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架≠结束!从桃李面包看食品企业舆情处理的5大雷区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05 22:52 1

摘要:当"五仁月饼要经历生活毒打"的电梯广告出现在全国各大写字楼时,桃李面包或许没想到这场营销会演变成品牌危机。9月初,这个将产品缺陷美化为人生阅历的争议文案,在24小时内引发消费者集体声讨,最终以电商平台全面下架产品、品牌方两度致歉收场。但比广告翻车更值得警惕的,

当"五仁月饼要经历生活毒打"的电梯广告出现在全国各大写字楼时,桃李面包或许没想到这场营销会演变成品牌危机。9月初,这个将产品缺陷美化为人生阅历的争议文案,在24小时内引发消费者集体声讨,最终以电商平台全面下架产品、品牌方两度致歉收场。但比广告翻车更值得警惕的,是企业在这场危机中暴露出的舆情处理连环失误。

争议广告引爆舆论:一场"毒打式营销"的翻车实录

事件始于9月4日流传的电梯广告截图,文案将五仁月饼口感差解释为"年轻人没经历生活毒打",这种将食品缺陷与人生苦难强行捆绑的诡辩逻辑,迅速引发网友反噬。更致命的是,品牌方初期采取删评控评策略,激化矛盾至不可收拾。

梳理时间线可见关键失误:广告上线后消费者在社交平台表达不满,桃李面包选择删除负面评论;当舆论发酵至主流媒体介入,企业才在9月5日发布首份声明,此时距舆情爆发已超24小时。值得注意的是,这已是桃李面包半年内第二次陷入舆论漩涡——7月其醇熟切片面包刚因菌落超标被市场监管总局通报。

道歉声明再翻车:"领导背锅体"为何引发二次伤害?

品牌在小红书发布的致歉信堪称教科书级反面案例。"全是领导责任"的表述暴露责任切割意图,与海底捞"老鼠门"事件中管理层主动担责形成鲜明对比;"领导正接受现实毒打"的戏谑语气,消解了道歉的严肃性,相较星巴克"驱赶民警"事件中CEO视频致歉的郑重姿态更显轻浮。

声明的结构性缺陷同样明显:既未解释为何允许争议文案过审,也未说明下架产品的后续处理方案。对比汉堡王过期食材事件中公布厨房监控的透明做法,桃李面包"完善审核机制"的承诺显得空洞。这种缺乏具体整改路径的道歉,难以重建消费者信任。

食品行业舆情应对黄金法则

从蜜雪冰城2小时回应的"黑化logo"事件,到钟薛高"雪糕烧不化"的双轨沟通策略,头部品牌的危机处理呈现三大共性:速度上必须抢占24小时黄金窗口;情感沟通需辅以质检报告等硬核证据;整改措施要像三只松鼠"红领巾事件"后全员培训般可视化。

桃李面包的应对恰好违背所有原则:反应滞后、情感对立、整改模糊。尤其致命的是,在菌落超标事件余波未平之际,又将资源倾斜至争议营销,暴露出食品安全与品牌传播的本末倒置。

食品企业特殊风险清单

行业特性决定了三大红线:安全问题上必须学习蒙牛黄曲霉素事件的主动召回;文化营销需规避三只松鼠"眯眯眼"式的审美争议;渠道管理应做到下架与说明同步,防止引发质量联想。

桃李面包连续踩中两个雷区:先有产品质量硬伤,后有价值观争议。更值得警惕的是,其电商平台悄然下架五仁月饼却未同步声明,反而加剧"质量问题下架"的猜测。

舆情善后不能止于下架

产品下架只是危机处理的起点。康师傅"老坛酸菜"事件后成立的消费者沟通委员会,提供了长效解决方案。当代食品企业的品牌安全,需要产品质检、营销审核、公关响应三套系统协同防御。

这场风波揭示的真相残酷而清晰:当企业把"毒打"当作营销噱头时,市场的反噬往往来得更快更狠。毕竟消费者可以用钱包投票,而他们的选择,从来不需要经历任何"毒打"才能做出。

来源:客家人啊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