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口呢?鼎盛时期也就几万人。可就是这么个弹丸之地,从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开始,每年派使者翻越海拔4000多米的山口,走上几个月,就为了送那一小袋砂金到北京。
在帕米尔高原的深处,有个叫坎巨提的小国,从1761年到1947年,整整177年间坚持向中国朝贡。
但你知道他们每年送什么吗?不是珍珠玛瑙,不是金银财宝,而是一小袋砂金,重量只有一两五钱。
可就是这么个小国,在1912年清朝灭亡后,使者居然还千里迢迢跑到北京进贡,甚至割破衣袍用血写下"永属中国"四个字。
时至今日当地七成村民在"民族"一栏填的是"中国属民"。一个已经归属巴基斯坦70多年的地方,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人认为自己是中国人?
坎巨提,也叫罕萨,位于今天巴基斯坦北部的吉尔吉特-巴尔蒂斯坦地区。这地方有多小?全境面积不到一万平方公里,还没有北京市大。
人口呢?鼎盛时期也就几万人。可就是这么个弹丸之地,从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开始,每年派使者翻越海拔4000多米的山口,走上几个月,就为了送那一小袋砂金到北京。
这砂金有多少?清朝档案记载得明明白白:每袋一两五钱。这点金子在当时能值多少钱?按乾隆年间的物价,大概能买20斤大米。一个国家千里迢迢派使团来朝贡,就为了送相当于20斤大米的东西,这图啥?
乾隆皇帝专门下旨,说坎巨提虽然贡品微薄,但"其心可嘉",不仅要好好接待使者,还要回赐大量物品。
据《清实录》记载,乾隆三十年(1765年),坎巨提进贡砂金一两五钱,清廷回赐绸缎20匹、茶叶100斤,还有各种瓷器、铜器。这买卖算下来,清朝是大亏本的。
但坎巨提人不这么看。在他们眼里,这一两五钱砂金是个符号,是他们与中华文明联系的纽带。
当地有句谚语:"砂金虽少,能让中原记住帕米尔还有群盼着他们的子民。"这话听着有点心酸,但也道出了实情——对于生活在世界屋脊上的牧民来说,能被遥远的中原王朝记住,本身就是一种精神寄托。
最让人动容的是1912年的事。这一年,清朝灭亡了,按理说朝贡制度也该终结了。可坎巨提的使者还是来了。他们走了整整四个月,翻越雪山,穿过戈壁,到了北京才发现,紫禁城里已经没有皇帝了。
使者急了,找到当时的外交部,说我们是来进贡的,砂金必须交上去。外交部的人哭笑不得,说现在是民国了,不兴这一套了。
使者听了更急了,当场撕开衣袍,用血在布上写下"永属中国"四个字,说:"朝代可以变,但我们对中国的心不能变。"这件血书现在还保存在北京的第一历史档案馆里,布料已经发黄,但血迹依然清晰可见。
到了1947年,印巴分治,坎巨提被划归巴基斯坦。末代首领阿里汗知道大势已去,但还是做了一件事——他把准备进贡的最后一袋砂金拿到山顶,面向东方,一把撒向天空。
坎巨提这个小国的位置太特殊了,北边是俄国(后来的苏联),南边是英属印度,东边是中国新疆,西边是阿富汗。用今天的话说,这就是个四战之地,谁都能欺负你一下。
19世纪后半叶,英俄两个殖民帝国在中亚展开了激烈的争夺,史称"大博弈"。坎巨提正好卡在双方势力的交界处,特别是科里克山口,这是从中亚通往印度次大陆的咽喉要道。
1891年,英军打过来了。坎巨提的军队只有800人,还是拿着老式火绳枪的牧民,怎么打得过装备精良的英国远征军?仅仅三个月,首都就被攻破了。英国人宣布废除坎巨提的独立地位,改为克什米尔土邦的附属国。
消息传到北京,光绪皇帝很生气,但也很无奈。当时的清朝自己都自顾不暇,哪有能力派兵到万里之外?最后只能让驻英公使薛福成去交涉。
薛福成这人有点本事,他跟英国外交部辩论了三个多月,最后争取到一个结果:坎巨提保持"中英两属"的地位,既向克什米尔纳税,也可以继续向中国朝贡。
这个结果看起来不咋地,但对坎巨提人来说已经是最好的结局了。为了表示感谢,当地村民做了一件事——他们把清廷回赐的丝绸撕成布条,系在火枪的枪管上,说这样打仗的时候,中国就能保佑他们。
有意思的是,英国人对这事儿很不爽。1895年,英国驻克什米尔专员写信给伦敦,抱怨说:"这些山民固执得很,明明已经是我们的属地了,还天天念叨着中国。"但英国人也没办法,总不能因为人家心里想着中国就把他们都杀了吧?
其实,坎巨提人的选择是有道理的。英国人来了,带来的是什么?是沉重的赋税,是强制劳役,是对当地资源的掠夺。而中国呢?177年来,从来没有向他们要过一分钱,反而年年有回赐。
这种对比在1937年表现得特别明显。那一年,中国全面抗战爆发,消息传到坎巨提,全体部落首领开了个会,决定向国民政府递交请愿书,要求"内附为新疆一县,共抗外侮"。请愿书上,308个部落首领按了血手印。
国民政府收到请愿书后很为难。一方面,坎巨提的心意让人感动;另一方面,当时中国自己都快撑不住了,哪有能力去管万里之外的事?最后,蒋介石批示:"其情可感,其事难行。"意思是心意我们领了,但实在是有心无力。
这份请愿书的原件现在保存在南京的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里。纸张已经泛黄,但上面的血手印依然鲜红。308个手印中,有47个是女性的——在那个男尊女卑的年代,连妇女都站出来表态,可见当地人对中国的感情有多深。
1947年以后,坎巨提归了巴基斯坦,朝贡的历史结束了,但故事并没有完。1950年,巴基斯坦成为最早承认新中国的国家之一。
真正让两地关系升温的,是1966年开始修建的喀喇昆仑公路。全长1224公里,其中有近600公里在坎巨提境内。修这条路有多难?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最高处达到4733米,被称为"世界上最高的国际公路"。
中巴两国投入了2万多名工人,奋战了13年才修通。其中中方牺牲了88人,巴方牺牲了810人。坎巨提人对这条路的感情特别深。当地有个传统,每年公路通车纪念日,村民们会自发到烈士陵园献花。
1979年,公路正式通车后,中国又在坎巨提援建了很多项目。其中最有名的是罕萨河上的"中巴友谊桥"。这座桥建于1986年,全长265米,是当地最重要的交通枢纽。
桥头的纪念碑上,除了中文和乌尔都语,还特意刻上了坎巨提人的古老文字布鲁沙斯基语,上面写着:"此桥见证千年友谊。"
当地还发展出了一些有趣的文化融合现象。比如茶馆里流行一种叫"中巴友谊杏子酱"的饮品,是用当地特产的白杏干和中国的枸杞一起熬制的。据说这个配方是一个中国筑路工人和一个当地姑娘恋爱时发明的,现在成了当地的特色。
现在,中巴经济走廊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坎巨提再次成为重要节点。2018年,中国企业在当地投资建设的水电站并网发电,彻底解决了困扰当地几十年的电力短缺问题。通电那天,全城放假庆祝,街上挂满了中巴两国国旗。
庆祝仪式上,当地长老拿出了一个木匣子,里面装着一小袋砂金。他说:"我们的祖先用砂金维系了与中国177年的情谊,今天,我们要把这份情谊传给下一代。"说完,他把砂金分成小份,发给在场的孩子们,让他们永远记住这段历史。
一两五钱砂金,177年朝贡,308个血手印。在世界屋脊的角落,有一群人用了近两个世纪的时间,只为告诉世界:有些情谊,比黄金更珍贵,比山脉更长久。
来源:百科密码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