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耀湘和邱清泉生死关头的表现,为什么比王耀武、胡琏差那么多?
解放战争中,国民党王牌部队纷纷在三大战役中走向终结。被视为“五大主力”的部队——包括第十八军、第七十四军、第五军、第十军和整编第七军,几乎全部在东北、淮海、平津战役中损失殆尽。
解放战争中,国民党王牌部队纷纷在三大战役中走向终结。被视为“五大主力”的部队——包括第十八军、第七十四军、第五军、第十军和整编第七军,几乎全部在东北、淮海、平津战役中损失殆尽。
网传,胡琏在临终时捧着双堆集逃出时负伤的32块弹片感叹“土木不及一粟”,声称来源是凤凰网制片人姜又兮采访胡琏之子胡之光所言,胡之光已逝,又是一个死无对证。而且,这里有一个致命伤,如果胡之光知晓,那么,他的儿子胡敏越可能不知晓吗?既然如此,凤凰网的《淮海战役》视
2023年,胡敏越身着蓝色衬衫配一副眼镜,手里捏着胡琏的老照片,旁边的胡敏珍,黑色马甲搭白T恤,短发扎眼。5月27日,哥俩说不上紧张还是光荣,被主办方请来实拍石牌保卫战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他们说这是家族的光荣,但究竟是纪念过去,还是揣着点对未来的复杂情绪?可
1947年夏的南麻战场,华野主力对国民党整编第十一师形成铁壁合围。指挥所里,粟裕盯着地图上那个不断收缩的包围圈,自信这场"啃硬核桃"的仗胜券在握。然而就在总攻前夜,一个戴钢盔的瘦高个军官突然出现在前沿阵地——正是胡琏。他踩着战壕里的积水,用手电筒扫过密密麻麻的
要是从国民党高级将领里挑三个超会打仗,专啃硬骨头的,你会选谁?有这么一个人,在毛泽东文集里足足出现了七次,毛主席对他的评价就六个字——脚如狐,猛如虎。在国民党军队里,这人有个超响亮的名号——“金门王”。要是拿“西北王”胡宗南来对比,民间有个说法超火:十个西北王
1947年4月的沂蒙山区,九纵司令许世友站在白马关的制高点,望远镜里映出整编11师的美式钢盔在阳光下泛着冷光。三天前,粟裕的电报还压在案头:“胡琏狡诈,避其锋芒。”
在国民党的诸多将领中,“小诸葛”白崇禧绝对算得上是一号人物,尤其是在非黄埔系的将领中,白崇禧更是顶格的存在。
石牌要塞的核心阵地,隶属宜昌、巴东要塞第一总台管辖,其总台部设于石牌西北的柳林沱,第一炮台设置于石牌,第二炮台设置于庙河,还配有一个烟幕队、一个鱼雷队、不算外围阵地,官兵有100多人。
众所周知,国军由于战斗力不如日军,一般要有两到三倍数量才能有效防御日军,即便最精锐第18军的重武器来说,仍然同日军天差地远,至少要保持数量1.5倍的优势才有把握获胜。
1949年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发起了一场针对金门岛的战役,想把这个台湾海峡里的战略要地拿下来。可这场仗打得惨烈,解放军投入上万人,最后全军覆没,成了解放战争里一次让人扳着手指头算都觉得疼的失败。消息传到蒋介石耳朵里,他的反应挺复杂,既有赢了的开心,也有对未来
1900年,浙江松阳县城的钟家大院里,新生儿的啼哭惊动了正在批改作业的年轻教师。父亲钟子延望着襁褓里的男婴,怎会想到这个取名“钟松”的孩子,日后会成为让解放军都忌惮的“战术鬼才”,更不会想到他的命运会被国民党的派系毒瘤啃噬得支离破碎。
最近,我感觉到中国的互联网上,关于国军将领胡琏的消息多了起来。先是胡琏的孙女做慈善,为在台去世的老兵找到家乡的亲人,把骨灰送家乡的亲人安葬。即便这些去世的老兵中,有人是被胡琏接了壮丁才到台湾的,但是,别管是谁,能把他们的骨灰送还家乡交给亲人,这都是天大的善事,
1980年代,退役多年的老将军胡琏在台北家中,面色凝重地招来子孙,让准备纸笔,一言不发地画下一幅地图。家人不解其意,只见地图轮廓逐渐清晰——那是淮海战场。胡琏从不提及粟裕,也从不谈论淮海战役,为何晚年要画下这幅地图?背后藏着怎样的军人心事?
1943年5月22日,鄂西山地暴雨如注。日军第11军司令官横山勇站在望远镜前,看着长江三峡口的石牌要塞若隐若现。他的目标直指重庆,这座支撑中国抗战的最后堡垒。此时的日军已集结10万兵力、300门重炮、200架战机,扬言“一周内拿下石牌,让蒋介石迁都西昌”。
在网上看到一个视频,视频里一男一女两个人,应该是台湾人,女的在其他视频上看到过,是国军将领胡琏的孙女,另一个男的不知道是谁,在视频里,这位男士说的话大体意思是网上有人骂胡琏在战争时期在大陆上抓壮丁,视频里的男士在为胡琏辩解,说胡琏那么大的官,不会亲自抓壮丁,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