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事情起因是学生们喜欢说“唐人”这个词,老师去网上搜索后才知道,这词语竟然源于对“唐氏综合征”患者的恶意嘲讽。
近日,重庆一位初中班主任的做法冲上了热搜。
事情起因是学生们喜欢说“唐人”这个词,老师去网上搜索后才知道,这词语竟然源于对“唐氏综合征”患者的恶意嘲讽。
老师当场气愤地说:“人有三不笑:不笑天灾、不笑人祸、不笑疾病”。后来,当学生真正理词语解背后的含义后,再也没有说过这个词。
这件事情也让我们思考,在网络语言的狂潮中,我们的孩子,可能正在不知不觉中被“恶俗化”的玩笑侵蚀善意。
先要承认,孩子们说这些词,很多时候并不知道背后的含义。他们觉得新鲜、好笑、有群体认同感。网络语言有时候像病毒一样传播,孩子们害怕自己“落伍”,就会跟着用。
但是,当一个词的背后,绑架的是某个群体的痛苦,甚至是疾病患者的尊严,这种跟风就不是无知的可爱,而是潜在的伤害。
比起“网络烂梗”本身,真正可怕的是,孩子们在笑声中逐渐麻木,对他人的苦难失去共情能力。
那位班主任说的“三不笑”,点破了教育的本质:孩子可以不聪明,可以不优秀,但不能失去善良。
网络让表达变得容易,但也让恶意的传播变得廉价。一个“梗”,可能对说的人只是调侃,对听的人却是刀子。教育的任务,不只是教孩子如何解题、如何考高分,更重要的是帮他们长出分辨善恶的眼睛。
在这件事上,班主任没有选择视而不见,而是当场点破,并让孩子真正理解背后的含义。这就是教育中最难能可贵的地方:不回避、不敷衍,而是用真诚和愤怒告诉孩子,“这不可以”。
网络的更新速度太快,今天的“梗”刚热,明天就会换。但孩子们总会面对类似的诱惑:跟风一个笑话、使用一个暗语,甚至在群体中用语言攻击别人。
要避免这种情况,光靠禁止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分辨力和同理心,让他们对不该笑的事情自然产生抗拒。
比如:
•父母要多聊:孩子说出一个不懂的网络词,不要一笑而过,要问清楚意思,帮他们理解其中的价值观问题。
•学校要敢管:像这位班主任一样,及时制止,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不能笑”。
•社会要引导:网络平台和媒体应当主动清理、减少恶俗化的内容,而不是放任其成为“流量”。
教育的关键是提前“打疫苗”,让孩子遇到烂梗时能本能地拒绝,而不是被裹挟。
仔细想想,孩子们从小接触的语言,就是他们价值观的“土壤”。如果这个土壤充斥着戏谑、攻击、恶意,那善良就会逐渐枯萎。
一旦孩子习惯了“拿别人的痛苦取乐”,未来遇到社会问题时,他们也可能只会当个冷漠的旁观者。教育的失败,往往不是知识的缺乏,而是心底柔软的地方被磨没了。
所以,这次事件给我们的警示是:别小看一个“梗”的力量。它不只是一句话,而可能是一代孩子对待他人态度的缩影。
“人有三不笑”,这句话不只是一位老师对学生的告诫,更是所有父母、教师、媒体都该记住的底线。
真正的教育,不是教孩子会多少知识,而是让他们学会——在面对他人的不幸时,心里有分寸,嘴上有敬畏。
一个不随便嘲笑别人伤口的孩子,才是真正值得信赖和托付未来的人。
来源:城市T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