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道穿越时空的凝视,让整组民国将领老照片不再是呆板的肖像图鉴,而成为一部摊开在玻璃展柜里的立体史书,每道褶皱里都藏着枪声与叹息,每个眼神中都映照着时代的硝烟与荣光。
这道穿越时空的凝视,让整组民国将领老照片不再是呆板的肖像图鉴,而成为一部摊开在玻璃展柜里的立体史书,每道褶皱里都藏着枪声与叹息,每个眼神中都映照着时代的硝烟与荣光。
石牌位于长江三峡西陵峡口,1938年后成为拱卫重庆的最后一道水上屏障。1943年5月鄂西会战中,胡琏率第11师(4000人)扼守核心阵地,直面日军第3师团(1.8万人)强攻。日军称"破石牌必灭11师",企图打通入川通道。
照片中胡琏身着军官常服,拍摄地点应为石牌西侧凤凰山临时指挥所,拍摄者为中央社记者林治远,据其日记记载:“1943年5月29日晨,硝烟中他抬头,眼神如刀,遂抓拍此照。”照片经《中央日报》刊登后,被制作成《铁血师长》宣传画,配文“养兵千日,用在石牌;一寸山河,一滴热血”,在重庆、成都等地巡回展出。
此战第11师以伤亡2700人(阵亡1500人)毙伤日军4400余人,迫使日军6月10日全线撤退,因与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同期且同具要塞死守特质,被西方称为"东方斯大林格勒"。胡琏获青天白日勋章,升任第18军副军长。
1926年摄于江西南昌,44岁的程潜任国民革命军第六军军长,受苏联军事顾问影响,其军装改为小翻领配布质军衔,腰束皮质武装带。
1927年龙潭战役中,程潜指挥第六军与桂军协同作战,以“中央突破+两翼包抄”战术击溃孙传芳残部,此役被称为“北伐最后一战”。
程潜早年为秀才出身,1903年弃文从武,考入湖南武备学堂,其日记中写道:“方今列强环伺,非枪杆子不能救中国。” 这一抉择贯穿其青年时代,从留日士官到北伐名将,始终以“军事救国”为志。
1937-1945年,顾祝同历任第三战区副司令长官(代司令长官)、司令长官,指挥部先后设于苏州、屯溪、建阳等地,负责苏、浙、皖、闽等省对日作战。照片中场景可能为1940年夏秋之交的浙江衢州指挥部,此时正值枣宜会战与百团大战期间,第三战区承担着策应华北、屏障陪都重庆的任务。
1943年8月林森逝世后,陈诚(时任军政部长)与白崇禧(军训部长)同赴昆明黑龙潭参加悼念活动,两人手臂上佩戴黑纱,神情肃穆。
1943年8月1日,国民政府主席林森逝世,国共两党均表哀悼:中共中央唁电称其"领导抗战,功在国家",国民党则借势强化"团结御侮"形象。8月15日追悼会上,陈诚(中央系)与白崇禧(桂系)的合影颇具深意,次日《中央日报》以"党国柱石,精诚团结"为题刊发照片,实则掩盖派系倾轧。
1939年9月,第一次长沙会战(湘北会战)期间,第九战区代理司令长官薛岳(右)与司令长官陈诚(左)在前线指挥部的合影,定格了抗战相持阶段的关键瞬间。
1939年4月,陈诚兼任第九战区司令长官,但因武汉会战后期调任军事委员会政治部部长,实际指挥权由薛岳代理。两人合影的场景可能为9月下旬的湘北汨罗江防线指挥部,此时日军已突破新墙河,薛岳正实施“天炉战法”诱敌深入。
合影前后,蒋介石曾三次致电薛岳,要求“必要时放弃长沙”。9月27日,陈诚与白崇禧携带蒋介石手令抵达前线,要求薛岳将主力撤至衡阳。薛岳当场拍案:“长沙不守,湖南不保,中国抗战将无后方!”最终,蒋介石于10月2日批准反攻计划,陈诚在合影次日即返回重庆汇报战况。
这张照片被《中央日报》以“精诚团结,共赴国难”为题刊发,配发社论称“薛陈二将军亲临火线,彰显统帅部抗战决心”。
1925年6月,徐树铮以“考察欧美日本各国政治专使”身份率团抵达意大利,在罗马与随行人员留下这张合影。
此次考察是段祺瑞重启“武力统一”计划的外交铺垫。徐树铮在意大利与墨索里尼两次会晤,提出“中意军事合作草案”,内容包括引进意大利教官训练西北边防军、采购菲亚特公司火炮生产线等。墨索里尼对皖系“铁腕治国”理念表现出兴趣,承诺提供2000万里拉低息贷款,但要求以陇海铁路管理权作为抵押。
照片极可能摄于1945年10月南京受降仪式期间,俞济时以蒋介石代表身份出席,张治中任西北行营主任(刚结束重庆谈判返京),戴戟任军事参议院参议(被迫赋闲)。三人同框实为战后政治平衡的刻意安排:中央系(俞)、新政学系(张)、粤系(戴)的象征性团结。
1945年5月,一张标注“南京光华照相馆摄制”的合影出现在《中央日报》头版,顾祝同、陈诚、白崇禧等20位将领身着戎装,被官方称为“党国军事精英的胜利会师”。此时距离日本投降还有三个月,豫湘桂会战的溃败阴影尚未消散,军方需要用“团结胜利”的视觉符号凝聚士气。
合影成员:顾祝同、俞济时、张发奎、胡宗南、白崇禧、周至柔、关麟征、刘和鼎、陈诚、夏楚中、区寿年、范汉杰、李延年、 吴奇伟、 韩汉英、周岩、李觉、李玉堂、朱绍良、俞飞鹏、陶峙岳。
1945年5月,国民党六大期间,美苏势力加速介入中国政局,国民党急需向国际社会展示 “统一抗战力量” 以争取话语权。顾祝同、陈诚、白崇禧等将领在重庆合影,后排自右依次为顾祝同、俞济时、张发奎、胡宗南、白崇禧、周至柔;中间排自右依次为霍揆彰、刘和鼎、陈诚、夏楚中、区寿年、李觉、李玉堂;前排自右依次为范汉杰、李延年、吴奇伟、韩汉英、朱绍良、俞飞鹏、周碞、陶峙岳。
合影中无任何东北军、西北军将领,连冯玉样嫡系均被排除,暴露国民党六大「纯化中央系」的企图。合影中的20位将领,1949年后11人随蒋介石退居台湾,5人留在大陆(如陶峙岳、范汉杰),4人客死海外,李玉堂1951年以“通共”罪名被处决。
1945年9月,国民革命军第七十四军(整编前)在湖南芷江受降仪式期间拍摄了这张历任军长及军官合影。画面前排左起依次为邱维达(时任第四方面军参谋长,后任第七十四军军长)、王耀武(时任第四方面军司令官兼第七十四军原军长)、俞济时(第七十四军首任军长,时任国民政府参军处军务局局长)、施中诚(第七十四军第三任军长)、吴鸢(第七十四军人事处处长)。
来源:历史小破站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