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良为什么要护送蒋介石返回南京?五十四年幽禁背后的悲壮抉择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3-30 16:47 1

摘要:1936年12月25日,时针指向下午3时,西安机场内突发重磅消息:张学良亲自引领蒋介石踏上归途的飞机!

1936年12月25日,时针指向下午3时,西安机场内突发重磅消息:张学良亲自引领蒋介石踏上归途的飞机!

彼时,正于书房中疾书的杨虎城,听闻此讯,笔下力道骤增,纸张瞬间被划破了五道醒目的痕迹。

这一改写中国命运的抉择,令东北军少帅张学良从此步入长达半世纪的囚禁生涯,直至1990年,他才重获自由。

事变前夕,张学良曾在洛川与李克农秘密会面。

据党史资料披露,这位东北军领袖曾挥毫写下“抗日反蒋”四字,却又旋即删去了“反蒋”二字。

12月11日夜,他召集高级将领训话,慷慨陈词:“吾等东北军流离失所,五载有余,更有三十万同胞在敌寇铁蹄下苟延残喘!”

次日凌晨,卫队营长孙铭九率部突袭华清池,蒋介石在仓皇逃窜中肋骨骨折三根,连假牙也遗落在了卧室之中。

12月22日,宋美龄携顾问端纳紧急飞赴西安。

在金家巷的会谈桌上,她赫然亮出了蒋介石的假牙,言辞犀利:“委员长每日用餐皆需此物,尔等如此相待,连基本的生活需求都无法满足吗?”

这一幕,让在场的杨虎城幕僚李兴中心中震颤不已,会场内一片死寂。

最终,双方达成的《六项主张》中,“释放政治犯”一项,为后来的陈独秀出狱埋下了伏笔。

中共代表周恩来抵达西安之际,特意剃须以示诚意。

据《周恩来年谱》记载,在与张学良的深夜长谈中,他提出了一个生动的比喻:“对待蒋介石,犹如驾驭陕北的毛驴,需拉、需推、亦需打。”

这一比喻,成为了“逼蒋抗日”方针的精髓。

在12月24日的三方会谈上,周恩来敏锐地揭露了何应钦欲调集重兵围剿的阴谋,迫使蒋介石签下“手令”,停止内战。

决定亲自护送蒋介石的那一刻,张学良在日记中留下了悲壮的笔触:“此行若成,则抗日有望;若败,吾命何惜?”

而杨虎城在得知这一消息时,正于新城大楼主持军事会议,闻讯后,他愤怒地摔碎了茶杯,茶水四溅,浸透了作战地图。

12月26日,抵达南京的蒋介石立即将张学良软禁,这一囚禁,便是半个世纪。

在这漫长的岁月里,张学良翻译了《圣经》,研究明史,却再未踏上那片魂牵梦绕的东北黑土地。

历史的涟漪与争议

• 台湾学者李敖曾批评张学良“政治上的稚嫩”,但张学良晚年却坦然回应:“吾乃军人,一诺千金。”

• 杨虎城在1949年遭遇不幸时,其子杨拯中年仅九岁,幼小的生命被残忍地夺去。

• 最新解密的苏联档案显示,斯大林曾致电要求“无条件释放蒋介石”。

西安事变纪念馆的监控镜头下,每天都有老人驻足张学良的照片前,深情凝视。

一位92岁的东北老兵留言道:“少帅以半生自由,唤醒了整个民族的觉醒,值矣!”

这段改写中国命运的历史,至今仍激荡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心灵:在民族大义与个人恩怨的天平上,我们该如何权衡与抉择?

来源:初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