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时代最大的短板是没有短板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5-20 21:04 1

摘要:从代表中国制造产业先进生产力的维度,宁德时代是一个偶像级的企业。在资本市场上,中国的股民称它为 “宁王”,因为宁德时代几乎是第一个把资本市场炒作的概念变为现实的公司。

拔剑四顾心茫然。

文丨李梓楠

制图丨黄帧昕

编辑丨王姗姗

从代表中国制造产业先进生产力的维度,宁德时代是一个偶像级的企业。在资本市场上,中国的股民称它为 “宁王”,因为宁德时代几乎是第一个把资本市场炒作的概念变为现实的公司。

5 月 20 日,宁德时代在港交所挂牌完成二次上市,募资规模达到 353 亿港元(约合 45 亿美元)。宁德时代股价盘中一度涨超 18% ,市值达 1.41 万亿港元,势头压过与它在 A 股市场一直被拿来 PK 的比亚迪。

港股市场上一次目睹此等规模的 IPO 还是 2021 年上市的快手。从交表至挂牌,宁德仅用了三个月,速度之快在近年港股 IPO 案例中非常少见。

在新能源汽车业内,宁德时代过往因 “霸道” 而不乏争议。客户都知道很难与宁德议价,电池供不应求时,甚至需提前支付保证金才能提货,这令一些车企自嘲,造车是在给宁德时代 “打工”。车企集体陷入价格战的当下,宁德时代也没有全面降价让利,反而继续认为只要能为客户提供最好的电池,就是帮助对方卖好车、提升竞争力。

好公司往往有执念。宁德时代一直相信技术的力量并坚守制造业 “一分钱一分货” 的基本原则。秉承这种简单纯粹的理念做到了电池行业龙头后,宁德不参与产业价格战,赚回的钱有超过三分之一都投入研发,埋头继续造更好的电池。

面对 “宁德时代利用龙头地位挤压车企利润” 这样的外部争议声音,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曾对内反思:为什么公司已经这么努力,做这么好,还经常挨骂?

道理可能很简单。风云变幻的新能源汽车市场,讲的从来都不是一个 “先有好电池,再会有好电车” 的故事逻辑。宁德时代以上游供应商的身份,很难坚持己见。车企于宁德而言,既是客户也是盟友,宁德市场地位的稳固与否,须建立在双方利益的一致性上。

当下,新能源整车技术的进步正在放缓、车企之间的产品差距不断缩小,才令它们集体陷入价格战的泥潭,选择一块什么样的电池,在消费者端已不足以拉开竞争力差距。

而从更大的圈层来看,宁德代表了很多中国企业对精益制造的梦想。现在,它已经做出了全世界最好的动力电池,产品几乎没有短板,但这也正在将它逼向另一重更大的挑战——电池并不像芯片,不存在摩尔定律,也做不了时间的朋友。

“老曾高处不胜寒,拔剑四顾心茫然。” 一位二线电池公司高管对我们评价说,宁德时代已经在能进入的市场都已成为第一,接下来它要做什么。是的,所有的人都在等待。

从成长股到周期股

宁德时代是公募基金和外资最喜欢的 A 股上市公司,因为它足够稳定。“你在中国找不到第二家单季净利润能稳赚 100 多亿元的制造业公司,比亚迪也不行,宁德就是中国最强的制造业公司。” 一位宁德时代的机构投资者说。

2025 年第一季度,宁德时代实现营收 847 亿元、归母净利润约 140 亿元,净利率高达 17.6%,创下历史新高。

投资人早期很愿意参照台积电的剧本去看宁德时代,认为宁德凭借技术实力可以让电池变得像芯片一样重要,且掌握电池的定价权。一些券商把计算器摁到 40 年后,那时宁德时代将是全球最重要的能源巨头。

2021 年,宁德时代的 A 股市值迎来历史高点——1.6 万亿元——仅次于贵州茅台,是最贵的中国民营企业。那时,宁德内部曾经畅想,接下来市值很快就会超过 2 万亿元,3 万亿元也并非遥不可及。

消息人士告诉我们,宁德管理层甚至激进地谋划过把公司市值做到 1 万亿美元的可能性。

他们的算法很简单,只靠卖动力电池就能接近这个数字。宁德时代 2021 年在国内的市占率超过 50%、全球市占率超 30%,最大的客户特斯拉当时销量每年还保持着 50% 的增速。未来宁德时代市值至少可以翻四倍到 6.4 万亿元,前提是——电动车的渗透率不断攀升、在全球市场成为主流,且宁德时代最终在绝大部分市场的市占率都超过 50%。

听起来,这也是资本市场最喜欢的叙事风格——宁德时代不只是中国的宁德时代,也是全球的宁德时代。

宁德时代确实在这条既定增长路线上一步一个脚印,并没有任何战略失误。它的全球市占率还在增长,现在全球每 3 辆电动车就有一辆搭载宁德时代电池。去年,它在欧洲市场也成为第一,市占率接近 40% ;加上其在新兴的储能电池市场也是第一,根据 SNE Research 统计,宁德的全球市占率已达到 37.9%。中国乘用车的电动化率从 2021 年的 15.19% 已经迅速提升至 48.9%。

在投资人和宁德员工的眼中,曾毓群领导的宁德时代高层勤奋且对自己诚实,知错必改,几乎没犯过大错。

但是,宁德时代终究没能成为台积电。去年 10 月,台积电成为亚洲首家市值超过 1 万亿美元的公司时,宁德时代市值却跌至 1.1 万亿元。

转折点发生在 2022 年一季度,因为电池材料碳酸锂价格暴涨,宁德时代当季净利润环比下跌,毛利率只有不到 15%。

一位投资人说,当时他们意识到宁德时代的议价能力还不够强,无法把成本波动顺利传导给下游车企。他对宁德时代的估值逻辑在当时从成长型公司变为周期型公司。

曾毓群当时在财报电话会上提醒投资人,要看到宁德时代远期的增长潜力,不要担心短期的波动。不过,2022 年一季度后,宁德时代市值一度下跌 50%。

那次电话会后,曾毓群近三年没有参与宁德时代的财报电话会。

今年四月初,宁德时代和比亚迪几乎前后脚在香港做融资路演。王传福连续两天在香港中环文华酒店见投资人,亲自路演,单场演讲 45 分钟,春风得意。王传福步入场时,左边是董秘李黔、右边是 CFO 周亚琳,他向众人挥手,在场的数十位机构投资者全体起立欢迎。王传福对投资人说比亚迪已经做好打大决战的准备,要在市场上 “杀个片甲不留”。

“听完他的演讲会觉得,如果比亚迪卖得不好,是我有问题,不是王传福有问题。” 一位机构投资者说。

几周后,他在香港又参加了投行为宁德时代 IPO 举办的路演。曾毓群没有现身,只派了 IR 团队在摩根大通香港办公室负责与机构投资人沟通。

在一部分人眼中,比亚迪能持续赢,最重要的原因是将帅亲自领兵。而王传福要打的对手,基本都是宁德时代的客户。

“老王已经脱得就剩个裤衩在泥地里打滚了,老曾还穿着长衫,站在岸边。” 另一位也参加了今年上述两场路演的外资机构分析师评价说。

至于宁德时代遇到的问题,“都不怪他”。一位宁德时代人士将公司在 2022 年后遇到的问题核心总结为:中国客户在国内打不过比亚迪,马斯克不再热衷于电动车,欧洲客户电动化转型太慢,美国市场面临极大政策风险。这些外部环境变化所导致的问题,都无法靠宁德时代自身努力就能解决。

一位机构分析师告诉我们,如果宁德时代解决以上问题中的任何一个,资本市场给它的 PE 便可以长期稳定在 20 倍以上。如果宁德能在美国成功建厂,他所在的投资机构甚至愿意给到 30 倍。这位分析师给比亚迪的 PE 在 25 倍以上。

3 月 18 日,比亚迪的市值历时 7 年重新超越宁德时代。此后这两家 A 股民营企业市值最高的公司继续上演着你追我赶的戏码。

在资本市场眼中,宁德时代一直是优等生,掌握全球最先进的电池制造技术。但现实世界很残酷,当优等生很难继续进步的时候,外界给他打的分,在特定阶段甚至会低于一个还有进步空间的中等学生。

尽管市场对宁德和比亚迪今年净利润增速预测相当,都在 20-30% 之间,但他们更看好后者,理由是 “比亚迪还有短板可以补,宁德时代没有短板,也没短板可补。”

先交朋友还是先赚钱?

今年 4 月的上海车展前,宁德时代做了一个长达三分零一秒的视频展示搭载宁德时代电池的车型。

这个视频给人留下的观后感是:在所有中国汽车零部件供应商里,除了卖玻璃、轮胎的,只有宁德时代可以把客户名单拉这么长。

目前中国成规模的车企中,只有比亚迪和小鹏完全不用宁德时代,同时宁德时代也是特斯拉及每一家欧洲车企最重要的电池供应商。

2021 年年中,宁德时代总部大楼发生了一场在业内相当出名的争执——小鹏汽车的 CEO 何小鹏拜访曾毓群,目的是想让宁德时代降价却被当面拒绝。随后小鹏引入新的电池供应商中创新航,它是该市场的第三名。

多位宁德时代人士对于这段往事的态度是:站在 2021 年那个时间节点,曾毓群有充分的理由拒绝小鹏。

当时,国内动力电池市场仍处于供不应求状态,供需关系最紧张的阶段,甚至出现过有车企采购堵在宁德时代工厂门口、躺在卡车前面抢货的场景。

小鹏汽车今年初销量已经重新来到造车新势力第一,没有一辆车搭载宁德时代电池。

和很多扎根于制造业的企业家一样,曾毓群是一个典型的 “价值商人”——笃信一分价钱一分货的真理,因此他面对客户的心理也很简单:宁德时代的报价一定贴合电池实际价值。

这种观念驱使宁德时代高度重视研发,通过不断造出更好的电池来创造更高的利润率,再把利润继续投入新的研发。这是一个正向健康的商业循环,宁德不需要靠偷工减料来实现降价。

曾有车企高管警告宁德时代,“你不降价,那大家一起完蛋,你以后就没有我这个客户了。” 一位宁德内部人士则告诉我们,每当公司财报发布后,常会有客户向他抱怨 “为什么你毛利比我高?”

宁德的毛利率始终维持在 20% 以上,高过绝大部分车企。这让它在下游车企愈演愈烈的价格战面前显得置身事外。

今年上海车展,曾毓群和李想坐在新款 MEGA 里体验后排座椅时说:“产品力是最重要的,砍到最后是没有意义的。”

李想回答:“是的。”

车企们看待宁德的心态是矛盾的,这会让双方的合作关系有时候看起来忽远忽近。

当 “二供” 无法满足要求时,一些车企又会重新找宁德时代。曾在 2022 年调侃过自己是在给 “宁德时代打工” 的广汽,降低宁德时代供应比例后,又在 2024 年与宁德时代合作推出换电车型。

据我们了解,目前宁德时代电池的报价普遍比竞争对手高 10% ,但电池安全、循环寿命也都明显高于竞对。更重要的是,目前市场上只有宁德时代具备较为稳定的量产交付能力。比如乐道 L60 等车型在去年都曾因电池供应问题影响交付。

站在曾毓群的角度,拒绝降价并不意味着不重视客户感受。事实上他在公司内部一直强调客户为先。

2023 年以来,曾毓群一直频繁亮相合作车企的产品发布会,以 “宁王” 的身份给客户亲自站台,帮助背书产品力。这是曾毓群认为他作为优秀零部件供应商的角色,在 “帮客户卖好车” 这件事上所能做的一个重要努力。有时他甚至连宁德时代自己的产品发布会都不出席,但客户开发布会却一定要去。

曾毓群经常写内部邮件给中层以上管理人员分享他的个人思考。谈到对待客户的态度时,他对销售部门的要求是 “有理有利有节”。

有理,是指做方案时遵照第一性原理,别管情绪别管方法别管甲方乙方,先想着如何用最好最简洁的方式解决问题;其次才是有利,尽可能让双方共赢——既要考虑对方利益,也要考虑自身利益;有节是指有节制,不过度承诺,承诺的事情要充分地做到。

极高的市占率带给宁德时代独有的稳定性,比如当理想的销量被问界挤压时,对宁德时代而言可能就是两个销售部门之间绩效的此消彼长,并不影响宁德时代电池的装机量,他们都是宁德时代的客户。

过去几年,在比亚迪的冲击下,宁德时代在中国动力电池的市占率从 50% 下滑至 45% 。但在 25 万元以上的中高端豪华车市场的份额超过 70%,25 万以下的车型市占率在 40%。

宁德曾入股并扶持哪吒、爱驰、极氪、阿维塔等行业二线车企。外界分析宁德时代此举的用意——下游客户越分散,它作为上游供应商就能掌握更多话语权。但爱驰和哪吒先后陷入经营危机,阿维塔去年销量只有 7.3 万辆。

自 2019 年达成供货协议后,特斯拉一直是宁德时代报价最低的客户。宁德时代认为特斯拉规模最大,潜力最大。2024 年拜登政府对锂电池加征 25% 关税时,宁德时代也与特斯拉共同分担。但特斯拉没有兑现宁德时代的期待,马斯克看起来已经不关心汽车业务,特斯拉销量去年就开始负增长,且引入欣旺达作为备选供应商。

2023 年开始,宁德时代给理想和问界等头部新能源车企定向降价或返利,条件是他们要把 80% 的电池订单留给宁德时代。2024 年,理想内部曾立下 80 万辆的销量目标。为了稳住这个大客户的供货份额,宁德还和理想共同研发 5C 麒麟电池,并承诺在半年内不把这款电池卖给其他公司,以帮助 MEGA 获得竞争力。然而理想 MEGA 销量扑街,为保住整体销量,理想将 L 系列车型部分版本的电池订单倾斜给报价更低的欣旺达和蜂巢能源。

发生在这些盟友身上不可控的变化,会一定程度放缓宁德时代的增速,但并不会撼动根基。

真正的威胁来自比亚迪。去年,比亚迪的电动车销量增速超过 40% ,几乎统治了 20 万元以下的电动车市场——这也是各个价格带中规模最大的一块市场蛋糕,占比超过 6 成。比亚迪之外,这个价格区间具备竞争力的小鹏不是宁德时代的客户。

多位知情人士称,宁德时代将防守的希望寄托在吉利身上,计划在今年 5 月开始给吉利的部分混动车型定向降价 20% ,“如果今年守不住 20 万元以下的市场,明年就没机会了。”

总之,宁德和客户的立场分歧并不容易消除。有一种观点认为,宁德时代应该先扶持客户,一起把蛋糕做大,而不是先赚走链条里大部分钱。也有一种观点认为,宁德作为行业龙头用一己之力扛住来自下游的降价压力,是为整个电池行业争取了生存和创新空间。

真的分到过蛋糕的宁德客户,是蔚来的李斌。

今年 4 月,与蔚来达成换电合作时,曾毓群在宁德车里湾的会所招待李斌一行人。席间,一个蛋糕被推出来,上面用瓜皮刻着八个字 “蔚来有你,宁聚同行。” 那天宁德时代给蔚来能源投了 25 亿元。一位接近蔚来的人士说,李斌看到蛋糕的时候,“热泪盈眶”。

图片来源:一位受访宁德时代投资者

技术瓶颈下的多线探索与试错

回到 2022 年——动力电池产业第一次真正被窥见周期性的时间节点,国内车企从技术要求更高的三元锂电池逐渐转向成本更低、技术门槛也相对低的磷酸铁锂电池,并开始扩产电池用量更少的混动车。

一位二线电池企业的高管曾对我们解释背后的原因:“在中国能做磷酸铁锂电池的公司不下 50 家,而能做三元锂电池的公司不到 5 家。” 在电池封装技术进步后,续航表现更差的磷酸铁锂电池也能把电动车续航里程做到 700 公里,且更便宜。

“每年投 200 亿元研发的公司造出来的东西,和每年投 20 亿元研发的公司造出来的东西,怎么可能一样。” 一位电池设备供应商人士说。但这也反向凸显了起家于三元锂电池技术的宁德时代目前在国内市场的主要困境——它的研发投入转化为毛利率和市占率的效率在降低。

所以宁德只能接受要去做更难的事、甚至是之前不愿做的事,以开拓增长空间。

2023 年 7 月,曾毓群引入上海交大校友、蓝色光标副总裁罗坚担任宁德时代 CMO ,主管品牌和战略。与罗坚开会时,他主动提起多年前比亚迪挑起的电池 “针刺实验” 的舆论战,那件事体现了宁德时代在营销策略的经验不足。

王传福在 2020 年刀片电池发布会上放出一段磷酸铁锂刀片电池与三元锂电池针刺实验的对照视频:刀片电池在被钢针穿刺后并未起火爆炸,而三元锂电池瞬间爆燃。这一营销事件成功地将两个心智打入消费者心中:磷酸铁锂刀片电池非常安全、比亚迪是磷酸铁锂电池路线的代表,同时也让主做三元锂电池的宁德时代陷入自证困境。

随后,曾毓群在业绩会上回应称 “电池安全和电池的滥用测试是两回事”,但很快又遭到比亚迪品牌总经理李云飞在微博上继续发难:“不服?也来扎一个试试。”

事实上,早于比亚迪,宁德时代在 2019 年 8 月便实现了类似刀片电池的技术创新,但几乎没人知道,因为宁德时代只给了它一个技术学名—— CTP (cell to pack,电池集成至电池包)。直到 2022 年 6 月,CTP 更新到第三代时,宁德时代才想起来要给电池起一个品牌名——麒麟电池,名字由曾毓群亲自拍板。

罗坚上任 CMO 后,宁德时代在品牌策略上做了一系列改进,在全国各地的机场和高铁站打出巨幅广告牌,喊出 “选电车认准宁德时代电池” 的口号,电池发布会越办越长,不再只是播一段五分钟的片子。

宁德时代实现品牌策略是一套 “科普” 思路——先让消费者意识到电池对电动车非常重要,再让消费者具备鉴别电池性能的认知,然后介绍宁德时代拥有最好的电池。

据我们了解,为了让用户意识到宁德时代的技术优势,宁德时代近期已经开始邀请车主参观宁德时代工厂。

但是,经过上述漫长的市场教育,宁德还需要打通最后一步、但也是最难的一步:让消费者知道哪些车型搭载宁德时代电池。

大部分宁德时代的客户都会在重点车型上混装来自多个电池公司的电池,比如小米 SU7 混装宁德时代和比亚迪弗迪电池。这些电池性能参数一样,用户几乎无法察觉。

这是车企为了降低采购成本有意为之,备选供应商的报价普遍比宁德时代低 10%。宁德时代制造电池的缺陷流出率最低,质量最好。这 10% 的成本差距也不会消失,只会转移到别的地方,比如转移到更差的电池原料、更低工资的产线工人。

宁德时代想到的突围方式是把自己的标签贴到客户的车上,就像英特尔把 Logo 贴到电脑上一样,做 CATL Inside。

一位接近宁德的消息人士称,宁德时代曾经考虑过给合作车企定向降价,以说服对方把特定电池 Logo 贴到车型上,比如设计麒麟电池标识,就像奥迪 Quattro 那样贴在车尾。这意味着,宁德时代对于合作车企而言,不再是一家可以被替换的供应商,而变成可以给对方带来更多生意的 “必选项 + 加分项”。

但去年下半年,宁德时代已放弃 CATL Inside 的策略。罗坚去年 8 月称,宁德时代不会采用类似英特尔的市场策略。一位宁德时代人士称,曾毓群已不再提 “CATL Inside” 的说法,原因是他强调 “客户为先”,不抢客户风头。宁德时代官网现在还留着 “宁德时代 Inside” 的新闻图片。

除了加强品牌策略以外,宁德时代也在开拓新业务,寻找增长点,包括设计制造汽车底盘等零部件、自己下场做汽车换电网络,研发下一代光伏技术等。

这其中有部分努力方向,对宁德时代而言只是探索,它的态度并不坚决。

在我们获得的一份宁德时代 IPO 路演 PPT 中,宁德时代对外预测,2030 年全球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的出货总量会到将近 6000 GWh —— 这个数字是 2024 年全球锂电池出货量的四倍。然而投资人从这个目标倒推,认为 “如果曾毓群自己相信这个数字,他就不是现在这个扩产速度了。”

2024 年年初,曾毓群在全员邮件中说,“一家有志向的企业通常要经历三个阶段——求生存、谋发展、走向世界。” 他提出,宁德时代海外业务进入关键时刻,无论如何都要成功。

当时,宁德时代在欧洲的出海业务已站稳脚跟,德国工厂投产,匈牙利工厂开始建设,且与斯特兰蒂斯达成合作建厂协议。在供货大头靠出口的情况下,宁德时代去年下半年就拿下欧洲市场第一。

据我们了解,今年一季度,大众汽车宁愿违约,也要把韩国动力电池制造商 LGES 在欧洲的供货份额提前划给宁德时代。为此,大众向 LGES 支付了 1000 亿韩元的违约金。

剩下还未攻克的大蓝海就是美国——但宁德时代在这一市场的拓展面临太多不确定性。

今年的 4 月中旬,曾毓群在宁德总部接待了 50 多位中外资机构投资人。这基本算是宁德时代上市前最后一轮反向路演,也是曾毓群自 2022 年二月后第一次直面投资者。其中很多投资人两周前刚刚集体到访过宁德,但他们都不愿错过与曾毓群本人这次难得的交流机会。

曾毓群重点回应了公司在国内外市场的业务现状、电池技术的最新进展、未来发展规划等问题。

据一位在场投资者回忆,曾毓群当天的态度较为轻松,“乐乐呵呵的,皮肤很好”,整体演讲给人留下很踏实、较为谦虚的印象。

当王传福还在讲比亚迪怎么把电动车卖到更多地方时,宁德时代在本轮 IPO 路演中给资本市场提供的叙事,已经从汽车电动化变成更多领域的电动化,比如工程机械、船舶、飞机。

投资人在曾毓群的表述中收获的核心信息是:“ 这些生意都很好,但我们还需要时间打磨产品,过几年市场起来了,增速会很好。”

据我们了解,宁德时代去年下半年曾期望收购光伏组件公司,并向润阳新能源提出收购邀约,但最终宁德时代放弃收购光伏公司的计划。同期,宁德时代曾内部组建团队研发工业机器人和人形机器人,但目前该团队大部分人员已经被划到钙钛矿研发团队,机器人项目面临解散。

从宁德时代的动作来看,换电才是宁德时代决定下重注的方向。一位投资人称,这次港股 IPO 的路演中,换电成为宁德时代叙述篇幅最多的业务。

换电是个不好做的生意,重资产且回报周期极长,目前还没有公司能证明大规模推广换电的商业可行性,但宁德时代依然决定下重注。它最早在 2021 年就启动换电业务,并期望把换电做成继动力电池和储能后的第三增长极。但因为早期没有签下足够多的合作车型,宁德时代换电业务在今年以前都没有明显起色。

2024 年 5 月,宁德时代引入原滴滴高级副总裁杨峻担任换电业务负责人,替换陈伟峰。2024 年底,宁德时代推出第二代换电站和电池,并宣布将在今年建 1000 座换电站,远期建 3 万座换电站。

曾毓群去年曾解释宁德时代押注换电的原因——到 2030 年,换电会占电动车补能方式整体的三分之一。

换电模式能把电池和汽车分离,降低购车门槛,增强宁德时代合作车型在中低端市场的价格竞争力,以帮助客户与比亚迪竞争。这个过程中,宁德时代转型为租赁电池和提供换电服务的能源服务商,围绕电池构建生态,离消费者更近,并增强车企对自己的粘性。

一位市场分析人士认为,宁德时代做换电本质原因是换电业务算得过来账。“宁德时代只要把动力电池的寿命做得比电动车寿命更长,换电就是个好生意。” 他说。

去年至今,宁德时代已与长安、一汽、广汽等车企达成 10 款车型的换电合作,目前二代换电站已经进入重庆、成都、厦门等 16 个城市。

从优等生到伟大公司,距离还有多远

曾毓群的办公室里曾经挂着一幅很有名的字:“赌性更坚强”,2022 年,被他换成了另外一幅字——“溥博渊泉”。这四个字出自《中庸》,原意为智慧广阔深厚,像源源不断的泉水。

赌性更坚强是上一个十年宁德时代脱颖而出的关键。曾毓群说的 “赌”,是指对技术路线和市场机会的精确把握。他早年曾说,“光拼是不够的,那是体力活,赌才是脑力活。”

对现在的宁德时代而言,“赌性更坚强” 的风险和收益已经不成正比,所以没必要再赌。

在电动车市场刚兴起的 2017 年,宁德时代就是全球第一的电池供应商,这个身份已连续 8 年至今,全球市占率逐步提升至 38%。宁德时代面临的早已不是生存问题,而是一个行业优等生如何继续进步,最终成为一家伟大的公司。

曾毓群领导下的宁德时代对于技术和工程有着近乎固执的追求,对公司成就又保持极度谦逊。马斯克 2018 年第一次见到曾毓群时,对他的评价是,“Robin (曾毓群)也有着工程师的灵魂,是个狠角色。”

2017 年宁德时代首次登顶全球动力电池第一时,曾毓群曾发邮件警醒员工不要 “躺在政策的温床上睡大觉”。2019 年,当听到有员工提出,宁德时代在产业链中的地位等同于华为在通信领域的地位,曾毓群也不同意这个高评价,他表示,华为用了 30 年走了很多路,才形成非常先进的组织,宁德的成长固然很快,但内部还有很多能力需要完善。

2024 年 6 月,宁德高层号召操作工以外的所有员工在接下来的 100 天内采取 “896” 工作制 —— 早上 8 点上班、晚上 9 点下班、每周工作 6 天。但宁德管理层并未告知员工,“奋斗 100 天” 的目标是什么。曾毓群后来回应媒体称,此举只是 “号召练好基本功,没有强迫大家。” 但部分宁德时代员工将这场 “奋斗 100 天” 行动视为管理层焦虑的外显。

一位宁德时代人士认为,曾毓群真正焦虑的并不是市场和技术变化,而是组织的战斗力以及人员任命,是否已经把有能力的人提拔到合适的位置。曾毓群曾说,“不可能所有的新技术都是宁德时代先做出来,比别人晚一点也没关系,我们最关注的是能不能笑到最后。”

“宁德时代的愿景是为人类新能源事业做出卓越贡献,为员工谋求精神和物质福祉提供奋斗平台。” 在今年四月中旬的路演中,曾毓群将这句记录在宁德时代官网的话,作为他业绩分享的结尾。

“大家别觉得看起来宁德时代好像已经做到了,实际上还远远不足,还需要打磨,做很多年。” 一位在场的投资者转述曾毓群发言说。

曾毓群的理念部分传承自宁德时代已故的荣誉董事长张毓捷。直到现在,宁德时代中层以上管理人员入职时都要观看张毓捷给宁德时代管理人员的培训视频。

在阐述怎样做一家世界一流的企业时,张毓捷的观点是,“重要的不是去踩风口,而是我们的每一个团队是不是世界一流的……你们如果有信心把自己的事情做到世界一流,就不用担心别的。”

宁德时代已经是很多中国制造业企业进行产业升级的终极榜样,但它离成为台积电——全球先进制造业皇冠上的明珠,还有距离。

三年前,宁德时代首席制造官倪军对我们说,宁德时代能否成为台积电那样的公司,将取决于电池会不会成为像芯片那样重要的基础设施,以及人们对电池性能的需求是不是会像对芯片一样永无止境。

我们被许诺过固态电池,但最后得到的是各种加了厚重钢板和复杂导电剂,起了花哨名字的磷酸铁锂电池。现有锂电池技术路线定型自诺奖得主古德纳芙 40 年前的科研成果,无论是宁德时代,还是索尼、松下、LG,电池公司们只不过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不断优化工艺和配方,而锂电池最重要的指标——电池储存能量效率的能量密度,在过去三年几乎没有进步,因为现有电池技术方案的性能已接近材料理论极限。

如果没有新的材料突破,锂电池技术就将陷入停滞。只有实现电能存储效率的进步,才会真正帮助电池更大程度改造现实世界——电池能量密度再涨 50% ,电动载人客机才具备可行性。

我们只能把电池技术突破的希望,寄托给宁德时代这样的公司。在全球电池技术领域,它一直保持着最纯粹的研发进取心,坚信 “做出最好的电池” 是自身和行业持续发展的底层逻辑。过去 10 年,宁德时代累计研发投入超过 700 亿元,曾毓群说宁德的研发投入可能比所有友商加起来都多。

去年下半年,宁德时代的固态电池团队设定了 “500 天” 计划,目标是在今年年底前完成 20 安时固态电池电芯的研发,并把电池的循环寿命做到 1000 次,让固态电池初步具备量产商用的可行性。

一位宁德时代机构投资人将固态电池视作宁德时代跨入 “伟大公司” 行列的最重要门槛。固态电池技术突破,意味着锂电池技术终于走出古德纳芙 40 年前设下的技术框架,开启新阶段。

“到那时才能说,不是简单的时代机遇造就了宁德时代。” 他说。

赵宇、龚方毅对此文亦有贡献。

题图来源:《楚门的世界》

来源:晚点LatePost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