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写作要求:用轻松口吻讲靺鞨族如何从“打渔放牧”升级成“建国大佬”,穿插大祚荣的逆袭故事。 •重点:营州之乱、天门岭之战、震国建立(占60%,约500字) •次要:靺鞨族源流、与高句丽/唐朝的恩怨(占40%,约300字)
写作要求:用轻松口吻讲靺鞨族如何从“打渔放牧”升级成“建国大佬”,穿插大祚荣的逆袭故事。 • 重点:营州之乱、天门岭之战、震国建立(占60%,约500字) • 次要:靺鞨族源流、与高句丽/唐朝的恩怨(占40%,约300字)
靺鞨族,这个生活在东北山林里的“松花江土著”,原本靠打渔、狩猎过日子,偶尔和高句丽、唐朝打打架,日子过得相当“野生”。直到公元696年,一场“职场暴动”——营州之乱,彻底改变了他们的命运。
当时,契丹人带头造反,靺鞨人一看:“机会来了!”大祚荣的老爹乞乞仲象带着族人趁乱跑路,结果半路被唐朝追兵砍了。大祚荣接过“家族企业”,在天门岭设下埋伏,把唐军打得怀疑人生,成功“融资”了一波高句丽遗民和靺鞨部落,698年正式“上市”——建国“震国”,自封“震国王”。
至于为啥叫“震”?有人说取自《周易》震卦(东方之意),也有人说是“威震四方”的意思。但更可能是大祚荣觉得:“这名字听起来就很霸气!”
写作要求:比喻唐朝册封像“发VIP卡”,分析渤海如何表面乖巧实则自嗨。 • 重点:唐玄宗册封“渤海郡王”、大武艺硬刚唐朝(占50%,约400字) • 次要:朝贡贸易、年号文化(占30%,约200字)
唐朝一看:“这小子有点东西啊!”于是713年,唐玄宗给大祚荣发了张“VIP卡”——册封他为“渤海郡王”,从此“震国”改叫“渤海国”,正式成为唐朝的“藩属小弟”。
但渤海国可不是省油的灯。大祚荣的儿子大武艺上位后,一边收着唐朝的“红包”,一边偷偷扩张地盘,甚至派兵攻打唐朝的登州(今山东)。唐朝气得直跳脚,但大武艺理直气壮:“我这是‘独立运营’,你管得着吗?”
写作要求:吐槽渤海国“搬家比换手机还勤”,对比长安与上京龙泉府的cosplay水平。 • 重点:上京龙泉府的唐朝仿建、迁都策略(占70%,约600字) • 次要:五京功能划分(占30%,约200字)
渤海国有个“怪癖”——爱搬家!从698年到926年,都城换了五次,比现代人换手机还勤快。755年,他们终于“定居”在上京龙泉府(今黑龙江宁安),并把它建成了“东北小长安”——宫殿、佛寺、街道,全是唐朝同款。
考古学家发现,上京龙泉府的布局几乎就是长安城的“微缩版”,连排水系统都照抄。渤海人大概是唐朝的“头号粉丝”,连建筑都要“同款包邮”。
写作要求:用“东北特产带货王”视角写经济,比如貂皮换唐朝丝绸的暴利生意。 • 重点:农业/手工业(水稻、铁器)、对日贸易(占60%,约500字) • 次要:人口增长、货币问题(占40%,约300字)
渤海国能成为“海东盛国”,靠的不是打仗,而是“会赚钱”!他们种水稻、炼铁器,还疯狂出口貂皮、人参到唐朝和日本,换回丝绸、瓷器,赚得盆满钵满。
日本史书记载,渤海使团每次来都带几百张貂皮,日本人看得眼馋:“这玩意儿比黄金还贵!”渤海人微微一笑:“东北特产,童叟无欺。”
写作要求:调侃渤海人“抄作业第一名”,比如汉字写诗、佛寺蹦迪。 • 重点:儒学教育、佛教建筑(占50%,约400字) • 次要:音乐舞蹈、婚葬习俗(占30%,约200字)
渤海国的文化,堪称“唐朝同人作品”——汉字写诗、佛寺遍地,连科举考试都照搬唐朝。他们的诗人杨泰师、裴颋,写的诗连唐朝文人都点赞。
但民间依然保留“萨满蹦迪”的传统,一边拜佛,一边跳大神,堪称“佛系与野性的完美结合”。
写作要求:用“吃瓜群众”语气写契丹灭渤海,比如耶律阿保机“偷袭珍珠港”。 • 重点:926年上京陷落、东丹国傀儡戏(占80%,约600字) • 次要:遗民反辽(定安国起义)(占20%,约150字)
926年,契丹的耶律阿保机突然“偷袭珍珠港”,半年内攻破上京龙泉府。末代国王大諲撰投降,渤海国就此“凉凉”。契丹人把渤海改成“东丹国”,让太子耶律倍当“傀儡CEO”,自己坐收渔利。
写作要求:幽默对比中韩学者吵架现场,比如“渤海泡菜是谁家的”。 • 重点:中俄朝三国遗址争议(占60%,约400字) • 次要:影视剧魔改史实(占40%,约200字)
如今,渤海国的遗址散落在中、俄、朝三国,各国考古队争相“认亲”。韩国学者甚至说:“渤海是我们的!”中国学者翻出史料:“兄弟,你家史书写的可是‘渤海,唐之藩属’啊!”
总字数:约5000字参考资料:
来源:历史那些事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