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量子纠缠,是量子力学中一种独特的现象,当两个或多个粒子相互作用后,它们会形成一种特殊的关联状态,这种关联紧密到无法单独描述单个粒子的性质,而只能从整体系统的角度去理解它们。
量子纠缠,是量子力学中一种独特的现象,当两个或多个粒子相互作用后,它们会形成一种特殊的关联状态,这种关联紧密到无法单独描述单个粒子的性质,而只能从整体系统的角度去理解它们。
以光子为例,当两个光子发生纠缠时,它们仿佛被一种无形的力量紧紧捆绑在一起。
无论它们在空间上相隔多远,哪怕是从宇宙的一端到另一端,对其中一个光子的测量,都会瞬间影响另一个光子的状态。
这种超距作用,就像是心灵感应一般,完全突破了经典物理学中关于局域性的限制。
在经典物理的世界里,信息的传递需要时间,且速度无法超越光速,但量子纠缠却打破了这一常规,展现出一种 “鬼魅般的超距作用”,爱因斯坦曾如此形容。
想象一下,有一对处于纠缠态的粒子,它们就像是一对有着神奇默契的双胞胎。
当我们对其中一个粒子进行测量,比如测量它的自旋方向是向上的,那么在同一瞬间,另一个粒子的自旋方向就会瞬间确定为向下,无论它们之间的距离有多远。
这种现象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经验截然不同,在宏观世界里,我们无法想象两个物体之间能够存在如此紧密且超越时空的联系。
这种非经典关联的奇妙之处还在于,纠缠态下的粒子状态具有不确定性。
在未被测量之前,它们处于一种叠加态,就像著名的薛定谔的猫,在盒子未打开之前,猫既处于死的状态,又处于活的状态。
同样,纠缠粒子的状态也是多种可能性的叠加,只有在进行测量的那一刻,波函数坍缩,粒子的状态才会确定下来。
下面具体了解一下量子力学的前世今生。
20 世纪初,量子力学的诞生,彻底颠覆了人们对微观世界的认知。
然而,这一新兴理论所展现出的不确定性和非局域性等奇特性质,却让许多传统物理学家难以接受,其中就包括伟大的爱因斯坦。
1935 年,爱因斯坦与波多尔斯基、罗森共同发表了一篇极具影响力的论文 ——《能认为量子力学对物理实在的描述是完全的吗?》 ,文中提出了著名的 EPR 佯谬。
他们以量子纠缠现象为切入点,对量子力学的完备性发起了挑战。
在他们看来,量子力学中所描述的 “幽灵般的超距作用”,即处于纠缠态的两个粒子,无论相隔多远,对其中一个粒子的测量会瞬间影响另一个粒子的状态,这一现象严重违背了相对论中信息传递速度不能超过光速的基本原则。
他们认为,这种超距作用是如此的不可思议,仿佛是一种超越了时空限制的鬼魅行为。
爱因斯坦坚信,在现实世界中,不存在这样超距的相互作用,物理过程应该是局域的,即一个物体只能直接受到其周围环境的影响。
因此,他主张存在一种尚未被发现的隐变量理论,这些隐变量是局域的,它们决定了粒子的行为,只是目前还未被我们观测到。
在隐变量理论的框架下,粒子在被测量之前就已经具有确定的状态,而不是像量子力学所描述的那样,处于一种不确定的叠加态,直到测量的瞬间才坍缩为一个确定的状态。
EPR 佯谬的提出,犹如在平静的湖面投入了一块巨石,激起了千层浪。
它引发了物理学界对于量子力学本质的深入思考和激烈争论,也促使众多科学家开始探索如何通过实验来验证这一佯谬,从而推动了量子力学实验技术的飞速发展。
这场争论不仅仅是科学理论之间的碰撞,更是人类对于微观世界本质认知的一次深刻反思,为后续的量子力学研究指明了方向,激发了无数科学家的探索热情。
在爱因斯坦等人提出 EPR 佯谬后,量子力学的另一位重要奠基人埃尔温・薛定谔也被卷入了这场激烈的学术争论之中。薛定谔对 EPR 佯谬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回应,他的观点和贡献为量子纠缠的研究带来了新的突破。
1935 年,薛定谔在回应 EPR 佯谬时,首次提出了 “量子纠缠” 这一术语,将这种奇特的量子现象正式命名。
他深刻地认识到量子纠缠并非是量子力学中的一个边缘现象,而是量子力学的核心特征之一,是理解微观世界本质的关键所在。他强调,处于纠缠态的粒子之间存在着一种非经典的强关联,这种关联超越了传统物理学中关于粒子独立性和局域性的概念。
为了进一步阐述量子力学中叠加态与观测行为对系统状态的影响,薛定谔还提出了一个著名的思想实验 ——“薛定谔的猫”。
在这个实验中,一只猫被关在一个装有放射性原子、盖革计数器和毒气瓶的密闭盒子里。根据量子力学的理论,放射性原子的衰变是一个随机事件,它处于衰变和未衰变的叠加态。
如果原子衰变,盖革计数器会检测到,进而触发毒气瓶释放毒气,猫就会死亡;如果原子未衰变,猫就会存活。
在盒子未被打开观测之前,按照量子力学的描述,猫处于一种既死又活的叠加态。只有当我们打开盒子进行观测时,波函数坍缩,猫的状态才会确定为死或活。
“薛定谔的猫” 思想实验以一种生动而直观的方式,揭示了量子世界的奇妙与诡异,让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量子力学中叠加态和观测行为的奇特性质。
它不仅引发了人们对于量子力学基本原理的深入思考,也推动了量子测量理论的发展。科学家们开始思考观测者在量子测量过程中的作用,以及如何从量子力学的角度来解释宏观世界的确定性和可观测性。
薛定谔的这些贡献,为量子纠缠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使得量子纠缠逐渐成为量子力学研究的核心领域之一,也为后来量子信息科学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在量子力学的奇妙世界里,量子粒子展现出了一种与宏观世界截然不同的特性 —— 叠加态,这也是理解量子纠缠微观本质的关键所在。
在宏观世界中,一个物体在某一时刻只能处于一个确定的状态,比如桌子上的苹果,它要么在左边,要么在右边,位置是明确且唯一的。但在微观世界里,量子粒子却像是拥有 “分身术”,可以同时处于多个状态的叠加。
以电子为例,它在原子中的状态并非像行星绕着太阳那样有着固定的轨道和确定的位置。
在未被测量之前,电子处于一种概率分布的状态,它可以同时出现在原子核周围的多个位置,就好像是一团模糊的 “电子云”,这就是电子的叠加态。
这种叠加态可以用波函数来精确描述,波函数是一个数学函数,它包含了关于量子粒子状态的所有信息,如位置、动量、自旋等。
波函数的模平方代表了粒子在空间某点出现的概率密度,也就是说,通过波函数,我们能够计算出在某个位置找到粒子的可能性大小。
然而,当我们对处于叠加态的量子粒子进行测量时,奇妙的事情发生了。
测量行为就像是一种神奇的 “魔法”,使得粒子的波函数瞬间坍缩,粒子从多个可能的叠加态中随机选择一个,呈现出一个确定的状态。
这就好比当我们去观察薛定谔的猫时,原本处于既死又活叠加态的猫,在打开盒子的瞬间,会随机地 “选择” 成为死猫或者活猫。
这种波函数坍缩的过程是量子力学中一个极为神秘的现象,它是微观世界从不确定性到确定性的转变,而且这个过程是瞬间完成的,无法用经典物理学的因果律来解释。
在量子纠缠的系统中,这种叠加态和波函数坍缩的特性表现得更为神奇。
当两个或多个粒子发生纠缠时,它们的波函数相互关联,形成一个整体的波函数。对其中一个纠缠粒子进行测量,不仅会使这个粒子的波函数坍缩,同时也会导致与之纠缠的其他粒子的波函数瞬间坍缩,无论它们之间相隔多远。
这种坍缩的同步性,深刻地暗示了微观世界中量子粒子之间的紧密联系和整体性,仿佛它们之间存在着一种超越时空的 “心灵感应”,共享着同一个命运。
长期以来,科学家们一直在尝试用经典物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来解释量子纠缠现象,其中经典隐变量模型就是一种重要的尝试。
经典隐变量理论认为,量子力学中的不确定性只是表面现象,实际上存在一些尚未被发现的隐变量,这些隐变量是局域的,它们在幕后决定了量子粒子的行为,使得量子系统看起来具有不确定性。
然而,当我们将目光转向量子纠缠现象时,经典隐变量模型却遭遇了巨大的挑战。
量子纠缠所展现出的非局域性和超距作用,使得它无法被经典物理学的框架所完全复现。
在经典物理学中,信息的传递需要时间,且速度无法超越光速,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局域的,即只能直接影响其周围的物体。
但量子纠缠中的粒子,无论相隔多远,对其中一个粒子的测量都会瞬间影响另一个粒子的状态,这种超距作用完全打破了经典物理学的时空限制。
大量的实验,如贝尔实验及其一系列的改进实验,都确凿地证明了量子纠缠的非局域性,否定了经典隐变量理论对量子纠缠的解释。
这表明,量子纠缠是量子系统的一种固有属性,它深深扎根于微观世界的深层结构之中。
贝尔不等式的出现,为量子力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方向。
1964 年,约翰・斯图尔特・贝尔提出了贝尔不等式,这一不等式成为了区分量子力学与经典局域隐变量理论的关键判据。
它就像是一把精准的标尺,通过实验测量来判定微观世界究竟遵循何种规律。
在经典物理学中,定域实在论是一个重要的基础假设。
它认为,物体的属性是客观存在的,与观测者无关,并且信息的传递速度不能超过光速,即不存在超距作用。这一观点符合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直觉和经验,就像我们看到桌子上的苹果,它的位置和颜色是确定的,不会因为我们是否看它而发生改变。
当科学家们进行贝尔实验时,实验结果令人震惊地违反了贝尔不等式。
这一结果表明,微观世界并不遵循经典物理学中定域实在论的假设。在量子纠缠的系统中,粒子之间的关联似乎超越了时空的限制,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是瞬时的,不受光速的约束。
这意味着,微观世界不存在独立于观测的客观实在,粒子的属性可能依赖于测量方式。当我们对处于纠缠态的粒子进行测量时,测量行为本身会影响粒子的状态,而且这种影响会瞬间传递到与之纠缠的其他粒子上,无论它们相距多远。
这种现象彻底颠覆了我们对现实世界的传统认知。
在量子力学的世界里,粒子仿佛具有了一种神秘的 “意识”,它们之间的联系超越了我们日常所理解的物理规律。
这使得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 “现实” 的本质,也许我们所认为的客观实在,在微观世界中只是一种表象,而真正的现实是由量子力学的规律所支配的,充满了不确定性和非局域性。
这种对现实本质的重新审视,不仅对物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引发了哲学界的广泛讨论,促使人们从更深层次去思考我们所生活的世界以及我们对世界的认知方式。
量子纠缠所展现出的超距作用和非局域性,似乎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产生了激烈的碰撞。
相对论作为现代物理学的重要基石之一,它以光速不变原理和相对性原理为基础,构建了一个关于时空和引力的宏伟理论体系。
在相对论的框架下,光速是宇宙中信息传递的极限速度,任何有质量的物体都无法超越光速,时空是连续和光滑的,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局域的,即只能通过有限速度的信号在时空中传播来实现。
然而,量子纠缠却打破了这些传统观念。
当两个粒子处于纠缠态时,它们之间的关联是瞬间的,无论它们之间的距离有多远,这种关联都能立即发生,仿佛时空的距离对它们来说毫无意义。这一现象让许多科学家感到困惑,因为它似乎违背了相对论中关于信息传递速度的限制,就像在宇宙中打开了一扇超越时空的神秘之门。
但是,深入的研究和思考表明,量子纠缠与相对论之间的矛盾可能并非表面上那么简单。
虽然量子纠缠的瞬时性看似与相对论冲突,但实验证明其无法传递经典信息。这意味着,量子纠缠并没有真正违反因果律。在量子纠缠的过程中,虽然两个粒子之间存在着超距的关联,但我们无法利用这种关联来传递具体的信息,比如文字、图像或声音等。
当我们对一个纠缠粒子进行测量时,另一个粒子的状态会瞬间改变,但我们无法控制这种改变,也无法从这种改变中获取有用的信息,除非我们通过传统的通信方式,如电磁波等,来传递相关的测量结果。
从这个角度来看,量子纠缠和相对论可能在更深层次上存在着某种尚未被揭示的联系。
未来的理论可能需要将量子非局域性与时空结构统一起来,以构建一个更加完整和统一的物理学理论。
弦理论就是这样一种尝试,它提出宇宙是由微小的弦构成,这些弦的振动和相互作用产生了我们所观测到的物质和能量。在弦理论的框架下,时空不再是连续和光滑的,而是具有更加复杂的结构,可能存在着额外的维度。
量子纠缠或许可以在这种多维时空的背景下得到更合理的解释,它可能是弦在不同维度之间的相互作用所导致的一种现象。
来源:宇宙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