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70 年代,穿着喇叭牛仔裤的三犬之夜*(Three Dog Night)的乐手们在舞台上拨动吉他琴弦,轻轻吟唱着《On the road to Shambhala》。这首歌登上了Billboard榜第三名,「香巴拉」代表了那个时代年轻人快乐无忧的理想心境。
每隔几十年,「香巴拉」(Shambhala)这个概念总会被人们以新的方式提起。
20 世纪之初,它是俄罗斯象征主义艺术家尼古拉 · 罗里奇*(Nicholas Roerich)绘画中隐藏于群山之中的东方失落之城,是让人向往的纯净乌托邦。
1970 年代,穿着喇叭牛仔裤的三犬之夜*(Three Dog Night)的乐手们在舞台上拨动吉他琴弦,轻轻吟唱着《On the road to Shambhala》。这首歌登上了Billboard榜第三名,「香巴拉」代表了那个时代年轻人快乐无忧的理想心境。
1990 年代开始,一场以「香巴拉」命名的音乐节每年在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的农场举办。电子音乐、艺术装置与质朴的乡村生活在每个夏天一期一会,至今已经有 27 年。
可以说,整个 20 世纪都见证了「香巴拉」这个概念在不同文化领域的延展和迁移。一千多年前,密宗在经典《时轮经》*(Kalachakra Tantra)中,将香巴拉描绘成智慧和慈悲的胜境。如今,在现代生活的演绎下,「香巴拉」不仅成为了宁静乌托邦的代表,又满含着对整体健康和内在安宁的期许。
为什么一个存在逾千年的文化符号,在过去的一百年不断被提及、不停被重新诠释?也许因为,充满了巨变和腾飞的 20 世纪,亦是人们颠覆健康理念、关心整体健康的一百年。
在 20 世纪前半叶,大众对「健康」的理解无外乎「没有疾病、身体正常」,一切关于健康的讨论没有超出医疗系统的范畴。1948 年,成立伊始的世界卫生组织(WHO)《组织章程》中这样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是身体、心理和社会完全的安宁状态。」这一定义在当时而言可谓前卫异常,因为它第一次将心理与社会层面纳入健康范畴。毫不意外,学界和医学界批评这一定义过于理想化,认为所谓的「完全安宁状态」几乎无法达到,也就意味着大多数人都被划入了不健康的行列。
虽然备受争议,但在这个定义诞生之后,「健康促进」(Health Promotion)的概念首先在学术界稳步发展起来。健康不再仅仅是医疗检查的被动结果,而是可以通过生活方式、环境、教育等手段改善的动态过程。 1959 年,被称为「健康运动之父」的哈尔伯特 · L · 邓恩*(Halbert L. Dunn)提出「高阶福祉」(High-Level Wellness)概念,强调当个体的生理、心理和灵性相互整合,才能最大程度追求最佳潜能。在作为美国健康医学和人口统计学专家的邓恩的推动下,大学健康中心和社区首先开始引入康养(Wellness)项目,与运动、饮食、心理咨询一起,成为公共健康教育的一部分。
如果说从 1950 年代到 1970 年代,康养还停留在学术和公共卫生领域,那么从 1980 年代开始,伴随着有氧运动、健身房文化和自然疗法一起,康养和积极的生活方式绑定。1990 年代的消费文化全球浪潮更将这种风尚带到了更多地方。瑜伽、正念,包括按摩、针灸、冥想在内的替代疗法成为全球中产阶层的时髦选择,健康不再只是医学指标,还包括情绪管理、生活满意度等多个维度。与之相应的,在 21 世纪最初十年里,康养旅游(Wellness Tourism)成为全球增长最快的旅游细分市场之一。
虽然「整体健康」(Holistic wellness)和康养旅游的概念都从西方发轫,但其底层的逻辑和诉求,和东方的古老传统不谋而合。中医强调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身心和谐、气血顺畅是健康的基础,人与自然环境相互依存。印度传统医学阿育吠陀(Ayurveda)中,也有相似的概念,这一体系强调生命由三种能量「Vata、Pitta、Kapha」所维系,它们像是体内的风、火与水土。当它们保持持动态平衡时,人就能安然栖居于身体之中;一旦失衡,疾病与不适便随之而来。
自工业革命开启的现代生活,某种程度上正是与这种整体性视角渐行渐远的过程。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卷」的工作,让健康与效率绑定在了一起。睡眠不足可以用咖啡弥补,焦虑可以用药片按下,疲惫则靠假期短暂修复。正因为如此,「香巴拉」这一概念每隔几十年就被提起,映射的是不同社会现实下人们的普遍困境。在战争乌云迫近、民族离散的20世纪初,人们在香巴拉中寻求栖身之所;在爱与和平占据主体地位的 1970 年代,人们在香巴拉里追寻心灵的宁静。而 21 世纪的人们提到「香巴拉」,希冀的远比之前更多:不仅渴望远离都市尘嚣、置身自然秘境之中,也期待寻找到内心的宁静,获得身心的平衡。
「对很多人来说,失眠是很常见的问题,压力也是困扰大家的普遍因素。」COMO香巴拉度假村(COMO Shambhala Estate)康养总监Kimberly Rose Kneier这样向我们介绍。这家以「香巴拉」命名的度假村正如其名:它位于巴厘岛的自然山野之中,又以个性化疗愈之旅而闻名,因而吸引了全球各地的客人专程前来。Kimberly观察到,客人来自北美洲、大洋洲和东亚,他们年龄和背景各不相同,对健康的认知和理解也各有差异,但大多都将睡眠和压力认定为自己最大的困扰。而消化、皮肤和身体疲劳在内的很多问题,皆因此而生。可以说,失眠和压力,是悬在所有当代人健康之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面对因失眠和压力而造访的客人,度假村可以提供多种疗愈手段。比如一项运用剑桥睡眠科学的尖端理疗,通过声学技术,让大脑接收合适的波段,使人很快能进入睡眠状态。高压氧疗(Hyperbaric Oxygen Therapy)通过为长期失眠者输送高浓度氧气,显著提升认知功能与睡眠质量。红外线桑拿(Infrared Sauna)运用全光谱红外线直接加热身体组织,促进血液循环和肌肉修复,有助于舒缓副交感神经系统。除此之外,包括针灸、阿育吠陀的滴油疗(Shirodhara)在内的传统疗法都对睡眠非常有益。
这些结合最新科技与东方传统修复疗法的疗愈手段,是COMO香巴拉度假村成立二十年来傲立于全球定制化康养领域领先地位的秘诀所在。但它们并非全部。Kimberly说,很多客人都表示,自己来到COMO⾹巴拉度假村之后,觉得自己的问题缓解了许多。这其中固然有理疗的作用,但Kimberly更相信,是这里的自然环境让人们由衷放松下来。
COMO香巴拉度假村位于阿勇河(Ayung River)与蒂巴考河(Tibakauh River)的蜿蜒河道之间,郁郁葱葱的热带丛林让这里有一种与世隔绝的静谧之感。巴厘岛本地人相信自然有其能量,而阿勇河就是整座岛屿的心脏,带动着万物的节奏,也为两河交汇之处带来净化和新生,他们更将这一区域的天然泉水Kedara奉为「圣泉」(The Source)。
2000 年,COMO(科茉)集团创始人Christina Ong第一次来到这里,就与这片土地产生了共鸣。为了尊重在地传统,设计打造度假村的重任被交到了生长于斯、了解这片土地的建筑师Cheong Yew Kwan手中。度假村占地约 9 公顷,核心为Ojas康养中心,位于河流交汇之处,其水疗设备使用圣泉的泉水,所在位置与四座主要庙宇彼此呼应,因此也被视为岛上重要的自然能量汇聚之地。2025 年,在度假村成立 20 年之际,最初构建了Ojas美学风格的新加坡室内设计事务所Atelier Ikebuchi再次回归,用天然柚木与光洁的石材重新定义了这个掩映在自然之中的疗愈空间。
在焕新工程还未竣工之时,冯楚轩依然选择了这里作为首选旅居目的地。「秘境」,是他对COMO⾹巴拉度假村的第一印象。「和你的心境、阅历有关,它天然符合我想要去的地方的所有要求。」打动他的是自然和在地历史的交融:在乌布山谷和热带植物的包围中,石阶布满青苔,古意丛生;泉水边,是净化仪式举行的地方;房间里,淋浴的木架后是具有巴厘岛历史风格的雕塑。
原本有些抵触别人触碰自己身体的人,但居住在这里的三天里,冯楚轩每天都会去做SPA。「身处这样的环境中,你自然而然想和它发生交流 ,而最好的方法其实就是,把你的身体交给环境,人是自然中的一部分。」自然不是舞台的背景,而是疗愈本身。水声、风声、湿润的空气,构成了一种比任何仪式都更直接的治愈力。生态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自然能够帮助人缓解压力、恢复注意力,而在COMO 香巴拉度假村,这一结论被具象化为每天真实的体验。
Kimberly Rose Kneier说,COMO香巴拉度假村一直坚信「健康从内在开始」,这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种不断实践的日常。每一位来到这里的客人,都要先经历细致的问卷与面对面咨询 —— 从饮食习惯到睡眠状况,再到日常压力源 —— 这些都会成为疗愈方案的一部分。基于这些信息,团队会为每位客人定制适合的康养之旅(Wellness Path):可以全方位调整,也可以通过COMO香巴拉厨房提供的专业营养菜单,帮助消化系统全面重启;亦或是通过数字分析与定制化健康科技疗法,帮助身体系统恢复平衡的身心健康之旅。
与这些方案相配合的,是置身自然之中的活动:林间的漫步和伸展课程、迎着日出和满月的瑜伽,或是呼吸练习、村落骑行或者稻田漫步……根据客人的目标,康养团队会帮助客人选择与理疗相结合的每日活动。除此之外,每次康养之旅都包括一对一的「每日 30 分钟关怀」,可能是一对一的冥想或瑜伽课程,也可能是专属的体能或呼吸练习。
饮食同样是疗愈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所有来到度假村中的住客都能吃到纯净、天然且精心营养搭配的食物。针对参与不同康养之旅的客人,度假村还会为他们定制不同的食谱,核心都是以植物为主,辅以高质量的动物蛋白,并特别强调抗炎饮食概念。冯楚轩对这里的饮食同样印象深刻。「三文鱼、鸡蛋、蔬果汁、沙拉……听上去食材每个地方都有,为什么在这里就天然美味?我觉得是因为,这些蔬果植物天然在此生长,和其他所有环境、活动在一起,构成了一个非常完整的系统 。」
规律的饮食、适度的运动、片刻的静心,乃至与自然的重新连接……来到COMO香巴拉度假村,并不是来到一个与现实绝缘的幻境,而是在经过重新编排的日常节奏中,体会到身体和心灵的新节奏。 「健康从来不是一个终点,还是一段旅程。」Kimberly说,COMO香巴拉倡导的 360° 主动康养理念,这既是健康促进和高阶福祉理念在经历了半个多世纪发展后的精髓,也是当今全球的康养趋势所向。
「原来康养可能是小众的兴趣,但如今已经逐渐成为很多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更会因此特别规划旅程。人们的理念也在发生变化,不再追求快速见效的方式,而是寻找可持续的实践。」
疗愈并不会在离开COMO香巴拉度假村时终止。许多客人会在返程前收到一份书面建议,而线上咨询可以持续到离开之后的半年时间。Kimberly说,越来越多人意识到,疗愈并不仅仅发生在度假村,也不仅仅发生于静修时,真正的转变在于把这些实践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当习惯了在每一次呼吸、每一餐饭、每一次拉伸间寻找更安宁的身心,「香巴拉」就不只是绘画里的幻境、歌曲里的理想,也不只是节日里的狂欢,或是远在巴厘岛的秘境;它被转化为当下可触可感的生活方式,让人们在AI时代的高速运转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在效率和结果导向的生活里,开启与世界保持和谐的持续练习。
来源:NYTtravel新视线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