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增:把责任扛在肩 将群众放在心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09 16:27 1

摘要:多年来,仁增用脚步丈量辖区的每一寸土地,用耐心消融群众间的每一起矛盾纠纷,用真情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用汗水滋养法治建设的每一片沃土。从朴实无华的为民初心,到敢担当、善作为的敬业品格,他始终以这份坚守,为维护辖区社会稳定、保障人民安宁,持续贡献自己的力量。

多年来,仁增用脚步丈量辖区的每一寸土地,用耐心消融群众间的每一起矛盾纠纷,用真情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用汗水滋养法治建设的每一片沃土。从朴实无华的为民初心,到敢担当、善作为的敬业品格,他始终以这份坚守,为维护辖区社会稳定、保障人民安宁,持续贡献自己的力量。

人物档案

仁增,中共党员,现任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司法局尖扎滩司法所所长。先后获得黄南州“七五”普法先进个人、黄南州人民调解工作先进个人等称号。2022年,荣获全国司法行政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

调解聚民心

“我和孙女没有收入来源,以后的日子该怎么办啊?”2023年6月,黄南州尖扎县尖扎滩乡一老人泪眼婆娑地向仁增讲述自家的困难。

“老人家,我理解您现在的心情。”仁增一边把一杯热茶递给老人,一边安慰她:“现在咱们就是要解决问题,有什么诉求您慢慢说。” 交谈中,仁增了解到老人口中的孙女是其女儿与前夫生育的,离婚后女儿带着孩子与现任丈夫阿杰结婚。本以为可以过上幸福生活,然而老人的女儿因一场意外事故不幸离世。老人和阿杰因为遗产分配问题产生了矛盾,僵持不下。

“面对这类矛盾纠纷,要从情入手,循序渐进引导他们解开心中的疙瘩。”知晓前因后果后,仁增将双方当事人约到一起,让彼此换位思考当下的心境与未来的生活,并详细讲解有关遗产继承的法律法规,通过情理法相融合的耐心调解和释法说理,双方当事人放下了心中的芥蒂,达成了一致,签订了调解协议。

这只是基层矛盾纠纷调解的一个缩影。在尖扎滩乡,地界纠纷、婚姻矛盾、邻里不和等纠纷较为突出,仁增不仅总是出现在调解的第一线,更是对每一起矛盾纠纷的化解都有独到的经验。

7月4日,尖扎某砂石厂在运输砂石料过程中扬起的沙尘对拉某的部分沿路草场造成了影响,拉某要求赔偿。但双方对赔偿标准、受损面积认定及具体金额存在较大异议,自行协商多次无果,矛盾一度激化。

接到反映后,仁增第一时间赶赴受损草场现场,并对受损草场面积拍照取证,为调解工作打下基础。随后,他结合相关法律法规,对双方当事人进行耐心细致的政策宣传和思想疏导,促成双方当事人达成一致调解协议。

近年来,仁增化解了大大小小无数起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在98%以上的背后,是他对“案结事了人和”的追求,是无数个日夜的奔波与付出,更是他用真心换民心、用实干解民忧的生动注脚。

为民暖人心

“我们有啥解决不了的困难,仁增所长总会在第一时间提供帮助。”面对群众的夸赞,仁增告诉记者:“大伙儿有难处了,我不能当没看见没听见,得往心里去。大家都希望日子能更顺心、问题能解决,我就得挽起袖子,一步一步把这些事做好。”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一次入户走访中,仁增得知一名身患重病的37岁牧民,在耗尽所有积蓄后决定放弃治疗,默默等待生命走向终点。

“太年轻了,不能就这么看着他放弃!”仁增不仅自己拿出了1000元,还在乡里发起捐款倡议。那段时间,人们总能看到他抱着捐款箱奔走在人员密集场所,一遍遍讲述着牧民的困境。在筹集了7万元后,仁增又马不停蹄地联系医院,反复沟通牧民的病情、协调住院事宜,在他的全程跟进下,牧民顺利入院接受治疗。几个月后,痊愈的牧民带着家人特地前来向仁增道谢,仁增笑着说:“能好起来,比啥都强。”

要说仁增所做的暖心事,当地群众滔滔不绝。村口的老阿妈总会念叨:“那年,我7岁的孙女因双目失明,无法接受普通教育。仁增所长不仅积极协调有关部门,还承担了我孙女入学时的交通、体检、通信等费用,把我孙女送到特殊教育学校就读。”

尖扎县康杨镇的一位母亲则红着眼说:“如果没有仁增所长,我的孩子有可能就不在了,我们这个家庭也就毁了……”

时间回到2022年9月16日,仁增带着家人开车前往康杨镇,在行驶至康杨大桥时,他见一名背着黑色书包的女孩脱掉鞋后欲翻过栏杆往下跳,他当即停车冲过去从背后紧紧抱住女孩。然而女孩情绪激动,一边挣扎一边喊叫,并掐着他的胳膊,仁增顾不得疼痛,一边抓紧女孩的手臂一边报警。在等待期间,他和妻子不停安抚女孩的情绪。之后,仁增夫妇随同民警将女孩送至派出所后,又不断耐心劝慰,联系其家长,直到将女孩交给家长,才放心离开。

对仁增来说,为民解忧早已不是简单的“任务”,而是融进骨子里的责任,他把每一份关切都化作实实在在的行动,用点滴善意和温暖,让守望相助的暖流久久流淌。

普法润民心

扎根基层,仁增始终把普法工作当作肩上的责任,一步一个脚印将法律的种子播撒到辖区的每一个角落。

法律知识欠缺,世代相传的生活方式让群众更习惯跟着老理儿办事,如此一来,地界争执时的各执一词;婚姻家庭矛盾中的不知如何维权;邻里纠纷中的剑拔弩张,极有可能成为影响安宁的“绊脚石”。因此,他心里憋着一股劲——要让辖区群众明白,法律不是遥不可及的条文,而是实实在在保护自己的武器。

每次走访入户,仁增手里总是拿着几本普法小册子,炕头上、牧场上、村口的老树下,都有他普法的身影。遇上谁家闹了矛盾,他不只是简单调解,还会通过具体案子掰开揉碎讲法律,告诉大家“为啥这样不行”“按法律该咋做”。这些年,他的脚步踏过辖区的每一条乡间小路,他的声音回荡在群众耳畔,只为让遇事找法、办事依法的观念,深深扎根在群众心里。

每个月雷打不动的法治教育培训班上,仁增从不照本宣科念法条,而是结合身边的真实案例,讲清楚“哪些底线不能碰”“遇到难处该找谁”。除了集中培训,他更坚持“一对一”走访谈心。谁刚解除社区矫正,他便隔三岔五上门坐坐,细致询问对方的生活状况,通过拉家常了解对方的思想动态;谁因过往经历自卑,对未来迷茫,他就会拍着对方的肩膀说:“过去的都过去了,关键是往后行得端、走得正。遇到事儿,咱们按法律来,准没错!”

深夜的灯光是他履职尽责的见证,写满批注的笔记是他为民服务的印记,一声声“谢谢”是他践行初心的回报……这些细碎的片段,或许从未被刻意记录,却串联起仁增日复一日的坚守——把群众放在心上,把责任扛在肩上,用行动书写为民、务实、担当的优良作风。

来源:潇洒蜻蜓Im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