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后一个藩属国,1947年才停止朝贡,发誓永远无条件支持中国
坎巨提,这个名字可能让大多数人感到陌生,但它的历史,荒诞得令人不可思议!有谁能想到,直到中国解放的前夜,它还在向中原朝贡,不但时常上书请求归附,甚至主动表示愿意把国王的头衔换成“县长”,加入中国?不怪大家疑惑,这脑筋转得太快,背后到底藏着什么心思?
坎巨提,这个名字可能让大多数人感到陌生,但它的历史,荒诞得令人不可思议!有谁能想到,直到中国解放的前夜,它还在向中原朝贡,不但时常上书请求归附,甚至主动表示愿意把国王的头衔换成“县长”,加入中国?不怪大家疑惑,这脑筋转得太快,背后到底藏着什么心思?
历史上在喀喇昆仑山脉大峡谷中的有这么个小国家,说他是国家可能都有点抬举他了,因为以他的面积和人口来看,更适合被称为部落!具体怎么形容这个国家呢?大家可以想象一下《水浒传》里的水泊梁山要是独立建国了
虽然后来格局变化,这些关系大多瓦解,但在帕米尔高原深处,一个名为坎巨提的民族,直到1947年印巴分治后才停止朝贡,甚至曾写下血书誓言“永属中国”。
在一个早已被历史遗忘的角落,居然还有一个小小的国家,对中国有着近乎偏执的忠诚?他们不图名,不图利,甚至在清朝覆灭后,依然坚持着那份已经没有意义的进贡。这究竟是怎样一种情怀,让这份跨越时空的深情如此令人动容?
1912年初春,一队风尘仆仆的使者跪在北京紫禁城紧闭的宫门前,他们怀揣十五袋砂金,却不知龙椅上已无皇帝——坎巨提最后的朝贡,撞上了大清王朝的最后一缕余晖。
新中国成立后的一系列外交动作中,喀喇昆仑走廊的重获,似乎一直没有在大众热议中占据醒目位置。其实细翻地图,它就像条瘦细的丝带斜挂在中国西部边境,中国、巴基斯坦、印度混杂在一起,各怀心思。这块接近六千平方公里的土地,到底怎么就归回中国的?协议签字那一刻,198天里
1947年8月,帕米尔高原狂风呼啸。罕萨王国的末代首领穆罕默德·贾马尔站在悬崖边,颤抖着解开了腰带上的布袋。金粉在狂风中漫天飞舞,洒向喀喇昆仑山脉的千沟万壑——那是通往新疆的方向。
坎巨提的使者翻山越岭,带着十五袋沙金,请求归附。乾隆皇帝知道这个地方,就是玄奘取经路过的小勃律。当年,唐玄宗时期,吐蕃攻占小勃律,卡住了丝绸之路的咽喉。大将高仙芝率唐军冒雪翻越海拔4500米的帕米尔高原,全歼吐蕃守军,重新打通商路。那一战,唐军马尾巴结冰凌,刀
说到中国的历史,大家可能都会想到那些耳熟能详的藩属国,比如朝鲜、越南、琉球等等。这些国家在古代跟中国的关系那是相当紧密,定期朝贡那是家常便饭。不过,今天我们要聊的可不是这些“老面孔”,而是一个不太为人所知的小国——坎巨提(Kanjut),也叫罕萨(Hunza)
帕米尔高原上的罕萨河谷,这片被群山环绕的世外桃源,曾经有一个与中国有着深厚渊源的小国——坎巨提。从1761年到1947年,这个仅有七千人口的小国向中国朝贡了整整177年,创造了中国朝贡体系最后的辉煌篇章。这段跨越两个多世纪的历史不仅是一段外交关系的记录,更是两
然而随着近代时期的衰落,很多藩属国不是被其他国家占领,就是自动脱离了属国的身份。
人口呢?鼎盛时期也就几万人。可就是这么个弹丸之地,从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开始,每年派使者翻越海拔4000多米的山口,走上几个月,就为了送那一小袋砂金到北京。
在绝望之际,大部分藩属国都曾向清政府求援,但清朝本身都自顾不暇,藩属国等来的只能是绝望。
中国历史上曾有这样一个藩属国,无论是清朝灭亡,还是抗日战争,始终坚持称“永属中国”,直到二战后,1947年才停止了朝贡,这便是坎巨提,那么,坎巨提与我国关系究竟有多深远?如今现状又如何呢?
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个曾经默默向中国朝贡177年的小国——坎巨提,直到1947年被并入巴基斯坦,才悄然终结了宗藩关系。这个只有几千人口、如今被称为罕萨的小国,曾是朝贡体系下的最后一块“拼图”。
在帕米尔高原的褶皱里,藏着一段跨越三个世纪的传奇。当乾隆皇帝在避暑山庄接过那袋砂金时,恐怕想不到这份薄礼会在历史长河中激荡出怎样的浪花。这个名叫坎巨提的西域小国,用十五袋砂金串联起中国最后一段藩属史,更在近代风云中谱写出令人唏嘘的忠义传奇。
注: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信息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用喀喇昆仑山区1940平方公里土地,换来了一个"比山高、比海深"的盟友。
1963年3月2日,北京钓鱼台国宾馆的会议室烟雾缭绕。外交部、总参谋部、新疆军区代表正为一份条约激烈争论——中国准备将坎巨提地区(今巴基斯坦罕萨)划归巴基斯坦。墙上的地图显示:这片1940平方公里的土地与祖国隔着500公里巴基斯坦领土,形如孤岛。
1963年的春天,喀喇昆仑山脉的积雪刚开始融化,一支小型车队沿着蜿蜒的山路艰难前行。中国驻巴基斯坦大使耿飚坐在吉普车后排,眉头紧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