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那瞬间像把热搜的滤镜关掉,大家的目光第一次不看裙摆,而是对着一个毛笔字的飞白较劲:横太险、竖太稳,像不像王语嫣的剑气,也像花木兰收刀时的收势。
红毯上谁没穿过恨天高?
谁身上没挂着珠宝闪到媒体镜头糊掉?
偏偏刘亦菲拎一张纸,随手写了一个字,镜头全跑了。
那瞬间像把热搜的滤镜关掉,大家的目光第一次不看裙摆,而是对着一个毛笔字的飞白较劲:横太险、竖太稳,像不像王语嫣的剑气,也像花木兰收刀时的收势。
现场安静了两秒,没人提品牌名,耳边只有快门声。
这事最逗的不是字多好看,是它让“作品”俩字重新有声音。
过去十年,谁不想在红毯上多一个热搜词条:深V、露背、撞色,连耳钉掉地上都能登顶。
刘亦菲倒好,把最贵的造型时间拿去写字,观众反而买单。
一个网友留言说:“她没营销脸,我记住了她的文化。
”这话酸得刚好。
从《金粉世家》的白秀珠到今天,她其实没换过套路:用角色当名片。
别人抢国际代言,她跑去演《花木兰》,在泥潭里打滚;别人追仙侠流量,她拍《梦华录》,给宋朝茶楼招了一拨新客人。
不是她清高,是她明白角色才是不褪色的“珠宝”。
红毯只有一晚,戏能陪观众十五年。
这两年更夸张,她干脆把兴趣变成项目。
国家队的“中华文化传承计划”,她在线上开课讲隶书的蚕头燕尾;一条写兰亭序的短视频,弹幕刷满了“老师别停”。
有人问她图啥,她说:“我小时候学字没人陪,现在想陪别人。
”一句话把文化传承讲成了过家家,听着想笑,笑着又想跟着写两笔。
圈内人私下聊:现在的粉丝不好糊弄了。
热搜可以买,水军可以刷,但能留在硬盘里的只有作品。
观众被五毛特效骗过太多次,看到真刀真枪的宋朝茶盏,闻到土味的风,立马认得出真假。
刘亦菲的“一字”像把尺子,量出了谁在裸泳。
说到底,娱乐圈早晚要还账。
今天穿十厘米高的鞋没崴脚,明天剧本烂照样被骂;今天靠修图封神,明天直播关滤镜见光死。
不如像刘亦菲那样,把底气存进角色和文化里。
红毯灯一关,字还在,戏还在,观众也不会跑。
来源:时尚江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