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歼灭2.5万日寇,胡琏指挥的11师,挽救了十八军五大主力位置!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5-13 20:16 2

摘要:1943年5月22日,鄂西山地暴雨如注。日军第11军司令官横山勇站在望远镜前,看着长江三峡口的石牌要塞若隐若现。他的目标直指重庆,这座支撑中国抗战的最后堡垒。此时的日军已集结10万兵力、300门重炮、200架战机,扬言“一周内拿下石牌,让蒋介石迁都西昌”。

1943年5月22日,鄂西山地暴雨如注。日军第11军司令官横山勇站在望远镜前,看着长江三峡口的石牌要塞若隐若现。他的目标直指重庆,这座支撑中国抗战的最后堡垒。此时的日军已集结10万兵力、300门重炮、200架战机,扬言“一周内拿下石牌,让蒋介石迁都西昌”。

胡琏

而在石牌主峰的战壕里,第18军11师师长胡琏正用手指反复摩挲着衣袋里的五封遗书。三天前,他收到第六战区司令陈诚的急电:“委座亲电,石牌若失,你我皆成千古罪人。” 这位曾在淞沪会战中率部打残日军一个联队的“硬派将领”深知,此刻摆在面前的不仅是一场防御战,更是十八军能否摘掉“三昌军”耻辱帽的生死战。

石牌位于湖北宜昌以西30公里,地处长江三峡西陵峡中段。这里江面宽仅300米,两岸悬崖高达数百米,江水在此急转110度,形成“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天然屏障。更关键的是,石牌背后便是陪都重庆,一旦失守,日军可沿长江水路直逼山城,整个西南抗战体系将面临崩溃。

时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参谋总长何应钦在作战会议上强调:“石牌若失,重庆将无险可守,西南粮仓四川的物资也无法顺江东运,抗战至少倒退两年。” 就连日军战史也直言:“攻占石牌,即可切断中国军队的补给线,动摇抗战根基。”

1943年,世界反法西斯战场尚未转入反攻,中国正面战场已陷入胶着。日军为逼迫国民政府投降,制定了代号“五号作战”的大规模进攻计划,核心便是“拿下石牌,进占重庆”。日军第11军为此集结了第3、第13、第39师团等精锐,配备当时最先进的九七式坦克和零式战机,企图以“闪电战”突破鄂西防线。

面对危局,蒋介石在给陈诚的手令中罕见使用感叹号:“石牌乃吾国之门户,失石牌则无重庆,无重庆则无中国!务必饬令18军死守,不得后退半步!”

此时的第18军,虽贵为“国军五大主力”,却背着沉重的历史包袱。抗战以来,该军先后在武昌、南昌、宜昌三次重镇防御战中失守,被讥讽为“三昌军”。尤其是1940年宜昌失守后,十八军内部士气低落,甚至有友军嘲讽:“十八军守哪里,哪里就成昌区。”

但很少人知道的是,这三次失守均属战略撤退。武昌保卫战中,十八军在优势日军面前坚守45天,为武汉大撤退争取时间;南昌会战中,因友军防线崩溃导致孤军奋战;宜昌失守时,胡琏率11师已在城外打残日军两个联队,完成迟滞任务后才奉命撤离。这些“失守”背后,是十八军以血肉之躯硬扛日军钢铁洪流的悲壮。

而陈诚之所以将石牌防务交给胡琏的11师,源于后者“狠、准、狡”的指挥风格。淞沪会战时,胡琏率66团在罗店与日军拉锯23天,全团仅存80人仍守住阵地;武汉会战时,他利用战术在富金山协助歼敌5000余人。就连毛泽东在延安谈及国民党将领时也说:“十八军胡琏,狡如狐,猛如虎,宜谨慎对待。”

更关键的是,胡琏对石牌地形了如指掌。1940年宜昌撤退后,他便带领参谋队在石牌周边勘察三年,手绘了1:5000的防御地图,标注了每个山隘的射界和隐蔽通道。他对部下说:“石牌的每块石头都是我们的战友,要让日军在这儿撞碎牙!”

面对日军的精锐,胡琏决定将11师3万官兵分为三层防御。在石牌外围的高家岭、矮岭等地设为前沿陷阱层,布设3万枚地雷,用电话线连接手榴弹制成诡雷,派小部队昼夜袭扰日军补给线。

把主峰笔架山设为核心绞杀层,用馒头咀构筑钢筋混凝土工事,每50米设一个轻重机枪火力点,形成交叉火网。最前沿的33团3营营长陈永接到命令:“丢阵地可以,但必须带走三倍日军陪葬。”

最后在长江南岸的天台观设置炮兵群,形成反斜面阵地,专门轰击日军登陆艇和江面运输线,同时预留1000人的敢死队,准备随时反冲锋。

5月25日凌晨,胡琏率全师官兵在凤凰山举行公祭仪式。他手捧祭文高声朗读:“我今率堂堂之师,保卫祖宗艰苦经营、遗留吾人之土地,名正言顺,鬼伏神钦……”

随后,他将五封遗书交给副官,分别写给父亲、妻子和三个孩子,其中给妻子的信中说:“若我战死,汝可改嫁,但要告诉孩子,父亲是为中国而死。”

这种破釜沉舟的决心感染了每一名士兵。11师官兵在战壕里刻下“杀身成仁”“石牌共存亡”的标语,连炊事班都磨亮了菜刀,准备与敌人同归于尽。

战前胡琏带领战士指天宣誓

5月26日清晨,日军以30架飞机、50门重炮对石牌阵地狂轰滥炸,山体表面植被被全部掀翻。但胡琏早将主力藏入反斜面坑道,日军第一轮冲锋仅遭遇象征性抵抗。当敌步兵接近阵地时,预设的诡雷突然爆炸,随后轻重机枪从两侧山缝中喷出火舌,日军第39师团第一波进攻便留下300具尸体。

日军指挥官愤怒之下,调来97式坦克试图碾压防线。胡琏早有准备,命令工兵用炸药在前沿炸出深沟,坦克纷纷陷入其中,成为炮兵的活靶子。第一天结束,日军仅推进500米,代价是1200人伤亡。

5月28日,日军改变策略,集中兵力猛攻11师左翼的笔架山。守卫此处的32团1营打光所有子弹后,营长王强大喊:“弟兄们,用刺刀!” 300名官兵端着染血的刺刀跃出战壕,与日军展开肉搏。

这是抗战史上规模最大的白刃战之一,双方在狭窄的山梁上扭打厮杀,鲜血顺着岩石流入长江,江水一度泛红。

胡琏接到告急电话时,正在主峰观察敌情。他抓起一挺轻机枪冲向一线,副官拼命阻拦:“师长,你是指挥官!” 他怒吼道:“现在是士兵!” 直到打光三梭子弹,才被警卫员拖回指挥所。此战过后,1营仅存17人,但笔架山阵地岿然不动。

随着日军封锁越来越严,11师陷入断水断粮的绝境。胡琏得知后,亲自组织“敢死运输队”,由师部副官带队,每人背着5斤炒米和一壶水,沿着悬崖峭壁的羊肠小道摸进阵地。运输队每送一趟,就有三分之一的人坠崖牺牲,但没有一人退缩。

5月31日,日军后勤线被中国游击队切断,攻势明显减弱。胡琏敏锐捕捉到战机,下令全线反冲锋。3颗红色信号弹升起后,隐蔽在坑道中的官兵如潮水般涌出,刺刀寒光映着血色残阳。日军没想到濒临绝境的中国军队还能反击,阵脚大乱,丢下2000具尸体仓皇撤退。

据《第六战区作战详报》记载,石牌保卫战历时7天,中国军队以伤亡1.2万人的代价,毙伤日军2.5万余人,缴获步枪3000余支、火炮27门。日军第3师团参谋长在日记中哀叹:“石牌山地是血肉磨碎机,我们的士兵就像投入火中的干柴,瞬间消失。”

此战过后,日军彻底放弃“进攻重庆”的计划,中国正面战场转入战略相持阶段。更重要的是,十八军凭借石牌大捷洗去“三昌军”耻辱,重新坐稳“国军五大主力”交椅,11师也获得“石牌铁师”的美誉。

战役结束后,美联社、路透社等国际媒体纷纷报道,将石牌保卫战与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相提并论。《泰晤士报》评论:“胡琏将军的防御战证明,中国军队不仅能守,还能在劣势装备下打出教科书般的反击,这是东方战场的转折点。”

石牌之战后,胡琏因功晋升第十八军军长,后又升任第十二兵团副司令。尽管他在内战中与解放军为敌,但毛泽东仍评价:“胡琏是狡将,战术灵活,我们的将领要多研究他的打法。” 1949年退守台湾后,胡琏在金门战役中再次展现防御天才,但他始终难忘石牌:“那是我军旅生涯的巅峰,我的士兵们让十八军重新站了起来。”

来源:3C捕快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