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退守台湾之前,是谁管理台湾?为何老蒋一去他就主动让位?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5-20 16:00 2

摘要:起初他本想效仿抗战时退守四川,但发现四川军阀早就烂成一锅粥,连自家军队都指挥不动,这时候搞地理的张其昀跳出来献计,说台湾这地方太适合当老窝了。

“老蒋为何选择台湾?”

这个问题,直到今天仍然是很多人研究的课题,实际上没那么复杂。

起初他本想效仿抗战时退守四川,但发现四川军阀早就烂成一锅粥,连自家军队都指挥不动,这时候搞地理的张其昀跳出来献计,说台湾这地方太适合当老窝了。

为什么呢?和大陆隔着200公里的台湾海峡,我军当时连像样的海军都没有,游都游不过来。

这老蒋一听眼睛就亮了,想起1946年去台湾参加光复庆典时,当地老百姓举着小旗子夹道欢迎,日月潭的风光看得他直咂嘴,当时就暗搓搓在日记里写"台湾是块没被对手染指的净土"。

还有就是资源,台湾被日本占了50年,留下了发电厂、铁路、糖厂这些家底,水稻一年能收三季,养军队不愁吃喝,比海南岛那巴掌大的地儿强多了。

再加上美国在菲律宾有军事基地,台湾正好卡在东南亚咽喉要道,老蒋盘算着抱紧美国大腿,等哪天反攻大陆。

为了这步棋,他偷偷把国库里的黄金和故宫宝贝往台湾运,连新台币都和大陆金圆券割席,生怕被大陆经济拖垮。

虽然嘴上喊着要"复兴党国",其实心里门儿清大陆是守不住了,最后连儿子蒋经国都蒙在鼓里,直到定海机场修好才明白老爹要跑路。

但是还有一个问题,老蒋当时决定去台湾,也算是临时起意,在他接手台湾之前,到底是谁在管理这块肥沃的土地?为什么老蒋一来他就退位了?

要找到这个答案,就要从台湾海峡的历史说起。

台湾这片土地的历史就像被海水反复冲刷的礁石,每一道纹路都刻着中华文明的印记。

远古时期它本与大陆相连,地壳运动像拧麻花一样把连接处挤进海里,台湾岛才孤悬海外。

三国时期孙权派上万官兵登陆"夷洲",吴国人沈莹写的《临海水土志》成了世界上最早记录台湾风土人情的"朋友圈"。

到元朝时官府直接在澎湖设了"巡检司",相当于现在的街道办事处,把台湾正式纳入版图管理。

明朝郑和下西洋的船队停靠台湾时,给当地带去的生姜种子,到现在高雄凤山还种着"三宝姜"。

17世纪荷兰人趁明朝内乱,像强盗一样踹门进来,在台南建城堡搞殖民,西班牙人也想分杯羹但被荷兰人赶跑。

直到1662年郑成功带着两万五千将士,趁着涨潮从鹿耳门奇袭,把荷兰人打得签投降书,这场面比电影还精彩,荷兰总督揆一光着脚丫子逃上船,连老婆孩子都顾不上了。

清朝康熙年间施琅率水师拿下台湾后,1684年设台湾府,汉人移民潮把这里变成"海上粮仓",到1811年已有190万人口。

1885年台湾建省,首任巡抚刘铭传搞现代化建设像开挂,修了中国第一条铁路、拉通海底电缆、建发电厂,台北街头亮起电灯时比北京还早。

可惜甲午战败让台湾像块肥肉被割给日本,五十年的殖民统治里,原住民雾社起义的血把山川都染红了。

1945年日本战败后,台北公会堂(今中山堂)的受降仪式上,代表中国的陈仪将军接过降书时,全场中国人哭成泪海。

如今台湾海峡虽然隔着地理距离,但1943年《开罗宣言》和1971年联合国2758号决议就像钢印,在法律和历史上牢牢确认着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1945年8月,日本投降的广播在台北街头的喇叭里炸响时,台湾人手里的糯米团子还没咽下去。

陈仪带着国民党的接收大员们跨过海峡,皮鞋踩在基隆港的码头上“咔咔”响。这位浙江籍上将刚下船就黑着脸:“把日本旗全烧了!连厕所里的手纸都不许留!”

《台湾史》里写,陈仪三个月内拆了四千多块日文招牌,连街边拉面店的“味噌汤”都得改叫“黄豆汤”。

老百姓还没从“皇民化”的梦里醒过来,就被陈仪的“经济统制”砸懵了。盐铁专卖、粮食征购,物价像坐了火箭似的往上窜。

1947年2月27日,台北街头卖私烟的老太太林江迈被专卖局稽查员一棍子敲在脑门上,烟丝撒了满地。

第二天,上万民众举着“反饥饿”的牌子冲进行政长官公署,陈仪躲在办公室啃指甲:“快!给南京发电报!”这场后来被称为“二二八事件”的暴动,让台湾的街道上飘了三个月的血腥味。

笑面虎魏道明

蒋介石在南京摔了茶杯:“陈仪这个蠢货!”1947年5月,戴着金丝眼镜的魏道明空降台北。

这位前南京市市长深谙“打一巴掌给颗枣”的道理,上任第一天就宣布:“专卖局就地解散!台湾同胞都是自家人!”《台湾省志》记载,他不仅大赦暴动参与者,还让台湾籍官员占了省政府半数席位。

菜市场里的大妈们搓着新台币嘀咕:“这个官老爷会笑,比陈阎王强!”

魏道明最绝的一招是重修台南孔庙。他穿着长衫主持祭孔大典,三跪九叩的架势比特务还专业。

美国记者在《时代周刊》里写:“魏主席的汉服下藏着西式怀表,既讨好本土派,又让蒋介石放心。”但老蒋的密探发现不对劲,魏道明的秘书居然在学闽南语,这分明是要扎根的节奏。

1948年底,魏道明突然递了辞职信,理由是要去美国“治风湿”。台北茶楼里的说书人一拍醒木:“什么风湿?分明是蒋总裁的疑心病犯了!”接替他的陈诚更是个狠角色,这位“小委员长”刚下飞机就放出风声:“台湾要搞土改!地主家的田分给佃农!”吓得本省士绅连夜给蒋介石发电报表忠心。

陈诚的算盘打得噼啪响。他一边发行新台币稳住经济,一边把20万两黄金从上海偷运到台北。

还把蒋经国塞进国民党台湾省党部,美其名曰“培养青年才俊”。高雄港的老搬运工回忆:“那几个月军舰来得比渔船还勤快,货箱上全打着‘军用物资’的戳,打开全是故宫的宝贝!”

1949年1月,蒋介石在溪口老家盯着地图发呆。幕僚们吵成一团:“去西南!那里易守难攻!”“海南岛有琼崖纵队,去不得!”只有地质学家张其昀敢说真话:“台湾海峡是天险,稻子能收三季,饿不死军队!”这话戳中了老蒋的痛点,他想起1946年和宋美龄游日月潭时,台湾人送的“功勋盖世”锦旗还压在箱底呢。

5月,解放军的炮声逼近上海。蒋介石咬着牙签命令:“把中央银行的黄金全搬走!一根毛都不给他们留!”押运黄金的军舰在基隆港卸货时,码头工人发现箱子缝里渗出的金粉把海水都染黄了。

陈诚凑过来邀功:“总裁,够咱们花二十年!”老蒋眯起眼:“二十年?我要反攻大陆!”

1949年12月10日,蒋介石的专机降落在台北松山机场。

陈诚捧着台湾省大印小跑上前,腰弯得比餐厅服务生还低。老百姓在《中央日报》上看到头条惊呼:“昨天还是陈主席,今天就变省委员了?”其实这出戏早排练了半年,陈诚把军权交给蒋经国,政务塞给亲信,自己专门负责给老蒋修阳明山别墅。

最惨的是魏道明,这位“台湾人民的好主席”在美国领救济金时,发现自己的名字从国民党中常委名单里消失了。

而陈仪更倒霉,1950年因为“通共嫌疑”在台北马场町吃了枪子。刑场边的野狗舔着血迹时,蒋介石正在草山行馆喝茶:“台湾这地方,姓蒋的说了算!”

来源:硬核纪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