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会有“朱家天子杨家将,朝上换皇不换将”的说法?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4-02 18:30 1

摘要:前言:提到“朱家天子”,大家的第一反应是明朝老朱家,而说到“杨家将”,大家首先想到的是北宋时期的杨业家族。时间跨度这么大,这两家怎么会扯到一起组成“朱家天子杨家将”?传说唐朝末年有个杨筠松的风水宗师为了改改自家风水,就背着先人的骨灰到处寻找龙脉。历经十来年的艰

前言:提到“朱家天子”,大家的第一反应是明朝老朱家,而说到“杨家将”,大家首先想到的是北宋时期的杨业家族。时间跨度这么大,这两家怎么会扯到一起组成“朱家天子杨家将”?传说唐朝末年有个杨筠松的风水宗师为了改改自家风水,就背着先人的骨灰到处寻找龙脉。历经十来年的艰辛,总算让他寻到了一处泡在河底的犀牛地。

可惜他不会水,迟迟不敢下去,就在这时,出现了一个朱姓牧童,他连忙寻求牧童帮助,而牧童却要求把自己父亲的骨灰也一同葬入犀牛地,他只能表示同意。不料牧童下水时出了点差错,杨家先人的骨灰没能葬入犀牛嘴,只是挂在了犀牛角,所以最后杨家成了将门,朱家则建立了明朝。传说毕竟是传说,真实情况又是啥样呢?

传说中牧童的后裔—朱元璋

1、主动归附

杨再思是唐末五代时期湘西地区的飞山蛮(汉时称武陵蛮)首领,被尊为“飞山公”。马殷据湖南期间,飞山蛮与马楚相争,杨再思不能敌,遂率残部归附马楚,被封为诚州刺史,由此获得了官方认同,其势得以快速发展,湘西、桂北和滇东等地的诸峒各部先后臣服于他。实力强大如斯,他却没有飘,始终保持和中原王朝的紧密联系,比如后唐末帝李从珂曾封他为左仆射尚书,食邑1万2000户。

后晋天福年间,杨再思有感于自己年老体衰,将手中权力下放给膝下十子,实行领地分封,人称“十峒蛮酋”,飞山蛮兴盛不衰。彼时中原争战不休,独其治下一片安定祥和,故而生民在他死后纷纷建庙祭祀,以彰他保境安土之功。当赵宋迈出统一天下的步伐,其诸子顺应潮流、主动归宋,赵宋天子龙心大悦,对其家族恩赏不绝。

纪念杨再思的众多飞山庙之一—广西高友飞山庙

2、文化可塑

归宋之后,杨再思家族内部生出了一则传说故事,说杨再思在给先祖寻找合适墓地时,因风水先生误判,导致赵氏占了“天子位”,而杨思仅得“将星位”,因此杨再思早有预言“赵家天子杨家将”。这一传说在《杨再思氏族通志》中确有记载,我们不妨猜度为何会有这样的风水传说?其一,杨氏家族作为赵宋的羁糜对象,需要通过这种舆论将其自身纳入华夏正统叙事,同时与赵宋皇权绑定。

其二,这种舆论对赵宋来说是利大于弊,能够强化杨氏家族“世代为将”的定位,确保地方安定。熙宁年间,杨氏后裔杨光富率23州峒归附,被封为右班殿直;崇宁年间,又有杨晟臻纳贡归附,宋徽宗取“地方安靖”之意改诚州为靖州,赵宋需要杨氏家族这样的靖边模范。后来北边的杨家将故事火起来了,两个“杨家将”也就跨地域联合,重构了“赵家天子杨家将”的忠君报国之文化。

杨再思家族的领地属宋朝羁糜州

1、卫所兵士

明朝立国之初,残元势力依然庞大且中原疲敝,明太祖朱元璋借鉴隋唐时期的府兵制,适时推出了卫所制。每卫置军士约5600人,闲时采取轮换制进行屯田和日常守备,战时则奉令出征,此制既有效保障了“兵将分离”,巩固了朝廷对军队的控制力,又大幅缓解了朝廷养兵的经济压力,朱元璋曾经不无得意地说到,“吾养兵百万,不费百姓一粒米”。

俗话说,变则通,通则达。随着环境的不断变化,卫所制的僵化和弊端开始凸显,比如卫所兵长期受军户制所困,一日为卫所兵,世代为卫所兵,阶层无法流转,他们逐步从荣誉加身的戍边战士沦为受人歧视的大头兵,逃跑者比比皆是,朝廷陷入兵用不足的困境。从辽东到甘肃,那漫长的“九边”防线还如何充分发挥出应有的效力?

明朝“九边”防线

2、官方叙事

卫所制败坏,边防漏风,再加上一场土木堡之变的沉痛打击,明朝北部边防的压力剧增,瓦剌、鞑靼等势力频繁侵扰。这种危机与北宋时期杨家将、折家将抵御契丹的历史形成镜像效应。朝廷为提振边疆将士对保家卫国的荣誉感,凝聚民心、军心,有意识地推动杨家将故事的传播,并将杨家将塑造为“忠君报国”的典范。

史载嘉靖皇帝曾多次下令修缮杨令公庙,以一种官方叙事的策略将杨家将的抗辽事迹转化为防御蒙古的精神力量。与此同时,卫所制的代代传承使得杨家将的家族化军事传统具有现实参考意义,朝廷鼓励卫所兵以杨家将为榜样,踏踏实实、满怀热情地为国戍边,不要做违背杨家将精神的逃兵。

密云的杨令公庙

1、文学创作

从蒙古到女真,明朝的外患贯穿始终,诸多文人有感而发,对杨家将故事进行了各种文学创作,使之从历史记忆变成文化符号。历史上第一部关于杨家将的中篇小说诞生于明朝早期,第一部相关长篇小说—《杨家将演义》,适时出现在明朝中后期,书中笔墨较重的“金沙滩血战”“穆桂英挂帅”等情节深度强化了家族忠诚与国家大义的叙事。

值得注意的是,该小说刻意淡化了杨业(即杨令公)归宋前的北汉背景,突出其“弃暗投明”的忠臣形象,这与当时抗击外族入侵的意识形态高度契合。万历年间的《杨家府演义》进一步将故事扩展至杨文广征西夏和杨怀玉平叛等虚构情节,形成“一门五代皆忠烈”的完整谱系,交错地表现出了爱国与误国的忠奸斗争。

演义小说中的穆桂英挂帅

2、民间传播

文化是存在递进性的,有了演义小说的铺垫,各种评书、戏曲也就在民间上广泛上演,部分地方甚至出现“村村有戏台,户户唱杨家”的奇景。在山西代县,杨忠武祠成为民众祭祀的重要场所,香火不可谓不鼎盛。据祠内现存族谱所载,当地杨氏族人通过隆重的续谱仪式将自己与杨家将直接关联,此举不光是对家族荣耀的追慕,也是对现实身份的文化确认。

在河北保定,民间将杨家将故事与地方风物结合,创造出了“杨六郎点将台”等历史文化景观,尽管地点与历史记载不符,但民众仍将这些景观视为杨家将文化的见证,其本质是通过空间叙事,将杨家将文化嵌入地方历史,形成文化认同。有了如此扎实的背景,明朝时期的杨家将故事超越了历史范畴,成了全民共享的文化记忆。

保定唐县的杨六郎点将台

1、明朝将门

随着杨家将文化的深入人心,衍生出的各种传说也就多了起来,明明是“赵家天子杨家将”,到了明朝就变成了“朱家天子杨家将”,杨再思家族变成了杨业家族,杨再思的风水之说转嫁到了朱家天子身上,并且还顺着时间线往前找到了杨筠松,一切都能说得过去了。内里的变化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隐含了明朝皇权的考量。

明朝中后期虽说长期贯彻“重文轻武”的国策,但是朝廷和地方上仍然存有一些将门,比如世代传承的卫所军官、开国勋贵、靖难勋贵。这些将门和皇权之间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共生关系,老朱家需要这些将门发扬杨家将的忠君精神,从而巩固自身统治,这些将门则需要通过杨家将文化来彰显自身价值。

明朝将门代表-英国公张辅家族

2、杨洪家族

历史总是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北宋有杨业家族,明朝也有个杨洪家族。杨洪的祖父是跟着朱元璋打天下的功臣,父亲又冒险加入了朱棣的靖难集团,只不过军职都不算显赫。轮到杨洪,他多次跟随朱棣北伐,屡建战功,被朱棣赞为“真乃将才啊”。永乐、洪熙、宣德、正统、景泰,皇帝换了五位,他却一直在默默守护国门,每次作战,从来都是身先士卒,军职也从百户逐步升到了镇朔大将军、宣府总兵。

土木堡之变期间,他不光守住了宣府,还亲自率军勤王,以赫赫战功受封为昌平侯,他的儿子杨俊、侄子杨信和堂侄杨能都因功配上了高阶将印,当时如果论起名将,当首推杨氏。杨洪死后,其子孙在宣府重镇继续抛头颅、洒热血,前后七代人,待到李自成入京,杨洪后裔杨崇猷自缢殉国,并留下遗言,“吾辈食朱明俸禄,当以杨家将为范”。可见杨洪家族正是“朱家天子杨家将”的最好符号。

明朝杨家将—杨洪

综上所述,从历史考证的角度来看,“朱家天子杨家将”的说法存在明显的时空错位,但这种错位又错得恰到好处,真实反应出了文化记忆的本质。这种现象不是对历史事实的简单复制,而是社会群体根据现实需求对历史的重新编码。

在明朝,这种重构的说法既是官方意识形态的建构工具,也是民间情感的寄托载体,更是将门集团自身标榜的文化资源。当杨家将故事与明朝拒胡放到一起时,便能深刻理解这种文化符号的深意和历史厚度。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最终塑造了炎黄子孙独特的英雄观和家国情怀。

参考文献:

《城步杨家将概述》

《杨再思氏族通志》

来源:鄂G游天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