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据红星新闻,今年3月,贾先生定了一台小米SU7 Ultra碳纤维挖孔机盖版,目前距离提车还有19—22周。他已经决定不提车并维权。仅他知道的相关维权群就有3个,群成员从70多人到数百人不等。
5月18日消息,小米SU7 Ultra碳纤维挖孔机盖版车型事件爆发后,多名车主和准车主组建维权群,质疑小米涉嫌虚假宣传,要求退车退定金。
近日,部分准车主收到了小米汽车方面发来的信息,提出暂停排产,退订则给予“60天冷静期”。
小米SU7 Ultra。图源:小米汽车官网
据红星新闻,今年3月,贾先生定了一台小米SU7 Ultra碳纤维挖孔机盖版,目前距离提车还有19—22周。他已经决定不提车并维权。仅他知道的相关维权群就有3个,群成员从70多人到数百人不等。
在维权者看来,小米SU7 Ultra选装价4.2万元的碳纤维挖孔机盖,在此前的宣传中是功能件,实际只是装饰件。官方宣传其“完全复刻纽北原型车空气动力学设计”“双风道直接导向轮毂,支持轮毂散热”,但有车主提车后测出其既无气流导引功能,也未明显改善散热性能。实测发现,该部件内部结构与普通铝制机盖无异,鼓风机测试中纸巾在开孔处纹丝不动,风道设计形同虚设,并未如雷军所说的那样改变了内部结构。
准车主们认为小米在营销宣传上误导了消费者,涉嫌虚假宣传。多位准车主都表示,如果没有真正的双风道前舱盖,自己并不会选择小米SU7 Ultra。
面对舆论压力,5月7日,小米汽车发布致歉声明,承认“信息表达不够清晰”,并提出补偿措施:未交付订单可免费改配铝制前舱盖,已提车用户获赠 2万积分(约合2000元)。但这一方案被车主批为“用2000元打发60万元的车主”,因为改配需重新排队30 周以上,而积分价值仅为选装费的4.7%。
据悉,从5月12日开始,部分有要求退订的准车主收到了小米汽车方面发来的信息,提出给予“60天冷静期”。信息称:“基于当前现状,您的订单我们不会继续生产。您的小米汽车APP展示的预计交付周期不再具有参考性,原预计交付周期作废。如您想继续提车,您可在60日内,联系我们沟通继续生产。若超出60日您未能沟通申请继续生产,则视您确实无提车意愿,我们再协商取消订单相关事宜。”
图源:社交媒体
5月15日晚间,微博拥有超200万粉丝的网络作家“风云XTony”发布长文,披露其与小米汽车高管就SU7Ultra车型维权事件的最新进展。
根据“风云XTony”的描述,其于5月15日与小米汽车副总裁李XX、销售交付服务部总经理张X进行了长达3小时的线下约谈,但双方未能就退车赔偿方案达成一致。“对方反复强调退订会直接造成小米汽车的崩塌,但我们无法接受用20000元积分打发4.2万元的损失。”他在文中透露,目前维权诉讼群已吸纳70余名车主,计划联合起诉小米汽车虚假宣传,主张“退一赔三”。
图源:@风云XTony
这一行动并非孤立事件。据媒体报道,全国范围内已有近400名车主加入维权行列,其中40余人联合录制视频要求无损退车。
5月17日,有小米SU7 Ultra碳纤维挖孔机盖版准车主确认,小米汽车确实回复了上述内容。其还表示并非所有人都会收到,“车主问就有,不问就没有”。
贾先生表示:“这(60天冷静期的通知)不是群发的,对于向客服提出了退车诉求的车主,客服就会拿出这个方案。具体就是车主现在说不想提车,小米就会暂停生产车主的定单,不再排产。在这个所谓的‘60天冷静期’期间,如果考虑清楚还要车,就重新排产;60天后如果不要车,2万元的定金也不退。就是这样一个霸王条款。”
对此,德恒上海律师事务所律师朱晓雯指出,消费者支付定金后,合同已经成立,此时单方面提出暂停生产,所谓“60天冷静期”,属于单方变更合同履行约定,若未经消费者一致同意决定停产,可能构成合同违约。
此外,加重对方责任,限制对方主要权利或者排除对方主要权利的,此类条款或为无效,消费者可主张解除合同,并要求返还双倍定金。
在朱晓雯律师看来,整车“退一赔三”的可能性不大,部分赔偿或补偿的可能性更高。消费者还可主张4.2万元的选装价、2万元定金作为赔三基础,以及二手车价值差额损失。
新闻链接
5月17日,百万粉丝博主 “风云XTony” 就小米SU7 Ultra“挖孔版”维权一事发声。他表示,尽管认为小米在该事件中存在欺骗行为,但相比之下其他厂商的做法 “更坏”。
“因为这个事情,我被其他厂商拱火当靶子,我的微博被曲解标重,传播的到处都是,完全被放在聚光灯下了。
我都被坑了还要被你们利用,良心不会痛吗???谁干的我不知道,但我只能说你们是真的坏。
有本事就拿出有竞争力的产品出来,自然就能干翻小米,用户自然就会拿钱投票选择你,这多简单的事,整天来阴的,搞什么商战,斗来斗去。”
根据公开数据,2024年小米汽车的交付量达到13.68万辆,今年售价高达52.99万元的小米SU7 Ultra,上市72小时预订量突破1.9万辆,以致雷军公开定下全年35万辆的交付目标。然而就在SU7爆燃事故发生后,小米汽车的销量也开始走下坡路。
上述事故发生在3月底,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数据显示,在第16周达到近期销量高点后,小米SU7周销量随即连续环比下降,16周到19周,小米汽车(小米SU7和小米SU7 Ultra)销量分别为0.72万辆、0.70万辆、0.57万辆和0.52万辆。其中,小米SU7销量分别为0.67万辆、0.64万辆、0.52万辆和0.47万辆。4周之内,小米的主力车型小米SU7标准版销量累计降幅近30%。
据悉,小米订单池如今已积压15万辆以上,但目前小米工厂月产能仅2.4万辆,导致交付周期长达20周至47周。根据《国际金融报》报道,5月初,其记者前往上海地区门店咨询当前小米订单以及提车周期情况,工作人员称若下定标准版,今年将无法提车,MAX版本最快也要第四季度才可提车,该现象被网友调侃为“史上最长新车期货”。
此前有公开消息称,小米的二期工厂预计今年7月投产,年产量可再增加15万辆,但短期内仍需应对订单积压与销量下滑的双重压力。
来源:中国城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