李桦等画家的文章,反映出他们对中国画改造的深刻思考。

在绘画题材与风格方面,这一时期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山水画领域,写生山水、红色山水兴起,“新金陵画派”“长安画派”等流派蓬勃发展,画家们深入生活、描绘祖国山河新貌,赋予山水画新的时代内涵。花鸟画领域,也有一批画家坚守传统,在传承中探索创新,“潘氏教学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对中国画理论与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

学员提问与分享现场

此次课程,葛玉君凭借深厚的学术积淀与独特的研究视角,为大家呈现了一幅“新国画”概念生成与“中国画改造思潮(1949—1966)”发展的全景图,让学员们对这一重要艺术史阶段有了更为深刻、全面的理解,为今后的艺术创作、研究与教学提供了宝贵的启示与借鉴。

摄影 | 刘科瑶

制作 | 殷 铄、刘根源

校对 | 安亚静

初审 | 殷 铄

复审 | 马子雷

终审 | 陈 明

《中国美术报》艺术中心内设美术馆、贵宾接待室、会议室、茶室、视频录播室,背靠中国国家画院,面临三环,功能齐全、设备完善,诚邀您到此举办艺术展、品鉴会、研讨会等活动。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54号联系人:王会 联系电话:010-68464569 18611300565《中国美术报》为周报,2025年出版44期。邮发代号:1-1711.全国各地邮政支局、邮政所均可订阅,264元/年

来源:中国美术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