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49年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发起了一场针对金门岛的战役,想把这个台湾海峡里的战略要地拿下来。可这场仗打得惨烈,解放军投入上万人,最后全军覆没,成了解放战争里一次让人扳着手指头算都觉得疼的失败。消息传到蒋介石耳朵里,他的反应挺复杂,既有赢了的开心,也有对未来
1949年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发起了一场针对金门岛的战役,想把这个台湾海峡里的战略要地拿下来。可这场仗打得惨烈,解放军投入上万人,最后全军覆没,成了解放战争里一次让人扳着手指头算都觉得疼的失败。消息传到蒋介石耳朵里,他的反应挺复杂,既有赢了的开心,也有对未来局势的揪心。
金门岛,搁在福建省厦门市东南边,离厦门也就十来公里,隔着台湾海峡跟台湾遥遥相望。这地方不大,可位置太关键了,卡在海峡中间,跟个门神似的。1949年那会儿,国共内战已经到了尾声,国民党在大陆上被打得满地找牙,三大战役后,解放军势头正猛,蒋介石带着残兵败将退到台湾,金门就成了他眼里的“最后防线”。
为啥说金门这么重要?一是地理位置,金门守住了,就能挡住解放军直接扑向台湾的路;二是战略意义,它控制着台湾海峡的海上通道,丢了金门,台湾就暴露在解放军的炮口下了。蒋介石心里清楚,大陆丢了,台湾是他最后的窝,不能再让解放军往前拱一步。所以,他早早就开始给金门加固防线。
1949年初,渡江战役打完,国民党在大陆的日子不好过了。蒋介石一边收缩兵力,一边往金门、马祖这些前沿岛屿塞人。金门本来就有部队驻守,后来他又调了李良荣的第22兵团和胡琏的第12兵团过去,总兵力堆到4万多人,还配了战防炮、机关炮、坦克啥的,摆明了要死守。8月,解放军开始解放福建,国民党守厦门的汤恩伯扛不住,10月15日厦门丢了,金门就成了福建沿海最后一个硬骨头。
解放军这边呢?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刚成立,气势正旺。解放军一路南下,福建沿海基本拿下,厦门一解放,金门自然就进了他们的瞄准镜。金门离大陆近,拿下来不仅能扫清残敌,还能给攻台攒个跳板。当时解放军高层觉得,国民党都溃不成军了,金门应该不难啃。可事实证明,这回他们算错了。
金门战役是解放军第10兵团打的,司令员是叶飞。这哥们儿是解放战争里的老将,指挥过不少硬仗。10月24日,战役正式开打,解放军计划用三个团,差不多9000到1万人的兵力,渡海登陆拿下金门。具体的安排是这样的:
第一梯队:28军82师244团、246团和251团一部,从福建沿海的莲河、澳头一带出发,目标是金门岛北部的古宁头到龙口一线。
第二梯队:后续部队随时待命,准备增援。
作战方式:夜里偷偷摸过去,靠木帆船渡海,登陆后快速突破国民党防线,争取速战速决。
听起来挺简单,对吧?可实际上问题一大堆。首先,解放军没啥海军,当时用的都是临时征来的渔船和木帆船,数量不够,船工也不够多,还不熟金门那边的海况。其次,他们情报没搞准,以为金门守军也就2万人,实际上国民党在那儿囤了4万多兵,火力还猛得不行。最要命的是,解放军没啥海空支援,全靠步兵硬冲,渡海作战这块儿经验几乎是零。
10月24日晚,解放军第一梯队出发了。夜黑风高,船队在海上晃晃悠悠,目标是趁着天黑偷偷上岸。可还没靠岸,麻烦就来了。国民党空军侦察机发现了动静,飞机一波接一波轰炸,木船扛不住,好多直接被炸沉,士兵掉水里淹死的不少。能到岸的部队已经折了一半,登陆时还得面对国民党早就挖好的战壕和埋好的地雷。
金门战役从10月24日打到27日,整整三天,过程惨得让人不敢细想。咱一步步捋捋:
凌晨,第一梯队好不容易在金门北部兰措到龙口一带上了岸,主要是244团和251团。可刚踩上海滩,国民党守军的炮火就招呼上了。胡琏这家伙在金门干得挺狠,他把118师和201师布在第一线,海滩上全是地雷、铁丝网,后头还有坦克和重炮等着。解放军冲了几次,伤亡一大片,部队建制都被打散了。白天,国民党空军接着炸,支援船队也被打得七零八落,后续部队上不来,登陆的几千人直接成了孤军。
解放军一看情况不妙,赶紧组织第二波登陆,可船不够,能上岸的只有1000多人。这点人扔进战场跟肉包子打狗似的,国民党军趁势反攻,把解放军分割包围。胡琏亲自指挥118师从布头往林厝打,空军海军一块儿上,解放军退到金宁头村,想突围,可弹药早没了,补给也断线,靠冷兵器硬扛,压根儿没戏。
到27日早上,国民党发起总攻,解放军剩下1300多人退到北部海滩,想找船撤都找不着。弹尽粮绝,死的死,俘的俘,战役就这么结束了。解放军投入的9000多人全没了,国民党这边伤亡大概3200人,算是守住了金门。
为啥输得这么惨?一是情报失误,解放军低估了金门守军的实力,以为能速战速决,结果撞上了硬钉子。二是准备不足,船少、人少、海空支援没有,渡海作战全靠步兵硬拼,国民党海陆空一块儿打,解放军根本扛不住。三是后援跟不上,第一波登陆后,后续部队来不了,前头的人等于送死。这仗打得,真是让人叹气。
10月27日,金门战役赢的消息传到台湾,蒋介石接到胡琏的电报,愣了一会儿,眼泪都出来了。他跟身边人说,这仗打赢了,台湾暂时安全了。那一刻,他是真高兴。自从三大战役后,国民党就没啥像样的胜仗,金门这一胜,等于给他打了针强心剂。毕竟,连着输了那么久,好歹有个翻身仗,能喘口气。
高兴归高兴,蒋介石也不是傻子。他知道这胜仗有多大分量——金门守住了,台湾就多了一层屏障,解放军一时半会儿打不过来。国民党士气低迷,金门这场仗提了提气,内部那些乱七八糟的声音也能压一压。更重要的是,金门没丢,他在台湾的位子坐得更稳了点。
可高兴完,他心里又犯嘀咕。解放军在大陆上那股子势头,他太清楚了。金门这回赢了,靠的是地利和解放军准备不足,可大陆那边解放军几百万部队,实力摆在那儿,输一场仗不算啥,人家迟早能卷土重来。蒋介石日记里写过,前线报的战况老不靠谱,他对胜利的含金量其实有点怀疑。未来两岸咋走,他心里没底,所以这高兴里头,夹着不少对未来的担忧。
金门战役对解放军来说,亏得裤子都快没了。9000多人全军覆没,28军伤筋动骨,叶飞事后写报告请处分,觉得自己没打好。毛泽东看了报告,感慨了一句“骄兵必败”,但没罚叶飞,反而让全军总结教训。这仗让解放军看清了渡海作战的难度,光靠步兵冲不行,得有海军空军撑腰。后来,解放军开始建海军,搞海空协同,为1950年解放海南岛和之后的作战攒经验。输得惨是惨,可也逼着他们往前迈了一步。
国民党这边,金门守住了,士气涨了不少。蒋介石趁机把金门、马祖打造成铁桶阵,往那儿塞更多兵和装备。胡琏因为这场仗名声大噪,成了蒋介石手里的红人。台湾的局势稳了稳,经济、政治也有了喘息的空间。可说到底,这胜仗没改变大局,大陆还是丢了,国民党还是得龟缩在台湾,金门只是个缓冲,翻不了盘。
金门战役一打,两岸的分水岭就更清楚了。解放军没拿下金门,短期内攻台的计划得缓一缓;国民党守住金门,台湾有了个喘气的机会。这仗直接影响了后来的局势,金门、马祖到现在还是个敏感点,两岸关系里老绕不开。
金门战役是解放战争里一场让人唏嘘的仗。解放军上万人全军覆没,输得太惨,成了个大教训;国民党守住金门,赢了场硬仗,可也只是苟延残喘。蒋介石听到胜利的消息,高兴是真高兴,毕竟好久没尝过赢的滋味了,台湾安全暂时有保障。可他也明白,解放军不是吃素的,这场仗赢了不代表以后都赢,未来的路还长着呢。他的态度,既有胜利的喜悦,也有对局势的揪心,挺复杂的。
这场战役不光是军事上的输赢,对国共两边的影响都深远。解放军吃了亏,逼着自己升级装备和战术;国民党得了便宜,保住了台湾的命根子。说白了,金门战役就是个缩影,国共的较量没那么简单,一仗定不了生死,可每一步都走得惊心动魄。到今天回头看,这场仗的故事,还是挺值得琢磨的。
来源:热情的逗狐狸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