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某地引才优待政策争议,想到陈嘉庚和白求恩的两则故事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4-02 19:10 1

摘要:近日,某地对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子女中考“实行单列,不纳入统招”的优待政策引发热议。在此,不想参与此类政策的具体争议。但面对争议,我想到了著名爱国华侨陈嘉庚和著名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的两则故事。回顾一下这两则故事,会发现其中蕴含的一些道理和理念,可能对于今天的人们如

近日,某地对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子女中考“实行单列,不纳入统招”的优待政策引发热议。在此,不想参与此类政策的具体争议。但面对争议,我想到了著名爱国华侨陈嘉庚和著名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的两则故事。回顾一下这两则故事,会发现其中蕴含的一些道理和理念,可能对于今天的人们如何招引人才、如何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有所启发。这样做,可能比讨论政策本身的利弊得失意义还要大些。

1940年,陈嘉庚为支持祖国的抗日战争,打算再向祖国捐款。他之前的捐款,一直是直接捐给国民政府的。但这次捐款之前,他要亲自率团回国考察一下。第一站他先抵达重庆,受了国民党官员的超规格接待。蒋介石耗资8万元(当时可购买一架飞机)举办宴会,官僚阶层西装革履、宴席奢华,与战时民众的困苦形成鲜明对比,令他很不高兴。 同时,陈嘉庚耳闻目睹许多令他失望的事,比如孔祥熙等高层官员以权谋私,开设私人宾馆,甚至公开炫耀财富。于是,陈嘉庚公开表示要到延安看一下共产党那边的情况。蒋介石当然心中大不悦,经过百般阻挠后,最后只好很不情愿地送陈嘉庚到延安。陈嘉庚到了延安后,看到的却是迥然不同的景象:毛泽东主席在窑洞里仅以“两菜一汤”总共花费不到几块钱的寒酸“宴席”招待他,桌上最珍贵的“大菜”就是一只老母鸡。毛主席还特意向陈嘉庚介绍了这只鸡的来历:这是邻居大娘平时下蛋换钱的鸡,她的儿子前几天生病都没舍得让儿子吃,听说毛主席有远来的贵客,遂毫不吝啬地将鸡杀了待客。陈嘉庚听后,感动地流下了热泪。由此,他不仅看到了共产党各级干部的俭朴廉政,也看到了共产党人同人民群众同甘共苦的深厚情感,更看到了共产党主政下的边区政府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他从共产党人身上看到了民族的希望与未来,遂毫不犹豫地将巨额捐款交给共产党方面管理使用。

毛主席接见陈嘉庚先生

再说著名国际主义战士、加拿大共产党员白求恩大夫在中国的故事。为了支援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加拿大著名外科医生白求恩于1938年1月踏上了赴中国抗日前线的行程。他从香港、武汉、西安辗转来到延安,在延安短暂逗留后,最后来到中国抗日战争的前线——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白求恩大夫一路从武汉、西安等国统区来到延安和晋察冀根据地,深切感受到了国民党和共产党两党之间的巨大反差。他在日记中写到:“终于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人说毛主席是一个有魅力的人,他是我生活的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人之一!”“在延安,我见到了一个崭新的中国。”“延安是中国管理得最好的一个城市。在汉口,我所看到的是一片混乱和优柔寡断、昏庸无能的官僚政治的种种令人灰心的现象。而延安的行政部门却表现出有信心和有目的。街上一片蓬勃的气象,来来往往的人们好像都知道自己是为什么目的而奔忙。”“在这里,无论地位高低,人人都是平等相待,人们都有一种勤奋向上的精神,相处非常友好。”正因此,他毅然决然地拒绝了国民党方面为留下他而开出的丰厚条件,坚决地留在了艰苦的延安,又仅仅在一个月后,主动极力要求奔赴条件更为艰苦的晋察冀根据地前线。在白求恩刚到晋察冀边区的时候,为了照顾好白求恩的生活,毛主席给聂荣臻发了一封电报:“请每月付白求恩大夫一百元。”但是,白求恩却坚决不同意!他诚恳地对聂荣臻说:“我从延安来,知道毛主席的津贴很少,八路军官兵每天只有几分钱的菜金,我是一个共产主义战士,不应该有特殊享受。”就这样,白求恩同根据地的八路兵官兵同甘共苦,拒绝了所有“优待”,至到光荣牺牲。

毛主席在延安窑洞与白求恩交谈(美术作品)

一位是海外华侨巨商,一位是外国医学专家,不要说八十多年前抗日战争中的中国,就放在现在陈嘉庚和白求恩也是多方争先恐后、挖空心思招引的对象。但是,按照眼下一些地方招商引资引项目和招才引智引人才的办法真的能吸引陈嘉庚和白求恩这样的人物留下来干事业吗?很难说!

长期以来,各地招商引资也好,招才引智也罢,主要是打“亲情牌”或曰“优待牌”,就是以推己及人的心理,用感情“感化”对方。比如有的对外来客商或人才施以税收减免、税收返还等优惠;有的象蒋介石大宴陈嘉庚那样好酒好菜地招待对方,有些地方甚至出现过因劝酒太甚客商不堪重负被吓跑的闹剧;有的向客商、人才提供超普惠待遇,即便破坏社会公平原则也在所不惜;有的为了表达干部的服务态度,公开提出“为了招商,干部不惜为大老板当球僮”的说法,真可谓无所不用其极。但是,这些措施,从本质讲同蒋介石大宴陈嘉庚、国民党向白求恩开出优厚待遇的做法没有什么两样。这些做法,也可能会吸引一些人,但恐怕吸引不到象陈嘉庚、白求恩这样真心实意干事业的人。真心实意干事业的人其实并不看重这些物质条件和表面上的热情和客气,他们更看重的是一个地方的政治生态、政治环境、干部作风以及社会风气。陈嘉庚和白求恩的故事不正说明这一点吗?

现在,距离陈嘉庚与白求恩支援中国的抗日战争已八十多年了,现在的环境同那时已不可同日而语,但道理却是一样的。目前吸引客商和人才最重要的地方,我认为有四方面:

一是,要有完善的法治环境,给客商和人才事业发展有一个稳定的预期。法治不彰显,势必权力走在前,表面看“亲商”“敬商”“尊重人才”,但这些举动因不是法治层面的,完全有可能朝令而夕改,也有可能因主政者的变换而变化,故有的地方会出现“千方百计引进来”之后“关门打狗”的事,有的地方出现“新官不认旧账”的问题,致使客商和人才心中“没底”,不敢来投资或工作。

二是,要有公平的发展环境。权力不能脱离法律制造不公平的竞争环境,即便是有利于客商和人才的政策,也因其不公平而会受到质疑,其中也会受到受益者本人的质疑:既然能制定有利于我的政策,也就能制定有利于别人的政策,既然这里有这些优惠政策,那么别的地方会有更优惠政策,于是各地内卷式恶性拼政策的事便发生了,破坏的是整个统一大市场的建立。

三是,要有良好的政治生态和社会环境。良好的政治生态才是招商和引才的金字招牌。政治生态是一个地方党风、政风、社会风气的综合体现,核心是领导干部作风。如果一个地方党群干群关系紧张、干部不作为、慢作为,或者乱作为,是任何一个客商和人才不愿意去的。陈嘉庚和白求恩拒绝国民党方面的请求,不就是看不惯国民党方面的腐败堕落之风吗?而毅然决然地选择了与共产党合作,不也正是看重了共产党领导下的地区政治清明、政府清廉、干部清正的政治生态吗?

四是,要摒弃小恩小惠式的庸俗关系学那套做法。一个干实事的企业家和人才,更看重的是到一个地方能否将事业做大,能否更好地施展自己的聪明才智,能否实现更大的人生价值,而不是仅仅看重物质利益和小恩小惠,更反感吃吃喝喝那一套。所以,一个地方,靠吃吃喝喝、靠低三下四地给大老板当“球僮”、靠用超普惠优待待遇,引不来真正干事创业的企业家和人才!如果靠这些引来了,他们看重的也是自身利益,不会真心实意为一个地方的发展和群众利益做贡献。不是有些地方引来的客商,优惠政策一到期就迁到外地,再去享受外地的优惠政策吗?如果陈嘉庚被那桌8万元的宴席征服,他还是毛主席称誉的“华侨旗帜 ,民族光辉”的陈嘉庚吗?如果白求恩坦然接受高出别人许多的特殊待遇,他还是毛主席称赞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吗?

某地的引才政策,引发社会对公共资源是否公平的争议,发人深省。各地在今后招商与引才工作中,有必要从陈嘉庚和白求恩两位著名人物的故事中,受到些启发,彻底改变一下思维定势与思想观念,与其挖空心思争先恐后地出台超普惠的“优待政策”,不如把重点精力放在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公平公正的社会风气、服务优良的发展环境以及和谐融洽的党群干群关系上来,这也许才是最吸引投资和人才的地方!

中国历来重视人才引进

声明:文中图片,来自网络。若涉侵权,联系即删!

来源:明月无语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