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搭伙老伴生活半年,她要和别人结婚了,我真心祝福她幸福
"老李,我得走了。这是给你缝的棉袄,冬天记得穿。"柳嫂子把一个包裹递给我,眼里泛着我读不懂的光。
"老李,我得走了。这是给你缝的棉袄,冬天记得穿。"柳嫂子把一个包裹递给我,眼里泛着我读不懂的光。
"土地寸土寸金,婆家一家子,就眼看着我家多分十平方米?"我妯娌站在村委会门口,指着我的鼻子,嗓门大得整条街都听得见。
"老张,你爹死了,路我不让走,你能咋滴?"王大爷叉着腰,站在村口唯一的出路上,身后是几个年轻后生,一副誓不两立的架势。
母亲刚从大姐和二姐家轮流住了一个月回来,身子骨似乎比出门前更弱了。回来那天,我和媳妇李桂芝接她下了长途汽车,就发现她脸色蜡黄,背也驼了不少。
我叫朱桂芝,今年七十岁,退休前是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昨天,小区里的老姐妹王淑兰走了,安安静静的,连个告别都没有。
"小姨,你这么多年到底为什么不理大舅?"外甥女歪着头,眼里闪烁着好奇的光芒。
她瞥了一眼,脸上先是愕然,继而笑骂道:"老东西,咱俩谁跟谁啊!"
"你就这么走了?"六十岁的周大爷站在门口,手里还攥着那张我写的纸条,眼眶微红。
"老头子,这个事得商量。咱这点积蓄,哪能说给就给。"老伴胡桂芝的眼神里透着坚决,像五月的天,虽有春意,却透着倔强的寒意。
"胡说什么呢?谁走不走的,咱们不是说好了,明儿个还去香山看红叶吗?"我嗔怪地瞪了他一眼,随手把信封塞进了缝纫机的抽屉里。
"老伴儿,我跟你说,咱以后在村里吃肉啊,得关上门,最好再拉上窗帘。"我放下漆花的搪瓷碗筷,小声对王桂芝说。
我正数着银行刚取的三十万现金,犹豫了一下,将钱整整齐齐地码好,放进了卧室那个有些老旧的木质衣柜深处,这衣柜跟了我们二十多年,从老房子搬过来的唯一一件家具。
原本以为弟弟只是先天体弱,没想到弟弟是心脏出了问题,医生说要尽快手术,否则弟弟活不过十八岁。
“你觉得我是个老糊涂蛋了?”陈建国摩挲着刚修剪过的刘海,眼神如蒙了霜的玻璃般冷峻,“桂芝,咱们一起过日子都五年了,我明白你和我不是一路人。”
"娘,这缝纫机都锈成这样了,搬新家就别带了吧?"儿子王建国站在我堆满杂物的小屋里,指着角落里的蝴蝶牌缝纫机说道。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国企改制大潮席卷全国,我们厂也不例外。从正式工到下岗再到"买断工龄",十几年的青春就这样被折算成几万块钱的补偿款。
"王桂芝,十二年了,你一直在骗我?"丈夫陈建国颤抖着递给我一张泛黄的日记,声音哽咽得几乎说不出话来。
"王叔,五万够不够?"父亲二话不说掏出存折,"要不够再说。"我在厨房切菜的手一顿,心里泛起一阵酸楚。
"找后老伴就别想我们给你养老!"儿媳李巧云站在客厅中央,声音响亮得连窗外的槐花都似乎为之一颤。
那个女大学生又来了,戴着一副圆框眼镜,眉头紧锁,像审犯人似的盯着我的小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