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治想立武则天为后,长孙无忌是何态度?坚决反对,舅甥矛盾升级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5-12 17:46 2

摘要: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7月10日,在位23年的唐太宗在长安(如今的陕西西安)的钟南山翠微宫含凤殿病逝,由太子李治继承皇位,史称唐高宗。

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7月10日,在位23年的唐太宗在长安(如今的陕西西安)的钟南山翠微宫含凤殿病逝,由太子李治继承皇位,史称唐高宗。

而在唐太宗病逝之前,他任命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人为托孤大臣,负责辅佐新继位的唐高宗。

长孙无忌是长孙皇后的哥哥,长孙皇后是唐高宗的生母,按照辈分来说,他还是唐高宗的舅舅。

随着长孙无忌在朝堂之上的权势日益强盛,也让他的心态逐渐发生了变化,开始变得居功自傲,贪恋权势。

从此以后,长孙无忌的权势凌驾在了唐高宗之上,俨然成为了唐朝的实际操控者。

更有甚者,为了自己的政治利益,长孙无忌还利用手中的权势排挤异己,打压政敌,最著名的一件事情当属“房遗爱谋反事件”。

唐高宗永徽四年(公元653年),房遗爱的妻子高阳公主见唐高宗比较软弱,于是就和房遗爱商议说:“一旦天下有变,我们就联合薛万彻、柴令武等人,拥立荆王李元景为皇帝。”

然而,由于高阳公主为了让房遗爱继承房玄龄死后的梁国公爵位,竟然诬陷“房遗直对自己无礼”,请求唐高宗杀掉房遗直。

正是因为高阳公主诬告房遗直一事,导致自己策划的宫廷政变还没有实施就败露了。

在高阳公主状告房遗直的事情上,唐高宗非常重视,马上派出长孙无忌负责调查此案

长孙无忌刚一接手这个案子,就发现了诸多疑点,各种证据都在表明:“高阳公主明显是在诬陷房遗直!”

然而,长孙无忌并没有着急结案,而是怀着一种“打压政敌”的心态,决定继续深入追查下去,企图把反对自己的人全都卷入进来,他认为这是一次清理政敌的绝佳机会。

通过深入调查,长孙无忌查到,高阳公主曾经暗中指使陈玄运观察皇宫的吉凶

高阳公主的这一行为称为“私窥天象”,可是一种大逆不道的举动,若是情节严重,还有可能被扣上谋反的罪名

这样一来,高阳公主起初诬告“房遗直对自己无礼”,只是想要帮助房遗爱获得梁国公爵位,但在长孙无忌的参与之下,直接变成了她密谋与房遗爱一同谋反,史称“房遗爱谋反事件”。

长孙无忌的目的就是要让更多的政敌牵扯进“房遗爱谋反事件”,从而将他们一网打尽。

长孙无忌知道房遗爱的性格软弱,贪生怕死,在对他的审讯中,他交代出了高阳公主、薛万彻、荆王李元景、柴令武和巴陵公主等人。

其实,长孙无忌的真实意图,是想要把吴王李恪牵扯进来。

在长孙无忌提示之下,眼看房又供出了一个人的名字:吴王李恪

就这样,在长孙无忌的威逼利诱之下,房遗爱不仅被迫承认了谋反的事实,还把毫不知情的吴王李恪也牵扯了进来。

有了房遗爱交待的“口供”,吴王李恪就算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卷入“房遗爱谋反事件”。

长孙无忌的目的已经达到,他对唐高宗建议说:“将吴王李恪、荆王李元景、高阳公主、巴陵公主等李氏皇族赐予自尽,将房遗爱、薛万彻、柴令武等人斩首”。

虽然唐高宗不忍心杀掉那么多皇亲国戚,但在满朝文武大臣的一致要求下,他也只能按照长孙无忌的建议执行。

除此之外,房遗爱的三个兄弟汴州刺史房遗直、朝散大夫房遗则、谷州刺史房遗义均被流放,吴王李恪的四个儿子也被流放,还有蜀王李愔也被流放到巴州(如今的新疆东南部),贬为庶人。

另外,薛万彻的弟弟薛万备被流放到交州(如今的越南河内),礼部尚书李道宗被流放到象州(如今的广西柳州),门下省侍中宇文节被流放到桂州(如今的广西桂林)。

通过“房遗爱谋反事件”,长孙无忌打击了许多政治上的敌人,也逼迫唐高宗杀掉了许多皇亲国戚。

面对长孙无忌的大权独揽,唐高宗觉得越来越难受,使得两人之间的矛盾逐渐加深,最终引爆他对长孙无忌实施打击报复的因素则是“废王立武”事件!

唐高宗永徽六年(公元655年),唐高宗突然宣布一件事情:“准备废掉原配王皇后,改立武则天为新的皇后!”

此言一出,瞬间在朝野上下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大臣们纷纷表示反对。

长孙无忌

其中,长孙无忌就是表现最为强烈的反对者之一。

武则天原本是唐太宗的妃子,按辈分来算的话,唐高宗还要喊她后妈,如今却要立她为皇后,实在是有违伦理,但在当时来说并不是一件稀奇的事情。

如果唐高宗真的想要“废王立武”,那么首先必须要通过长孙无忌的意见,然后中书省和门下省进行审核,否则他的命令也是无效。

为了能够让长孙无忌同意“废王立武”的事情,唐高宗专门带着武则天来到长孙无忌的府邸。

不仅如此,唐高宗还给长孙无忌带来了大量的金银珠宝,并且册封他刚刚出生的儿子为从五品的散朝大夫。

当唐高宗提出想要“废王立武”的时候,长孙无忌并没有表达任何意见。

几天之后,唐高宗又派出武则天的母亲杨氏夫人出马,因为杨氏夫人的父亲杨达曾经和长孙无忌同在隋朝为官,两人私交不错,他企图利用杨氏夫人这层关系劝说长孙无忌。

可没想到,看到杨氏夫人前来游说,长孙无忌直接表达了自己的态度:“坚决反对”。

于是,唐高宗又派能说会道的许敬宗前去劝说长孙无忌。

史书对于许敬宗的评价是“虚美隐恶”,当他来到长孙无忌府邸的时候,却被长孙无忌骂了一个狗血喷头,只好灰溜溜的离开!

直到这个时候,唐高宗才终于明白,长孙无忌已经铁心反对“废王立武”,无论派谁劝说都是无济于事。

唐高宗和长孙无忌两人,既是皇帝与大臣的关系,也是外甥与舅舅的关系,背后却隐藏着以长孙无忌为首的宰相班子对唐朝最高权力的一种政治博弈。

长孙无忌在“房遗爱谋反事件”当中把自己贪恋权势的欲望暴露无遗,也让唐高宗感受到了巨大的压迫感。

如今,在“废王立武”的事情上,长孙无忌丝毫不顾及唐高宗的感受,表示出了强烈反对的态度,无疑是跟唐高宗站立在了对立面。

与此同时,也让唐高宗更加对长孙无忌心生厌恶。

不久之后,唐高宗终于找到一个机会,趁机削弱长孙无忌在朝堂之上的势力。

这一年的七月,有大臣向唐高宗汇报说:“王皇后和她的母亲魏国夫人柳氏在后宫实施巫术活动!”

在当时来说,从事巫术活动是一种触犯法律的行为,唐高宗当即下令:“禁止魏国夫人柳氏出入宫廷”。

除此之外,就连王皇后的舅舅、时任吏部尚书柳奭也受到了牵连,唐高宗将他贬出了长安。

而魏国夫人柳氏、柳奭这些人,全部都是长孙无忌的心腹,唐高宗处罚他们,无疑就是间接削弱了长孙无忌的势力。

唐高宗想要废掉王皇后,改立武则天为皇后,身居后宫之中的王皇后肯定是知道的,她和母亲魏国夫人柳氏一起实施巫术活动,或许就是跟这件事情有关系。

长孙无忌对于后宫的控制,肯定要比控制朝廷大臣更加薄弱,魏国夫人柳氏很有可能就是充当朝堂和后宫之间的联络者。

对于这一点,唐高宗心里或许早已知道,所以他才禁止魏国夫人出入宫廷,从而切断了长孙无忌与后宫之间的联系。

与此同时,唐高宗的这一举动,也是在向长孙无忌的一种反击。

尽管柳奭被贬出了长安,但是吏部尚书的职位依然由长孙无忌一派的人来接任。

此时的长孙无忌渐渐发现,曾经那个对自己言听计从的外甥皇帝,已经开始想法设法打压自己的势力。

那么,长孙无忌应该怎么做呢?

面对唐高宗的反击,长孙无忌的策略是“予以回击”,继续在“废王立武”的事情上表现出坚决反对的态度,从而达到让唐高宗知难而退的目的。

与此同时,长孙无忌用实际行动让唐高宗明白,唐朝实际做出决策的人是自己。

对于唐高宗来说,虽然在“废王立武”的是事情上遭到长孙无忌的反对,但是他并没有就此放弃。

武则天

唐高宗心里清楚,想要让心爱的武则天直接当上皇后,确实存在很大的困难,于是他就转变了一种策略,首先立武则天为宸妃,让武则天成为后宫嫔妃之首,地位仅仅次于王皇后。

长孙无忌是何等的狡猾,他当然能够看得出来唐高宗这么做的目的。

看到唐高宗的“以退为进”策略,长孙无忌决定继续实施反击,坚决不给唐高宗“改立武则天为皇后”的任何机会。

于是,长孙无忌马上指示中书令来济和侍中韩瑷,让他们两人出面,公然在朝堂上反对立武则天为宸妃,并且给出了反对的理由:“”嫔妃有数,今立别号,不可。”

唐高宗这个皇帝当得实在是有些窝囊,处处都要被以长孙无忌为首的大臣所压制。

整个朝廷上下,难道就没有一个大臣支持唐高宗改立武则天为皇后吗?

当然有了......

支持唐高宗的大臣就是中书舍人李义府!

根据史书上面的记载,李义府是一个两面三的小人,由于不受长孙无忌的待见,多年以来都得不到升职,而且他听说长孙无忌正要准备将他贬出长安,于是就主动站出来支持唐高宗。

眼看整个朝堂之上的大臣都站在长孙无忌一边,此时突然有个人站出来向着自己说话,唐高宗感觉到了很大安慰。

同时,唐高宗也在长孙无忌一派的包围之中看到了一丝希望。

长孙无忌

为了表彰李义府的支持,唐高宗立即将他的官职提升了一级。

不过,唐高宗当然明白,“废王立武”的事情既是后宫之事,也是朝廷大事,只是个别大臣支持还是远远不够的,他想要召集宰相班子的核心人员,把这件事情作为一个议题正式提出来讨论。

与此同时,唐高宗仍然想要继续试探长孙无忌的态度。

有一次早朝之后,唐高宗把长孙无忌、褚遂良、李勣(徐茂公)、于志宁这几位宰相请到内殿进行议事,而李勣则是以“身体生病”率先离去,没有参与这次议事。

唐高宗也没有绕弯子,而是直接开门见山地说道:“王皇后没有儿子,武昭仪生了儿子,我打算废掉王皇后,改立武昭仪为皇后,你们都有什么意见啊?”

褚遂良立马站出来表示反对,并且说道:“皇后出身名门,是先帝(唐太宗)亲自挑选的,先帝临终前曾经握着我们这些老臣的手,特意嘱托说:‘朕的好儿子和好儿媳,就托付给我们这些老臣了’,这些话皇上一定不会总记,皇后现在没有什么过错,怎么可以轻易地废掉呢?臣不敢遵从皇上的旨意,从而违背先帝的遗命。”

听完这番话,虽然唐高宗的脸上有些不悦,但是又挑不出来任何毛病。

褚遂良竟然把唐太宗搬了出来,搞得唐高宗一时间无话可说。

唐太宗临死之前,特意任命褚遂良和长孙无忌担任托孤大臣,让他们全心全力辅佐唐高宗,属于同一个政治集团,因此褚遂良的态度也就相当于是长孙无忌的态度。

第二天,唐高宗又把“废王立武”的事情提了出来,重新让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人考虑一下。

而这一次,依然是褚遂良站出来反对,说道:“皇上如果非要废掉王皇后,也得找个有名望的家族,何必非得立武昭仪为皇后,而武昭仪曾经是先帝的妃子,如果立她为皇后,千百年后,天下人又会怎么评论皇上呢,还请皇上能够慎重考虑!”

褚遂良说的话,根本不顾及唐高宗的感受,无疑是当众把唐高宗的丑行揭露了出来。

可是,褚遂良说的话都是实情,即使唐高宗想要对他进行报复,似乎也没什么报复的理由。

然而,褚遂良接下来说的话,总算让唐高宗找到了理由。

褚遂良继续说:“臣今天言语得罪了皇上,罪过太大,应该判臣死罪,现将笏板还给皇上,请皇上允许老臣退休回家吧!”

听到褚遂良竟然以辞职相威胁,唐高宗瞬间勃然大怒,当即下令把他打入死牢。

据说,此时的武则天正在旁边的帘后听着,她听到唐高宗下此命令,立即走了出来,在唐高宗身边煽风点火:“皇上,还不杖杀了这个人!”

长孙无忌当即意识到了事态的严重性,为了保住褚遂良,他站出来说道:“皇上,褚遂良是先帝托孤的重臣,即使有罪,也不应该用死刑!”

听完长孙无忌的话,唐高宗的心情平静了许多,他努力克制心中的怒火,赦免了褚遂良。

就这样,唐高宗相继两次跟以长孙无忌为首的宰相班子讨论“废生立武”的事情,均以失败而告终。

对于唐高宗而言,通过这次不愉快的较量,也让他看到了“长孙无忌、褚遂良这些托孤大臣并不是那么可怕”,从而给了他重新夺回权力的希望。

因此,唐高宗更加了坚定信心,必须要跟长孙无忌斗争到底。

但是,在“废王立武”的事情上,唐高宗能够找到的支持者太少了,而且自己仿佛也没有废掉王皇后的理由,只能以“王皇后没有生下儿子”当作借口。

为了让武则天当上皇后,已经被爱情冲昏头脑的唐高宗不惜得罪几乎满朝文武大臣。

尽管支持唐高宗的大臣少之又少,但是一个大臣的出现,从而让他从被动局面转向了主动出击。

这位大臣就是李勣......

唐高宗之前在内殿召集宰相班子举行的议事,李勣以“身体生病”为由先行离开,因而错失了对“废王立武”的讨论。

李勣也是唐太宗临死之前的托孤大臣,但他并不是长孙无忌一派的,长期以来总是遭受长孙无忌一派的排挤,他之所以不参与议事,或许就是不愿意得罪长孙无忌。

李勣作为托孤大臣,他的内心是倾向于唐高宗的,但他从未向唐高宗表达出自己的态度。

有一天,唐高宗单独召见李勣,征求他对于“废王立武”的意见。

面对唐高宗的询问,李勣只是回答了一句话:“这是皇上的家务之事,何必再向外人询问呢!”

听完李勣的这句话,唐高宗瞬间豁然开朗,可谓是“一语点醒梦中人”,娶谁当媳妇,立谁为皇后,这是自己的家务事,即使是身为舅舅的长孙无忌貌似也无权干涉吧!

正是因为李勣的这句话,从而让唐高宗在“废王立武”的事情上变得更加坚定,开始向长孙无忌发起主动出击。

来源:闲来唠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