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7月,一位住在札幌的80岁老人突然接到一通电话——对方自称是滋贺县警察,称老人涉嫌关联某案件,要求必须配合调查,尤其要听从“警方”命令,将存有200万日元的存折、现金卡及写有密码的纸条放在车下等候指示。
2025年7月,一位住在札幌的80岁老人突然接到一通电话——对方自称是滋贺县警察,称老人涉嫌关联某案件,要求必须配合调查,尤其要听从“警方”命令,将存有200万日元的存折、现金卡及写有密码的纸条放在车下等候指示。
结果可想而知,这些钱全被骗子取走。不免让人感叹:如今日本的电诈手段竟还如此初级?这样低级的骗术也能得手?
更耐人寻味的是,有人调查发现,骗子冒充的“滋贺县警察”自称姓田所、24岁。可对日本民众来说,电信诈骗早就像吃饭、喝水、呼吸一样,成了日常生活中难以摆脱的现象,这点“小细节”似乎也无关紧要了。
说起电信诈骗这一卑鄙行当,中国人早已深恶痛绝。只是电信诈骗最早起源于何处已无从考证——英国称是法国首创,法国说是德国,德国则认为源自俄国。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起码在东亚地区,这坑人的玩意最早是在日本起家的。
原因很简单:当时日本经济最发达,电话也最早普及,电诈行业自然随之兴起。早在1915年,日本就出现了利用电报诈骗的案例,不过当时电报受众面较窄,并未形成广泛影响。
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电诈分子开始活跃,彼时行业还处于早期野蛮发展阶段,影响力远不如后来。
可随着日本泡沫经济扩张,电诈行业迎来了“黄金期”——一派勃勃生机、万物竞发的景象,各种诈骗手段更是大量涌现,还被日本民众起了不少名字,包括电话诈骗、转账诈骗、“是我是我”诈骗,不过直到近些年才统一归类为“特殊诈骗”。
然而,1980年代末泡沫经济崩溃后,由于经济持续衰退,许多对前途感到绝望的人纷纷涌入这一行业,为日本电诈集团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后备军”。
更糟的是,电诈分子逐渐年轻化,暴力团成员、问题少年等也纷纷投身这一“有钱途”的行当。这些人的加入,不仅壮大了电诈集团的规模,更让日本电诈产业变得乱象丛生,整个社会深受其害,每年都有无数人的血汗钱被骗子席卷一空。
随着时间推移,电诈分子愈发猖獗,手段也不断升级,甚至到了日本政府和警视厅都难以招架的地步。
日本电诈能猖狂这么久,自然有其“独门手段”:早期的电诈分子水平有限,只能模仿西方同行的骗术,所谓“师夷长技”——他们会模仿子女语气给父母打电话行骗,或伪装理财产品进行非法集资,也会利用虚假账单骗取钱财。
其中最常见的是接通电话后反复说“是我是我”(日语“わたしです”音译,为骗子常用话术),这类骗术也让不少日本人至今仍把电诈称为“是我诈骗”。
不过,这些简单骗术只能奏效一两次,很快就被日本警视厅和社区居委会的反诈措施遏制。
但电诈分子很快调整策略,陆续研发出中奖诈骗、公务机关诈骗、伪装警察机构诈骗等新方式。这些手段精准戳中了人们的心理弱点——要么贪财,要么对政府机关过度信任,迅速成为日本最泛滥的诈骗类型。
更荒唐的是,日本电诈分子还“创造性”地发明了伪造取款机的骗术:他们先用电话诈骗忽悠住受害者,再去受害者家附近放置一台伪造的银行存款机,诱导对方在此存款。
甚至有骗子直接在银行ATM机上张贴“本机已坏,请前往指定地点存款”的纸条,手段十分嚣张。
1973年,这一骗术意外暴露——只因一台伪造机器里存的钱太多,骗子来不及取走,最终钱满溢出。
路人报案后,警察起初并未发现异常,直到通知银行职员前来维修时,才察觉不对劲:“这台机器根本不是银行的!”可这起案子至今未破,没人知道骗子的去向。
至于“杀猪盘”、骗财骗色的“重金求子”、伪装家人出车祸的“医院紧急电话”,以及“在家打电话月入数万日元”的诈骗话术,都是日本当年玩剩下的手段。
而电诈分子能精准定位受害者,靠的正是各种个人信息灰产。2014年7月中旬,警方抓获了一名39岁的派遣职员,此人四处搜集顾客信息,再以数百万日元的价格卖给电诈集团。
电诈集团由此可针对不同人群实施精准诈骗,坑害了无数受害者——这还只是电诈集团的“基本操作”。
除此之外,他们还会收买快递公司管理人员,套取大量客户电话与地址;从医院收买内鬼,获取病患及家属信息;利用学校教育系统漏洞,窃取学生及家属的个人资料——手段几乎无孔不入,对受害者信息了如指掌。
在这样的操作下,几乎全日本民众在电诈集团面前都成了“透明人”,许多人一接到电诈电话,就被对方掌握的精准信息蒙骗,心甘情愿地把存款交给了骗子。
到了21世纪20年代的今天,日本电诈团伙的手段再次升级,还学会了利用互联网协同诈骗,不少人因此倾家荡产。
说到底,作为东亚地区诈骗行业的“老祖宗”,日本算是把诈骗这一套玩得炉火纯青,还牢牢把控着行业“制高点”——即便产业逐渐向外转移,仍把“高端操作”留给自己,把本国人坑得苦不堪言。真不知道他们为何不把这份“心思”用在制造业升级上?
在这些电诈团伙面前,无论你是达官显贵还是平头百姓,是演艺明星还是社会名流,都被平等地骗了个遍,主打“众生平等”。
2012年,日本警方打掉了一个由28人组成的电诈团伙,这则新闻轰动全日本——该团伙从约370名受害者手中骗取了30多亿日元,创下日本电诈金额纪录。
2016年,大阪一名80多岁女性被骗取5.7亿日元,创下日本单个受害者电信诈骗受骗金额的最高纪录。
更匪夷所思的是这位老太太的被骗过程:骗子谎称,她有一笔费用未向中国媒体缴纳,若不支付收费网站的登录费,就会被“抓去中国”。
老太太信以为真,支付了816万日元后才察觉被骗。实在让人费解:抓一位80岁的老太太有什么用?难道送到我家来?虽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可骗子图啥呢?
2025年2月,日本福冈县行桥市一名62岁男性,因轻信“观看动画即可赚钱”的广告,被骗走约1500万日元。
诈骗团伙冒充知名动画公司,通过社交平台精准锁定二次元爱好者,以“高薪兼职”为诱饵实施连环诈骗。
他们伪造某知名动画公司官网,盗用《进击的巨人》《鬼灭之刃》等热门IP的LOGO和项目文件,向受害者发送“内部测试邀请函”。
初期任务简单,比如观看10分钟动画后,骗子会立即支付5000日元小额报酬,以此消除受害者的戒心。
待受害者产生信任后,再以“升级VIP会员”“支付版权保证金”等理由索要费用。据警方透露,该男子先后转账12次,单笔最高达200万日元。您还真是位“老二次元”啊!
除了普通民众,日本名人也常遭电诈。讲谈社的漫画编辑藤川先生,曾因拍摄宣传杂志的影片,被诈骗集团提取了声音资料,对方直接合成了藤川本人的声音,打给了他的母亲。
电话里“藤川”开口就说:“我炒股赔了,你得在明天之前打400万日元过来,不然我的资产会被查封。”
藤川的母亲信以为真,转身就去找亲戚借钱,还差点真的打款。幸亏最后时刻老太太想起给儿子打了个电话,才避免了损失。
事后,藤川在社交媒体上心有余悸地说道:“我妈接到诈骗电话,说我炒股赔了要她汇400万,她居然真信了,还去跟亲戚低声下气筹钱。幸亏汇钱前给我打了电话,这世界真是太可怕了!”
藤川的母亲还算运气好,另一位倒霉蛋可就没这么走运了。2025年5月9日,日本雅虎社交网站曝光,当地人气女演员竹内有纪本计划隐退,却在4月份遭遇了电信诈骗。
当时,诈骗分子冒充日本警视厅安全科警察打电话给她,称她涉嫌参与一起诈骗案件。由于来电号码尾号是110,且对方能准确说出竹内的本名、现住址、前住址等个人信息,竹内当时便信以为真,认为真是警察打来的电话。
之后,她还被要求前往没有第三方在场的地方通话,社交媒体上也收到了包含个人信息的“逮捕令”文件。
最终在对方的话术诱导下,被忽悠得晕头转向的竹内有纪,不仅说出了自己的银行账户及余额,还将积蓄转入了这位“田所警官”指定的账户。
直到后来和友人吃饭时,在友人的提醒下,她才惊觉自己被骗。原本只剩半年的隐退倒计时,变成了提前一年半预告——竹内有纪表示,因为积蓄全被骗光,身无分文地隐退实在太不甘心,所以决定先赚钱再隐退。
辛辛苦苦半辈子的积蓄被骗子一扫而空,接下来还得再为公司工作一年,她的郁闷可想而知。
动画《看得见的女孩》原作者权朝树也遇到了一起网络诈骗,不过过程有些滑稽:诈骗犯发来的信息称,权朝树在《看得见的女孩》动画官方推特的活动中中奖了。
权朝树老师将这条信息发到社交媒体上,感慨道:“居然给身为作者的我发假中奖DM,真够大胆的!”
日本漫画家青木雄二自1990年起,在讲谈社旗下杂志《Morning》上连载了著名反诈漫画《浪花金融道》。
因揭露了大量电诈手段,这部漫画被日本家长评选为“最值得给孩子看的深刻主题漫画”第二名,还多次被改编为影视剧,被媒体称为“诈骗地狱的百鬼夜行抄”。
所以要是有朋友遇到有人吹嘘“日本治安好”,不妨把《浪花金融道》甩到对方眼前,让他看看日本人自己是怎么被诈骗“玩”的。
2025年5月,日本山梨县一名中国留学生遭遇假警察诈骗,损失200万日元;同年6月9日,据日本高知县警方通报,一名20多岁的中国籍男性留学生,遭遇了冒充中国驻日大使馆工作人员的电信诈骗,损失约194万日元(约合人民币9.6万元)。
事实上,日本如今的电诈案件正急剧增加:2025年初至今,光是高知县就已发生44起特殊诈骗案件,总涉案金额高达2.252亿日元。
根据2025年8月日本警察厅公布的数据,上半年电诈涉案金额飙升至597.3亿日元,创下2004年有记录以来的最高值,相当于每分钟就有23万日元被骗走。
更触目惊心的是,中国留学生群体的受害率高达38%,有留学生甚至被冒充警察的骗子当面取走了1000万日元现金。
针对中国留学生的诈骗案件激增,2025年5月,中国驻日本大使馆发布电诈案例提醒:诈骗分子常冒充使馆、公安、检察院及日本入国管理局等政府机构工作人员行骗,但中国驻外使领馆不会通过电话通知当事人涉案,也不会要求转账或下载特定通讯软件。
任何要求“保密”“转账才能证明清白”的说法,都是诈骗。遇到可疑电话应立即挂断,保持冷静,并通过正规渠道核实信息。
大使馆还发布了中日双语防诈海报,但无论政府如何努力,都属于被动防御,而电诈分子始终在主动出击。
与此同时,由于日本法律体系存在漏洞以及官僚主义问题,电诈分子有恃无恐。比如日本刑法第246条未将加密货币等新型诈骗手段纳入规制范围,导致犯罪成本极低。
有罪犯被捕后坦言:“骗100次才被抓一次,值得冒险。”此外,由于受日本《少年法》保护,青少年犯罪成本大幅降低,这也让法律的宽容变成了纵容,不少电诈团伙大量招收未成年人入伙。
在这样的背景下,日本电信诈骗案件与日俱增。据统计,2003年至2018年的15年间,诈骗案件受害总额达4790亿日元,仅警方掌握的受害者人数就超过20万人——这还只是冰山一角。
电诈报案数量从2022年的1105起,增至2023年的5528起;到了2025年上半年,日本警视厅共接到超过1.3万起此类诈骗案件的报案,数量创下历史新高,比去年同期增加了4200多起,增长速度极为惊人。
面对日益猖獗的电诈活动,日本政府并非毫无行动。为打击诈骗,日本政府向多家社交网络运营商提出了严格监管要求,要求其开发诈骗信息筛选系统、配备足够懂日语及日本法律法规的工作人员,并加强对广告商的身份识别;此外,还要求社交网络运营商及时删除被滥用于诈骗的广告。
除了政府层面的努力,基层也时常开展反诈宣传,提醒民众不要轻信来电中“被警察通缉”“需要转账”等说辞。
民间团体也在积极参与——比如日本NHK电视台常开展防范汇款诈骗的宣传,会在新闻节目前后播放专门制作的短片《停止诈骗,我不会上当》,其中介绍了大量真实诈骗案例和新型诈骗手段。
2019年,NHK还拍摄了一部名为《欺诈之子》的影片,专门讲述一群少男少女实施电信诈骗的过程。
该团伙组织严密、分工明确,专门针对老年人和涉世不深的年轻人,许多人正是看了这部片子,才避免了被电诈团伙欺骗。
近年来,日本还出现了大量引诱老年人使用ATM机向指定账户转账的诈骗案件,日本警视厅因此考虑限制75岁以上老人在ATM机上的取款或转账额度。应该说,这些努力有一定效果,不少日本电诈集团在国内难以立足后,便将目光转向了国外。
这帮害人的团伙先是从日本转移到中国台湾地区,与台湾地区的某些特务机关勾结,随后将中国大陆民众列为重点诈骗目标。
所以我们能看到,一旦有台湾地区的骗子被抓,台湾地区的某些政客和媒体就会像疯狗一样拼命“捞人”——毕竟这些骗子本就是他们的同伙。
不难想到,多年前中国大陆出现的电话诈骗,往往一听到“是我”的开场白,就能猜到这套手段的来源了。
当然,这一套手段后来又转移到了缅北,再后来在中国大陆与当地政府的联合打击下,又有向其他国家和地区转移的趋势。
2013年,中国广东省珠海市的一个诈骗团伙发生内讧,其中一名成员被同伙捆绑殴打致死,该团伙的日籍主犯被判处无期徒刑。
2017年7月12日,在中国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发言人耿爽透露,有35名日本公民因涉嫌电信诈骗被中国地方公安机关刑事拘留,中方已依据《中日领事协定》向日方进行了领事通报,此次抓获的日本籍犯罪嫌疑人数量创下了当时的历史之最。
2023年,有12个海外诈骗窝点被一举捣毁,并移交日本政府,这些窝点分布在菲律宾、柬埔寨、泰国、越南等国。
2024年12月17日,泰国警方一举捣毁了一个位于芭提雅的诈骗团伙,团伙成员均为日本人,且与日本知名黑帮山口组关系密切。
该团伙通过冒充政府官员致电,以“可退还高额医疗费”为诱饵,诱骗受害者在个人账户中存入50万日元以上资金,再诱导其通过ATM转账,随后有专人迅速从目标账户中提款,平均每天诈取金额高达100多万元人民币。
更离谱的是2023年1月19日发生在日本柏江市的案件:4名年轻男子入室抢劫,杀害了一位90多岁的老人,抢走了3块高级腕表及各类珠宝首饰,总价值超60万日元。
柏江市位于东京都内,犯下如此严重的案件,当地警方自然不敢怠慢,结果查出了一桩格外离奇的后续——这伙歹徒来自一个主谋名为“路飞”的犯罪团伙,这帮人竟真以“成为最伟大的海盗王”为“梦想”,疯狂对日本民众实施电诈。
上述四人近年来共实施了约2300起电话诈骗,涉案总金额约35亿日元。后期该团伙愈发猖狂,不再局限于电信诈骗,转而采用更简单粗暴的入室抢劫手段,还对受害者拳打脚踢,短短几个月内就在东京、广岛等地作案40起。
更荒唐的是,该集团头目“路飞”竟躲在菲律宾,且早在2019年就因电信诈骗被菲律宾警方拘留。由于菲律宾监管松懈,此人在拘留所里竟还能与同伙开会,一起研究后续的诈骗计划。后来在日本政府的施压下,菲律宾才采取行动,将这伙人抓捕并遣返回日本。
这起案件还留下了一个更具黑色幽默的后续:27岁的女骗子四岛春奈在该团伙中负责打电话行骗,她会伪装成日本财务省工作人员或警察,给日本老年人打电话以获取对方的银行卡信息。
但荒唐的是,她被捕后面带“温馨笑容”的形象,居然还颇受一些日本人欢迎,不少人甚至表示“她很可爱”。
日本警方不得不提醒民众:“这个女骗子害得不少人倾家荡产、妻离子散,她是个混蛋!大家能不能清醒点,别被表象迷惑?”还有人吐槽:“她这笑容跟加了假笑特效似的,长得也不怎么样,反正不是我喜欢的类型。”
电信诈骗是人类社会的一颗毒瘤,任何正常国家都会坚决将其铲除,日本也不例外。对于电信诈骗,除了政府需加强打击力度外,普通人也应多关注国家反诈APP,提高警惕,防止被骗。
来源:烽火洞察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