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主持人陈依:各位听众,大家好,欢迎收听由衡阳市科学技术协会、FM101.8衡阳交通经济广播联合创办的全国首档《科技工作者之光》广播栏目,以声音传递温暖,以事迹凝聚共识,着力打造可信赖有温度的科技工作者之家。我是主持人陈依。
主持人陈依:各位听众,大家好,欢迎收听由衡阳市科学技术协会、FM101.8衡阳交通经济广播联合创办的全国首档《科技工作者之光》广播栏目,以声音传递温暖,以事迹凝聚共识,着力打造可信赖有温度的科技工作者之家。我是主持人陈依。
《科技工作者之光》将邀请衡阳籍两院院士,在衡国省市的中青年专家、学者和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省市县优秀科技工作者及“小荷人才”入选者,省市院士专家工作站、科技服务团专家,在衡博士及其他优秀科技人才,在基层一线从事科研和科普工作的典型科技工作者,分享科普知识、科技创新经历,走进科技世界,探寻科学奥秘,体验科技魅力,播撒科技种子,温暖和帮助每一位科技工作者之心,给他们以信心和力量,致敬和点亮广大科技工作者心中的那一束光,给他们以光明和希望。
今天是《科技工作者之光》播出的第51期,我们邀请到的嘉宾是湖南工学院安全与管理工程学院副院长青涛博士,青博士,您好。
青涛:主持人好!大家好!我是青涛,欢迎大家收听《科技工作者之光》。
主持人:青博士长期从事核电人因安全和人因可靠性研究,入选湖南省芙蓉计划“湖湘青年英才”支持计划、湖南省“三尖”创新人才工程“荷尖人才”、衡阳市首届青年科技人才托举计划,担任国家核安全局核电运行人因技术组副组长、国家核电厂安全及可靠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核电厂人因绩效提升研究所副所长、中国核学会核心理研究与培训分会理事、核能安全监控技术与装备国家重点实验室客座研究员。作为项目负责人他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9项、企业委托横向项目10项,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科研项目经费超1000万元。成果应用减少行业经济损失超6000万元,为核电厂人因可靠性水平的提升做出突出贡献。
主持人:青院长,人因是很多人可能感到陌生的词语,您能为我们讲讲您的研究吗?
青涛:好的主持人。人因工程,也称为人机工程学或人体工程学,是一门研究人与机器、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科学。人因工程在多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从工作站的设计到工具的选择、从照明和通风的布置到信息显示和控制的优化、以及工人的休息与恢复安排、手机APP上的人机交互设计等,都离不开人因工程的指导。通过人因工程的应用,可以优化工作环境,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工人的疲劳和错误,降低工伤风险。而我本人从事的研究,主要是人因工程在安全领域的应用,其中以核电为典型代表,根据不同的数据来源显示,人因失误已经成为核电生产中占据了至少50%~ 70%的事故来源。历史上的三起严重核事故,美国三哩岛、前苏联切尔诺贝利与福岛核事故,都充分说明了在核电厂任务执行中人因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必须充分考虑个人因素、技术因素、组织因素之间复杂的交互作用,从而获得安全、高效的核电运行系统。像我本人也作为项目负责人或主要的技术负责人,完成了包括大亚湾、岭东、秦山、方家山等多个核电厂的人因安全相关科研项目。
主持人:请您讲一讲您的科研成长经历。
青涛:我的科研工作起步于衡阳,我从2010年来南华大学硕博连读开始从事核电人因安全领域的研究,也非常幸运的遇到了我的导师张力教师,是他一点一点把我从科研小白慢慢领入这个领域,其实我这当时也有些惰性,做事也喜欢按自己的习惯来,张力老师会因材施教,总是能充分发挥每个人的特长并给与激励和支持,我在读研期间,以自己的博士论文为核心,参与了导师在大亚湾核电的多个科研项目,在研究生期间完成了岭东核电厂的人因可靠性分析项目并实现了多个成果在核电厂的落地应用。
毕业后我去大亚湾核电厂工作过一段时间,作为人因安全工程师,同时也有机会做了半年的核电厂现场操作员的学习,虽然那边给了比较好的待遇,但我觉得核电的工作非常保守枯燥,自己更喜欢创新性比较强的工作岗位,所以到2017年我又回到了亲切的衡阳,回到了湖南工学院张力老师的科研团队。
回衡阳工作以后,一方面有学校给的科研启动费作为支持,同时也得到了衡阳市的支持,我获得的第一个科研项目就是衡阳市科技计划项目给的5万元支持,后续又获得了衡阳市首批青年科技人才托举计划的支持,在此基础上才获得了后续的一系列项目资助。到目前为止,我本人也多次应邀为大亚湾核电、秦山核电、我国自主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全球首堆福清核电等提供技术支持,助力解决小型模块化反应堆、数字化核电厂、核电厂现场人因安全等国家重点行业面临的重大人因安全需求,成果的工程应用为核能行业带来了比较显著的经济效益。
现在很多核电厂已经具备自己完成人因可靠性分析的能力,我们的主要精力放在研究新的技术下新的人因失误模式和新的人因可靠性分析方法,比如对大亚湾核电厂主控室数字化改造中的人因问题开展针对性分析,比如为我国战略的海上移动核反应堆(海上移动充电宝)开展人因可靠性分析,比如为全球首个陆上商用模块化小堆玲龙一号研究针对性的人因可靠性分析方法等等。同时我也承担了国家核安全局在人因领域长期技术支持项目,依托项目以组长或成员身份多次参与国家核安全局组织的核电厂运行人因事件调查,多份调查报告得到了国家核安全局局长的批示。
一路走来,我觉得能做出一点成绩,最重要的就是我一直会分析国家重点领域的科研需求:比如“双碳”目标下必然带来新的核电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我们提前对小型模块化反应堆的人因挑战做了研究和布局,后面才能顺利承担相应的几个科研项目;另外,针对核电大规模发展中可能出现的新的人因特征,我们也提前进行分析和预判,提前开展了在新技术、新机组、新班组等叠加条件下可能的人因问题;现在我们也在分析人工智能、自动化应用到核电后可能出现的人机功能分配等方面的问题。所以一直以来,我们都是做行业最需要的,而不是自己最想做的,有所为有所不为,把自身的优势发挥到最大。
主持人:从前面的内容可以看出,您的研究已经走出了实验室,与行业的需求紧密联系在了一起。
青涛:是的主持人,因为人因工程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它的出现就是源于重大工程的实际问题,所以很多研究一定是以应用为导向的,湖南工学院作为一所应用型本科院校,我们也是瞄准核电行业的安全问题,开展应用基础研究,我们在应用研究场景中提炼科学问题,在基础研究中以应用为目标,把基础和应用研究有机结合起来。我经常深入到核电厂一线了解第一手信息,了解行业的真实需求。
在很多人看来,高校的研究往往离企业很远,成果难以直接应用,远离现场或走马观花似的调研无法真正发现、解决企业的真实需求。读研期间,我每年在核电厂现场研究不低于三个月;毕业后,在大亚湾核电厂工作的一年对我也影响很大:在运行一线三班倒,夏天40多度的厂房里,一次例行巡检要好几个小时,整个系统及其运行我至今记忆犹新。企业经历对我日后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不管是主控室,还是环境复杂的厂房,只要项目需要我们都会出现在现场。2020年,大亚湾核电厂一项重要技术改进的人因评价项目中,我利用暑假带领团队师生驻扎现场两个月,完成上百次事故模拟和数据采集,提出的40多条改进项多半被电厂采纳应用;2022年,我作为国家核安全局某起事件评估组组长,我带领调查组从狭小的人孔钻进某个大型设备的“肚子”里进行勘察和证据搜集,那次事件的调查报告也得到了国家核安全局局长的认可和批示。
对于高校教师来说,科研与教学不是两张皮,科研是教学的内涵建设。我现在也希望能给学生传授更多的工程经验和思维,我时常鼓励学生学以致用,学会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近年来,我主要讲授的“安全人机工程学”课程,就经常把科研项目搬进课堂,用实例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专业热情,让学生及时更新知识。
主持人:我们都知道,衡阳是核工业大市,有众多的企业和科研院所,我们也想知道湖南工学院在核安全领域开展了哪些工作呢?
青涛:我们湖南工学院的人因安全研究团队起源于我的导师张力教授1990年代初在南华大学组建的人因可靠性研究团队,后面成立了南华大学人因研究所,因为组织调动等原因,现在整个团队主要都搬到了湖南工学院,致力于人因可靠性与防人因失误研究及应用。现在已经形成了以张力教授为首的20余人的核心研发团队,是国内人因研究领域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经验丰富、最有影响力的团队之一。现在团队的研究和服务领域覆盖陆(核电)、海(大型舰船)、天(载人航天)大型复杂人机系统。团队在国内最早开创人因可靠性研究领域,较系统地建立了人因可靠性分析理论和方法体系,并完成了理论成果的工程转化,构建了系统化和规范化的人因可靠性和防人因失误工程应用体系,研究水平处于国内领先。
2010年成为国家核安全局人因领域技术支持单位,2019年成立国家核安全局核电厂人因工作组,为副组长单位。团队开拓了国内人因可靠性研究领域,比较系统地建立了人因可靠性分析理论和方法体系,已主持完成国家和企业科技项目40余项,获国家国防科学技术奖等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2项,出版专著4部、论文300余篇。成果在核能和军工行业广泛应用,主持完成了大亚湾核电厂、岭澳核电厂、岭东核电厂、秦山核电厂和秦山第三核电厂人因可靠性项目,为我国核电行业安全管理与运行做出较大贡献。形成了人因可靠性分析、人机交互评价与优化、智能化防人误系统等几个主要的研究方向。
我们认为人因安全的研究在未来依然大有可为,也非常有信心让我们的研究扩展到各个行业,为提升企业安全水平做出贡献。谢谢大家,谢谢主持人!
主持人:“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衡阳市科协将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继续通过打造有温度、可信赖的科技工作者之家,充分发挥人才第一资源作用,汇聚更多科技资源,联合更多创新主体,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以科技自立自强支撑新发展格局,为实现“三高四新”美好蓝图、实施“制造立市、文旅兴城”战略、推进衡阳中心化进程凝聚强大科技力量。
这里是全国首档《科技工作者之光》广播栏目,全市广大科技工作者听完节目大家有什么感想,欢迎通过拨打电话0734-2591018向我们提出意见和建议。下期我们将继续邀请优秀科技工作者讲自己的科技创新故事,下期节目再见。
编辑:陈 依
责编:颜灵芝
三审:谢治桂 陈向荣
来源:衡阳交通经济广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