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女子默许丈夫偷欢,12年后丈夫崩溃不已:原来你一直在骗我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5-16 19:01 2

摘要:"王桂芝,十二年了,你一直在骗我?"丈夫陈建国颤抖着递给我一张泛黄的日记,声音哽咽得几乎说不出话来。

默许的背叛

"王桂芝,十二年了,你一直在骗我?"丈夫陈建国颤抖着递给我一张泛黄的日记,声音哽咽得几乎说不出话来。

夏日的暮色渐渐笼罩小院,知了声声,似乎也在为这突如其来的对峙而慌乱。

我看着丈夫通红的眼眶,心里泛起一阵久违的酸楚,手指不自觉地攥紧围裙的一角。

"建国,坐下说吧。"我轻声说道,指了指旁边的竹椅。

我是王桂芝,四十六岁,湖北襄阳人。

老家是城郊的一个小村子,名叫杨柳湾,因为村口有一条小河,河边栽满了杨柳,春风一吹,柳丝轻拂水面,像少女的长发一样柔美。

我从小就爱看书,特别喜欢琼瑶的小说,常常幻想自己有朝一日也能遇到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

八七年从纺织技校毕业后,我被分配到国营襄阳第二纺织厂当了一名普通女工。

那时候的国营厂是多少姑娘梦寐以求的去处啊!铁饭碗、福利好,还有分房的希望。

厂区很大,有自己的食堂、理发室、礼堂,甚至还有托儿所,简直就是一个小社会。

八小时三班倒的工作虽然辛苦,但青春的我们浑身是劲,不觉得累。

车间里热热闹闹,我们这些姑娘穿着蓝色工装,扎着马尾辫,像一排排青春的白杨,在纺织机之间穿梭。

机器的轰鸣声中,我们扯着嗓子唱《今天是你的生日》、《外面的世界》,憧憬着美好的未来。

陈建国是厂里的机修工,高高瘦瘦,戴着一副黑框眼镜,总是安安静静修理那些庞大的纺织机器,手上沾满机油也不在意。

宿舍的姐妹们笑话我:"桂芝,你看上的怎么是个修机器的?多没出息呀!"

我却不以为然:"技术工人怎么就没出息了?他心灵手巧,将来准有出息。"

记得我第一次注意到他,是因为厂里组织看露天电影《小花》。

那天我去晚了,找不到位置,正着急,陈建国就从人堆里站起来,把自己的马扎让给了我。

他就站在我身后,我能感觉到他的目光,像春天的细雨一样轻柔地落在我身上。

电影放到一半突然下起了雨,大家纷纷散去,只有他默默地为我撑起了一把破旧的黑伞。

从厂门口到女工宿舍的路并不远,可那天我们走得特别慢。

雨水打在伞面上,发出"滴答滴答"的声音,像是为我们弹奏一首动人的前奏曲。

九零年,我和陈建国领了结婚证,没有酒席,只是在厂食堂摆了两桌,请了关系近的同事和远道而来的亲友吃了顿饭。

陈建国的父母从农村赶来,给我们带了自家晒的腊肉和一只老母鸡。

我的父母则包了两百块钱的红包,那在当时可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婚后的日子过得极为普通,一间二十平米的筒子楼,一张木床,一个衣柜,一台十四寸的黑白电视机,还有一个铝制的暖水瓶,上面印着"襄阳二纺"的字样。

那时能有个单位家属房,已经是莫大的幸福,不少人还挤在集体宿舍里呢。

我们的小家虽然简陋,但收拾得干干净净。

每到周末,我都会把地板拖得锃亮,窗户擦得一尘不染,然后在窗台上放上一盆吊兰或者绿萝。

陈建国则会修理邻居家的收音机、手电筒,换回来一些鸡蛋或者自家腌的咸菜。

九二年,儿子陈小康出生了,我们的生活变得忙碌而充实。

孩子满月那天,我婆婆从乡下赶来,给小康煮了一锅鸡蛋面,说是讨个好彩头,希望孩子将来"长命百岁,有头有面"。

小康很是乖巧,除了晚上偶尔哭闹几声,白天几乎不怎么吵人。

我休完产假就回到了车间,把孩子托付给单位的托儿所,每天中午趁着休息时间过去喂奶。

有时工作太忙,陈建国就替我去,抱着孩子在树荫下来回走动,嘴里哼着《世上只有妈妈好》的曲调。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平淡如水,却也甜蜜温馨。

每到发工资的日子,我和陈建国就会带着小康去百货大楼转转,给孩子买个小玩具,然后在门口的照相馆拍张全家福。

那些泛黄的照片至今还贴在我们的相册上,记录着我们年轻时的模样和幸福的时光。

变故是在九七年开始的。

那一年,国营企业改制浪潮席卷全国,我们厂也不例外。

厂长的大会上宣布:"减员增效"、"转产转型",这些词汇像厚重的锤子敲打在每个工人心上。

我看到李厂长面容憔悴,声音沙哑,却不得不在台上解释改革的必要性:"同志们,改革是大势所趋,我们必须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

台下一片哗然,不少老工人当场落泪。

五十多岁的马师傅激动地站起来喊道:"我在厂里干了三十年,眼看就要退休了,这不是要了我的命吗?"

会后,车间里人心惶惶,大家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讨论着未来的去向。

"听说隔壁丝绸厂已经停产了,工人们拿了两三千块钱的遣散费,就这么被一脚踢出了厂门。"

"我家两个孩子还在上学呢,这可怎么办哟!"

"现在买房子吧,钱不够;租房子吧,又不划算。真是愁死人了!"

我也忧心忡忡,晚上睡不着觉,翻来覆去地想着未来的出路。

就在那个动荡的春天,我无意中发现了丈夫和新来的统计员林小英的暧昧关系。

那天我去车间送便当,远远看见他们在角落里说话,林小英笑得那么甜,眼睛弯成了月牙,手时不时地碰一下陈建国的胳膊。

更让我心惊的是,陈建国眼中闪烁的光芒,十年婚姻中我从未见过。

那种专注的、带着欣赏和爱慕的眼神,曾经是我以为只属于我的专属眼神。

我站在原地,脚像是生了根一样,动弹不得。

回家的路上,初春的风凉飕飕的,我蜷缩在自行车后座,心里翻江倒海。

厂里的马大姐刚因为丈夫出轨闹得家破人散,她那八岁的儿子站在厂门口哭着喊爸爸的场景,我至今记忆犹新。

"爸爸,你别走,你回来好不好?我以后再也不惹妈妈生气了......"孩子稚嫩的哭声在厂区里回荡,让人心碎。

我不想让自己的孩子也经历这样的痛苦。

我没有声张,没有质问,更没有哭闹。

那个年代的女人,早已习惯了隐忍和坚韧。

儿子正上小学,每天背着红领巾,朝气蓬勃。

我不能让他的童年蒙上阴影,不能让他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来。

有一次,我在陈建国的口袋里发现了一封信,上面有林小英娟秀的字迹。

我没有打开看,只是默默地放回原处,装作什么都不知道。

夜深人静的时候,我曾无数次地问自己:是不是我做得不够好?是不是我太忙于工作,忽略了他的感受?是不是我已经不再年轻貌美,不能吸引他了?

可转念一想,我又为自己感到委屈:我每天起早贪黑,操持家务,照顾孩子,工作从不懈怠,凭什么要为他的背叛找理由?

下岗潮来临时,车间一半的人拿了遣散费离开。

"桂芝,你也走吧,厂里留不住多少人了。"车间主任叹着气对我说。

我咬了咬牙:"主任,能不能再给我个机会?我家里就指望这份工作呢。"

也许是看在我工作一向勤恳的份上,主任勉强点了点头。

我留下来了,陈建国也因为技术过硬保住了工作。

林小英却因为有文凭,调去了办公室,成了厂长秘书。

每天,我看着她穿着时髦的衣服,踩着高跟鞋,从我的车间门口经过,心里酸楚不已。

我只是埋头做好自己的工作,晚上回家做饭洗衣,周末领着儿子去江边放风筝,日子便这样一天天过去。

陈建国似乎从未察觉我的发现,他小心翼翼地维持着两面生活。

有时深夜回来,身上带着陌生的香水味;有时说加班,却在厂办公楼的灯早已熄灭后才回家。

我只是沉默,为儿子做好早餐,为家撑起一片天空。

有一次,儿子问我:"妈妈,爸爸为什么总是很晚才回家?"

我摸着他的头说:"爸爸工作忙,要修很多机器呢。"

孩子天真地说:"爸爸真了不起,我长大也要像爸爸一样。"

听到这话,我的心像是被刀割了一般疼痛。

九八年的冬天特别冷,厂里的暖气管道老化,车间里冷得像冰窖一样。

我患了重感冒,高烧不退,却还是坚持去上班,怕请假会影响考核,给领导留下不好的印象。

那天下班后,我浑身发抖,头晕目眩,刚走到厂门口就昏倒在地。

是门卫老张发现了我,赶紧叫来了救护车。

在医院躺了三天,陈建国只来看过一次,匆匆忙忙地,带了几个橘子就走了。

倒是车间的姐妹们轮流来看我,给我炖鸡汤,帮我照顾小康。

王大姐心直口快:"桂芝,那个林小英勾引你男人,你就这么算了?换了我,非抓花她的脸不可!"

我虚弱地笑了笑:"算了吧,大姐,家丑不可外扬。再说了,儿子还小......"

王大姐气得直跺脚:"你这个傻丫头,就知道忍气吞声!这日子哪还有过头啊?"

我苦笑着摇摇头,没有再说什么。

出院后,我变得更加沉默寡言,像一个影子一样在家里、在厂里游走。

我开始在一个小本子上写日记,记录自己的心情和发现。

那是我唯一的倾诉对象,承载着我所有的委屈、不甘和无奈。

"今天又看见建国和小英在厂门口说话,他们有说有笑的,好像很亲密。心如刀割,但为了小康,我会继续装作不知道。"

"建国今天又说加班,可明明厂里已经实行单班制了,哪来的加班?他以为我什么都不懂吗?"

"小康今天考试得了满分,建国都没有注意到。孩子失望的眼神让我心疼。"

就这样,一页页地写着,一天天地熬着,像是在进行一场没有尽头的马拉松。

二零零零年,厂里又一轮裁员,我被分流到了厂办的食堂帮工。

工资减了一半,但总算还有口饭吃。

陈建国因为技术好,被调去了新成立的设备维修组,工资反而涨了不少。

林小英也升了职,成了办公室主任。

我常常能看见他们一起出入办公楼,有说有笑的样子刺痛我的眼睛。

有一天,我在食堂后厨切菜,不小心割伤了手指,鲜血直流。

正好陈建国来食堂吃饭,看见了我包扎的手指,关切地问:"怎么弄的?要不要去医务室看看?"

那一刻,我差点脱口而出:"你还知道关心我?"但最终只是摇摇头:"没事,小伤而已。"

他点点头,转身就走,连一句多余的话都没有。

看着他的背影,我突然明白,我们之间早已隔了一道无形的墙,即使身处一个屋檐下,心却早已相隔千里。

零三年的春天,儿子考上了市重点高中,我们全家都很高兴。

陈建国破天荒地带我们去饭店吃了一顿,还给小康买了一块电子表作为奖励。

席间,陈建国难得地多喝了几杯,脸涨得通红,拍着儿子的肩膀说:"好样的,小康,争取考上重点大学,爸爸妈妈就指望你了!"

我静静地看着他们父子俩,心中五味杂陈。

这些年来,陈建国对儿子还是很好的,从来没有亏待过他。

小康也很爱他爸爸,常常缠着他讲机器的原理,或者一起修理家里的电器。

我想,也许这就是我选择隐忍的意义所在吧。

至少,我们还是一个完整的家,儿子有父有母,不像那些单亲家庭的孩子那样孤单。

高中三年,小康学习很刻苦,每天早出晚归,周末也泡在学校里。

我心疼他,常常做些他爱吃的菜,送到学校去。

有一次,我在校门口碰见了他的班主任,对方热情地拉着我的手说:"小康真是个好学生,不仅学习好,还很懂事,经常帮助同学。你们家教真好!"

听到这话,我的眼泪差点掉下来。

我知道,这些年的隐忍没有白费,至少小康健康快乐地成长了。

零六年的夏天,小康参加高考,成绩出来那天,他兴奋地跑回家,大喊:"妈,我考上一本了!"

我激动得说不出话来,只是紧紧地抱住了他。

陈建国也很高兴,当天晚上破例买了两瓶啤酒,和儿子碰杯庆祝。

"小康,你是咱们家第一个大学生,爸爸为你骄傲!"陈建国的眼睛湿润了。

我在一旁默默地看着他们,想起了这些年的点点滴滴。

也许,这一刻的幸福和满足,足以抚平我心中的伤痕。

零九年,厂里彻底改制,我和陈建国都办理了内退。

我们的生活变得清闲起来,每天早上一起去江边散步,晚上看看电视,日子过得还算平静。

林小英早在零三年的时候就去了深圳,据说在那边开了家服装店,生意做得不错。

我以为陈建国和她的事情也就此结束了,可有时我还是能看到他偷偷地看手机短信,脸上露出怀念的表情。

我假装没看见,继续做自己的事情。

这些年来,我已经习惯了这种表面的平静,习惯了这种心照不宣的相处方式。

十二年过去,小康大学毕业,在武汉找了份不错的工作。

他常常打电话回来,说工作忙但很充实,让我们不要担心。

每次通话结束,我都会对陈建国说:"咱们儿子出息了,你看他多有礼貌,多孝顺。"

陈建国总是点点头,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就在今天,陈建国在收拾旧物时,无意中翻出了我当年的日记本。

那上面记录了我所有的痛苦和挣扎,记录了我明明知道他和林小英的事情,却选择默默忍受的点点滴滴。

"桂芝,这些年你都知道?"陈建国的声音打破了沉默,"为什么不揭穿我?"

夕阳的余晖透过窗户洒在地板上,我终于抬起头:"为了儿子,为了这个家。"

那一刻,我看到他眼中的愧疚与懊悔,比我想象中要深得多。

他颓然坐在椅子上,像是一下子老了十岁。

"小英早就去了深圳,这些年我们偶尔有联系,但早已没了当初的感情。我以为你永远不会知道..."

"我知道的比你想象的多,建国。"我轻声说道,"那些深夜的电话,那些借口的加班,那些身上的香水味,我都知道。"

"为什么不跟我闹?为什么不跟我离婚?"他的声音哽咽了。

我从椅子上站起来,走到窗前,望着远处的槐树。

"你记得咱们结婚那天吗?你说过,要和我相守一生,白头偕老。虽然中间发生了很多事,但我始终相信,家才是你最终的归宿。"

我转过身,看着他因为震惊和愧疚而苍白的脸:"人这一辈子,难免会犯错,但家人永远是你最后的港湾。我选择原谅你,不是因为我懦弱,而是因为我深爱着这个家,深爱着我们的儿子。"

陈建国的眼泪终于落了下来,他站起来,一步步走到我面前,轻轻地抱住了我。

"对不起,桂芝,我辜负了你这么多年......"

我在他怀里轻轻叹了口气:"建国,过去的事就让它过去吧。咱们儿子马上要结婚了,我们也该好好准备一下了。"

窗外的槐树上,知了仍在鸣叫。

屋内,多年的谎言终于被揭开,却带来了一种奇异的宁静。

有些伤痕需要时间愈合,但至少,我们终于可以真诚地面对彼此,面对这个并不完美但真实的家。

陈建国松开了我,眼中含着泪水:"桂芝,你这些年......"

我打断了他:"别说了,事情已经过去了。咱们还有大半辈子要过呢,何必总是沉浸在过去。"

晚饭后,我们一起坐在小院的竹椅上,看着夜空中的星星。

陈建国突然问道:"桂芝,你后悔吗?如果当初你选择揭穿我,也许你的人生会不一样。"

我摇摇头:"我从不后悔自己的选择。看着小康健康成长,看着我们的家庭完整无缺,我就觉得值得。"

夜深了,院子里很静,只有蛐蛐的叫声和远处传来的电视声。

这一刻,我突然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轻松和平静。

多年的隐忍和伤痛,终于在这个夏夜里得到了释放。

也许,这就是婚姻和家庭的真谛:不是没有风雨,而是风雨过后依然能够相守。

不是没有伤痛,而是伤痛之后依然选择理解和包容。

第二天一早,小康打来电话,说他和女朋友准备国庆节回来,商量结婚的事情。

听到儿子即将成家的消息,我和陈建国相视一笑,眼中都带着欣慰和期待。

无论过去发生了什么,未来总是充满希望的。

就像那句老话说的:"好马不吃回头草。"过去的已经过去,重要的是珍惜当下,憧憬未来。

而我和陈建国,也将迎来我们人生的新篇章。

来源:薄薄微笑65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