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近现代名人——刘自鸣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05 11:45 2

摘要:刘自鸣(公元1927年—2014年1月18日),今云南省昭通市盐津县牛寨乡牛塘村上坝人。国民革命军少将旅长刘柏君与民主人士刘淑清(今四川省成都市简阳市人)之长女。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北平(今北京市)国立艺专肄业,1949年赴法国在巴黎大茅舍画院和国立高等

刘自鸣(公元1927年—2014年1月18日),今云南省昭通市盐津县牛寨乡牛塘村上坝人。国民革命军少将旅长刘柏君与民主人士刘淑清(今四川省成都市简阳市人)之长女。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北平(今北京市)国立艺专肄业,1949年赴法国在巴黎大茅舍画院和国立高等美术学院学画,1956年回国在北京文联美术室工作。云南省文化局美术摄影工作室、云南画院专业画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静物》获1957年第一届全国青年美展三等奖。1999年获王中文化奖。被誉为画界贝多芬,中国画坛最后的女贵族,真正的艺术大师。有中英文版专著《刘自鸣画集》、《刘自鸣油画作品精选》行世。

刘自鸣出生于云南昆明。父亲刘柏君,云南讲武堂毕业,护国起义将领之一。母亲刘淑清,著名爱国民主人士,杰出的企业家、社会活动家、慈善家,全国人大第二、三届代表,云南省人大第一、二、三届代表、云南省政协三届常委。刘自鸣11岁时因患脑膜炎而致双耳失聪,而后在家庭教师的指导下开始学习文化、英文和绘画。“老天给你关上一道门时,注定会为你开一扇窗”。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考入北平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师从徐悲鸿。1949年至1956年,留学法国,是画家吴冠中(今江苏省无锡市宜兴市人)在法国巴黎高等美术学院同学。对法国后印象派、巴黎画派、立体派、野兽派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索,最终形成自己的绘画风格。1956年回到祖国,先后在北京、云南昆明工作、生活,默默耕耘着自己的艺术之苑。刘自鸣的绘画作品风格鲜明、语言独特率真、清新平淡而富有真情,代表了当今绘画的现代意识,在中国画坛独树一帜。

刘自鸣曾在国内外举行过个人画作展览,其中《冬天的早晨》、《庭院》、《站在镜前的人体》、《坐在椅上的人体》等多幅作品入选法国巴黎法兰西画家沙龙和巴黎秋季沙龙。刘自鸣热心公益,将政府奖励500万元在北京大学设立奖学金,2012年将大部画作捐赠给云南省博物馆收藏,为后人认识历史,研究绘画留下了宝贵的资料。

刘自鸣的丈夫早逝,无子嗣,晚年孑然一身。2014年1月18日凌晨1点45分,因病不治在云南昆明逝世,享年87岁。

一、人物年表

民国十六年(1927年),出生于云南省昆明市。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至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入北平(今北京市)国立艺术专科学校。

1949年至1956年,先后入法国巴黎大茅舍画院和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有4幅作品先后入选巴黎法兰西画家沙龙和巴黎秋季沙龙:《冬天的早晨》、《庭院》、《站在镜前的人体》、《坐在椅上的人体》。

1956年春,在法国巴黎美术路美术画廊举行个展然后回国,被分配在北京市文联美术工作室工作。

1957年,作品《有葡萄的静物》入选全国青年美术工作者美展,获文化部三等奖。

1958年,《有光影的瓶花》入选在前苏联莫斯科举行的社会主义国家造型艺展;《蓝色调瓶花》入选在日本东京举行的国际妇女美展并发表在《中国妇女美术作品选集》

1958,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

1959年,《玻璃瓶装白花》入选北京市建国10周年美展。

1960年,《民族文化宫》,《大丽花与草花》入选纪念“三·八”国际妇女节50周年全国美展。

1961年,调到云南美协工作。《迎春花》入选云南省美展;年底和母亲到西双版纳写生。

1962年,《石林野果》(和母亲到路南石林写生),此作品入选云南省美展。

1976年,调到云南省文化局美术工作室工作。

1977年,《远方来客》入选云南省美展。

1979年,《仙人球》入选建国30周年全国美展;同年与美术工作室高金龙(今江苏省镇江市人)到云南西双版纳写生。

1980年,与美术工作室张建中(今云南省昆明市人)、万强麟到(今云南省昆明市人)云南大理、怒江写生。

1981年,15件作品参加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行的云南十人画展。1979年,作品《迎春花》为中国美术馆收藏。

1983年,《五百里滇池》入选在北京举行的五百里滇池书画展。《德宏集市》入选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行的云南民族生活美术展览。在美国明尼舒达大学拉松画廊举行个人画展。

1984年,《竹楼》入选第六届全国美术展。和姐姐刘自强重返法国巴黎,参观法国蓬皮杜中心现代美术馆及馆中举行的波纳尔回顾展、巴尔蒂斯回顾展,莫罗美术馆、罗丹雕刻馆中的克洛代尔雕塑展,赛柳西美术馆中的方君璧画展;拜访大茅画院教授不拉耶、中国友人及法国友人。

1985年,10件作品参加云南画院首届展。

1987年,《丽江老街》入选在上海美术馆举行的首届中国油画展。

1989年,《秋》(水墨画)入选云南省第二届国画作品展;《鸟笼》入选云南省油画展;《清晨》入选国庆40周年云南省优秀作品展。

1990年,10件作品参加云南画院第二届院展。

1991年,《哈尼村寨》(水墨画)入选云南省美展。

1992年,参加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行的第三届云南省画院院展;《山果》为中国美术馆收藏;《丽江老街》获《首届云南省文学艺术创作奖》一等奖。

1993年,《秋雨》(水墨画)入选云南省第三届国画作品展。

1994年,《卖手工艺品的撒尼妇人》入选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行的第二届中国油画展。同年10件作品参加云南画院第四届院展。

1995年,10幅水墨速写参加云南省画院举办的金秋画展;和云南画院画家们到云南丽江、泸沽湖等地旅行。

1996年,5件作品参加第五届云南画院院展。

1997年,《绿桔》入选云南省油画展。

1998年,5件作品参加第六届云南画院院展。

1999年,《红色菖兰》入选建国50周年云南省美展;5幅作品参加中国99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钟的云南十人99画展;《中甸草原》参加云南省文化厅主办的“人与自然画展”。获本年度王中文华奖。

油画作品发表于《中国妇女美术作品选集》1958年人民美术出版社;《中国新文艺大系美术集》1985年,中国文联出版公司;《新中国绘画》1987年,美国纽约阿布拉姆斯出版公司;《当代中国油画》1990年,河北美术出版社;《中国现代美术全集·中国油画专集》1997年,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精品画库》1999年,辽宁美术出版社。

二、人物经历:

(一)悲惨的少年时代

刘自鸣的父亲叫刘柏君,今云南省昭通市盐津县牛寨乡牛塘村上坝人。生于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一月二十五日(农历腊月二十四),云南讲武堂毕业后成为护国起义将领之一。母亲刘淑清,今四川省成都市简阳市人,著名爱国民主人士,杰出的企业家、社会活动家、慈善家,全国人大第二、三届代表,云南省人大第一、二、三届代表、云南省政协三届常委。刘自鸣民国十六年(1927年)出生于今云南省昆明市,排行老二;大姐刘自强是被誉为清华大学“永远的校长”梅贻琦(今天津市人,祖籍今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祖先于明朝迁居北京,后于天津落籍)的儿媳,即梅贻琦独子梅彦祖之妻,北京大学西语系教授。民国十六年(1927年),国内局势更加动荡。受进步思想影响的刘柏君厌倦了军阀混战,决定解甲归田,意在回乡过一种单纯而逍遥的田园生活。可是当夫妇俩带着大女儿回到盐津牛塘村上坝不久,就遭遇四川军阀围剿,突围后逃到盐津县城,此时,盐津原县长潜逃,盐津民众就推选请出刘柏君任县长,不料生性豪爽的刘柏君出任县长后不久,竟被上级新派的县长杀害。年方25岁的刘淑清含泪在盐津乡亲的帮助下,抛家舍财,带着女儿和几个亲戚,机智地摆脱了软禁、追杀,孀居云南昆明。

刘自鸣11岁时因患脑膜炎而致双耳失聪,在这样的家庭里,母亲十分重视对儿女的教育。母亲怕刘自鸣从此浑浑噩噩度此一生,请来家庭教师,教习刘自鸣文化、英文和绘画。“老天给你关上一道门时,注定会为你开一扇窗”。刘自鸣从学习绘画之始,便与艺术的功名利禄绝缘,这一精神贯穿了整个艺术生涯。艺术成了刘自鸣生活的希望和精神的慰藉。可以说从小的家教与学养成为刘自鸣后来取得重大成就的坚实基础。

(二)北京法国求学过程

抗日战争,云南昆明成为大后方,西南联大、国立艺专迁来云南昆明,中国众多著名的学者、教授、文学艺术大师纷纷云集云南昆明。母亲刘淑清在二十世纪20年代中期就通过丈夫刘柏君的关系结识了龙云(今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人)夫人李培莲(今云南省大理州宾川县人)、卢汉(今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人)夫人龙泽清(龙云是卢汉之亲堂兄,龙泽清是龙云之亲表妹)等一批云南省内上层名媛,凭借母亲的社会活动与交往,对文化艺术的热爱,刘自鸣得以接触到西南联大校长梅贻琦、云南大学校长熊庆来(今云南省红河州弥勒市人)、艺术巨匠徐悲鸿(今江苏省无锡市宜兴市人)等中国文化艺术界最高层次的精英们;得以观赏到徐悲鸿、张大千(今四川省内江市东兴区人,祖籍今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潘天寿(今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人)、黄君璧(今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人)等大师在云南昆明举办的画展。这样的阅历无疑对刘自鸣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开阔了视野眼界。

母亲开办的企业“西南大旅社”、和上层名媛合股开办的南屏电影院(时西南地区最高档豪华的电影院)、南屏大戏院(南屏街不断繁华,最终成为了当时驻昆美军的娱乐大本营)、安宁(今云南省昆明市安宁市)温泉宾馆等生意兴隆……有厚实的经济基础,母亲就为刘自鸣请来了两位教授绘画的老师,一位是留学日本的工笔花鸟画大家肖士英(今云南省昆明市人,祖籍今山东省济南市),一位是中央大学艺术系高材生,徐悲鸿、张书祈(今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人)的得意门生刘文清(今云南省昆明市人)。启蒙之师便是学贯中西,融汇东西方传统文化艺术理念的高手。这些新时期与时俱进的思想理念滋养着刘自鸣心灵,使刘自鸣文化底子里融汇东西方文化。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经徐悲鸿特许,让由于耳疾小学也尚未毕业的刘自鸣只凭借绘画专业考入由徐悲鸿任校长的北平(今北京市)国立美术专科学校学习,这里的老师都是中国美术界的大家、巨匠,譬如艾中信(今上海市人)、董希文(今浙江省绍兴市人)、叶浅予(今浙江省杭州市桐庐县人)、蒋兆和(今四川省泸州市人)、李瑞年(今天津市人)、李宗津(今江苏省常州市人)、宋步云(今山东省潍坊市人)、王临乙(今上海市人)等。两年学习奠定下刘自鸣坚实的绘画基础和艺术修养。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内战爆发,北平回不去了。而刘文清于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考取了官费留学法国,刘自鸣只好在云南昆明家中自己画画。母亲请了东方大学叶先生(曾留学法国)来教刘自鸣法文[之前吴锦天(籍贯不详),后来成为刘自鸣的丈夫,从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就教刘自鸣英文]。之后母亲决定送刘自鸣去法国学画,经过徐悲鸿的推荐,刘自鸣1949年去到了法国巴黎。当年的法国巴黎是世界艺术的中心,艺术家向往朝觐的殿堂。散发着浪漫、开放、自由和多元的气息。刘自鸣在这里开始了真正的西方艺术之旅。先在法国巴黎大茅舍画院习画两年,在这里结识了来写生的潘玉良(今安徽省安庆市桐城市人)。熊秉明(法籍华人艺术家,熊庆来次子,祖籍今云南省保山市腾冲市)、吴冠中(今江苏省无锡市宜兴市人)、赵无极(法籍华人画家,祖籍今江苏省镇江市经开区)等也常来此作画。1952年,刘自鸣考入法国巴黎高等美术学校,先后在纳波尼画室和夏白兰•米地画室学习。刘自鸣喜欢与自己性情相投的“写意”与“简洁”为艺术追求的具象表现主义绘画。对法国画家马奈、塞尚、马蒂斯、马尔凯、尤特里洛、布拉克,荷兰画家梵高等的作品情有独钟。

在法国卢浮宫、印象派美术馆、现代美术馆、东方美术馆及私人画廊,刘自鸣漫步其间,目不暇接。从诸多巨匠大师的原作,汲取自由创造的精神理念和绘画塑造的光色笔触技巧。利用假期,到法国南部普罗旺斯和阿尔斯寻找塞尚、梵高的足迹。在意大利凭吊古罗马遗址,参观米开朗琪罗、乔托的壁画。在西班牙欣赏魏拉兹贵支、戈雅的杰作。到英国和瑞士写生……

在巴黎时期。刘自鸣的油画无论是人体或是风景,是以简洁富于力度和略微变形的线条为主,与平面的大色块构成,不追求光影空间的微妙变化。作品《冬天的早晨》、《庭园》、《站在镜前的人体》、《坐在椅上的人体》,先后入选法国巴黎法兰西画家沙龙和巴黎秋季沙龙展出。在法国巴黎这个光怪陆离的多元现代艺术潮流中,刘自鸣已经坦然地开始走着自己的路。将西方的油彩、画布、笔触作为媒介,与东方的审美情趣相融汇,以“写意”的手法、“简洁”的造型、略带夸张的线条和色彩构成画面,深得野兽画派艺术之精髓。经历由再现到表现的过程使刘自鸣获得了艺术创造观念的自由精神与绘画塑造能力的自由。其作品的“意象”风格已初步形成。

(三)留学归国后的青壮年时期

刘自鸣1956年春天回国,分配到北京市文联美术工作室工作,创作有《有葡萄的静物》、《有光影的瓶花》、《蓝色调的瓶花》、《玻璃瓶装的白花》和《民族文化宫》、《大丽花与草花》等油画参加全国青年美展、前苏联莫斯科社会主义国家造型艺术展、北京市建国10周年美展、日本东京国际妇女美展、“三·八”妇女节50周年全国美展。《人民日报》、《中国妇女美术作品集》等发表刘自鸣的作品。这是刘自鸣艺术走向成熟,形成风格的重要时期。

到1960年的四年中,美术工作室的领导和同事们对刘自鸣没有要求画那些充满政治内容的题材。刘自鸣仍然继续画自己的静物、瓶花和风景。此时在刘自鸣的静物、瓶花和风景画中,线的运用已成主体,但更自由、洒脱、率性,摆脱了法国巴黎时略显僵硬粗率的感觉。色彩明亮而雅逸,笔触更富于变化和表现力。特别是用笔的顺序、方向、轻重、虚实、力度、驶转等技巧,显现出对中国传统绘画、书法“书写性”的汲取。画上常留下一些画布空白处,似中国画用笔的飞白,有一种未完成感。正所谓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更空灵而具东方意蕴与情趣。偶有瓶花画其投影,但又绝不是光影和空间的如实写照,而是为了增加画面的层次与丰富感。

1961年,刘自鸣调回云南,在云南省美术家协会当专职画家直到1965年,在母亲家中潜心画画。这时期有母亲无微不至的照料,有安静、舒适的生活环境和作画条件。在此四年中刘自鸣画了大量的瓶花、静物和风景画。刘自鸣喜欢画玉兰、马蹄莲和茶花,也画一些热带水果植物。较之北京时的作品,更简洁、更凝重、更单纯、更整体而更富东方意味。这段时期中诸多作品,充分显示了她艺术的高雅品质和独特的个性风格。

二十世纪60、70年代,刘自鸣被下放到针织厂车间从事“描红”工作,几乎没有作品。二十世纪70年代后期,刘自鸣从针织厂的“描”回到了“绘”的队伍。在云南省美术摄影工作室和云南画院,有了充分的时间和条件作画。刘自鸣也随同年轻的画家去云南大理、丽江、西双版纳、怒江、丽江宁蒗等地深入生活写生。先后创作了《仙人球》、《迎春花》、《竹楼》、《德宏集市》、《五百里滇池》、《山果》、《丽江老街》、《卖手工艺品的撒尼老人》、《熊秉明先生工作室》等大批作品。这段时期中诸多作品,充分显示了刘自鸣艺术的高雅品质和独特的个性风格。

刘自鸣多次参加全国美展、《云南十人画展》、首届、二届中国油画展,还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举办个人画展。1984年重返法国巴黎,参观诸多重要的画展,拜访当年的老师和友人。这个时期视野大大扩开,作品所描绘的内容也因此而宽广。

从1976年到2004年停笔这个时段,刘自鸣观察生活的方式,描绘的手法,色彩的感受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着变化。特别是从中青年到老年这一时段的变化尤为明显。此时期所画作品很多都更多依靠所画的速写、水彩为素材,回来后凭借素材和记忆,以其技巧与修养来重新创作。

(四)晚年时期及其艺术评介

刘自鸣晚年的油画高度单纯化,更具意形、意色、意境的形式趣味。在很接近的色彩中,没有光影的强调,在朦胧与模糊的构成中,透出一种动人的雅逸、虚静和生命的从容。这便是大师的深度。刘自鸣的一生是孤独的,无子嗣。画布就是刘自鸣心中的全部世界。“自鸣”这个名字就是刘自鸣孤独的写照。但刘自鸣有绘画作品逾千幅,有铅笔、钢笔、水彩、速写、油画,谁又能说真的孤独?刘自鸣的作品似乎从来不用章,只简单地写上名字(刘自鸣或自鸣)和年号,简单、简洁、从不夸饰自己。

刘自鸣热爱自己的家乡和祖国,热心公益事业,更令人钦佩的是,尽管作品是国家和民间收藏界竞相收藏的对象,但从不卖画,身上有一种知识分子的人格和中国传统士大夫的气节,以非常低的价格将自己的画交给美术馆,实际上是将自己的画委托给了国家,是对国家的信任。生前将作品收藏所得的500万元全部捐献给北京大学设立奖学金。

人品是一种气质和修为,是一种高雅的生活方式萌发出的一种高贵情操。是审美观照自然、人生、世界的决定性因素,决定着艺术品位的层次,是高雅艺术品格的精神底蕴。或许这便是绘画界称刘自鸣为“中国画坛最后的女贵族”的原因。刘自鸣的品格、修为与心境,那种淡泊名利甘于孤独与寂寞,一生一世对艺术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达到画品与人品相统一,其人格精神与艺术境界,无疑是一泓流向心灵荒漠的甘泉,一股荡涤世间尘浊的春风。一个孤独的、宁静的真正德艺双馨的精神贵族。

刘自鸣艺术生命之树将永远长青。早在1983年2月的英文版《中国文学》上,油画家袁运生(今江苏省南通市人)称道:“刘自鸣是中国最有特色的画家中的一个。她的艺术感染力在于纯洁的自然的素质。”著名画家吴冠中、詹建俊(今辽宁省营口市盖州市人)、朱乃正(今浙江省嘉兴市海盐县人)、袁运生等一批艺术大家曾赴云南昆明拜访过刘自鸣,并推崇赞赏刘自鸣的绘画。吴冠中曾坦然对刘自鸣说:“你比我画得好!”法籍华人艺术家熊秉明称:“在现代西方光怪陆离的画派中,她坦然、坚定地走出自己的道路……她专注地经营画内的和谐、宁静、整体、妥贴。无论是巴黎的街道、云南乡间的集市,还是家中摆设的一盆花、几只果,她总以朴质的手段画出一种深沉的气氛。”朱乃正在赴云南昆明不遇刘自鸣时,欣然提笔称:“凤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著名画家李忠翔(今重庆市人)曾这样介绍:“刘先生,当属中国画坛最后的女贵族,也是云南迄今尚健在的最后一位老一辈大画家!”著名诗人于坚(今云南省昆明市人)评价:“像刘自鸣这样的艺术家,可以说是云南二十世纪50年代过来的画家中真正称得上大师的人物,然而却鲜为人知,尤其鲜为她周围的人们所知。但她从未有过什么‘怀才不遇’之类的忧愤。对于刘自鸣,只要拥有了画布,就拥有了这个世界。”“她是中国为数不多保存了艺术活动的个人立场和前卫精神的画家之一。”

延伸阅读:

刘淑清(公元1904年—1968年3月21日),今四川省成都市简阳市人。著名爱国民主人士,杰出的企业家、社会活动家、慈善家,全国人大第二、三届代表,云南省人大第一、二、三届代表、云南省政协三届常委。刘淑清10岁进入简阳小学学习。18岁毕业于美国基督教卫理公会所办的成都华美女子学校,并成为成都启化小学的教务长。民国十三年(1924年),刘淑清不顾家人反对,与率军过境的滇(云南简称)军旅长、盐津(今云南省昭通市盐津县)人刘柏君结婚并搬到云南昆明,一边在云南昆明育贤女校任教,一边操持家务。期间还认识了龙云(今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人)夫人李培莲(今云南省大理州宾川县人)、卢汉(今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人)夫人龙泽清(龙云是卢汉之亲堂兄,龙泽清是龙云之亲表妹)等一批云南省内上层名媛以及一些官绅太太。

民国十六年(1927年),刘柏君正值盛年,已无法接受军阀动乱的状况,于是辞去军职。为了生存,在云南昆明创办了名为“大华交益社”的茶社,让妻子刘淑清打理。民国十七年(1928年)春,刘柏君带着妻子刘淑清和大女儿刘自强回到家乡盐津牛塘坝,但当地充斥着兵匪,县长也已潜逃。因此,当地的居民决定推荐刘柏君出任盐津县临时县长,管理当地事务。

民国十九年(1930年),刘柏君被后任县长蓄谋害死。在亲朋好友的支持下,刘淑清顶住悲痛将丈夫下葬。在成功逃脱软禁限制后,回到云南昆明,并独自肩负起抚育三个孩子的责任。刘淑清在接管“大华交益”社后,因为拥有出色的管理能力,茶楼迅速成为云南昆明最著名的茶楼,生意非常红火。随着抗战的爆发,云南昆明成为了大后方,来往旅客大增,但旅社缺乏,而且大多数都是陈旧嘈杂的低档客栈。于是,刘淑清以独特的眼光筹集资金,在护国路(位于今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境内)租了一家带两层院子的房屋,将其打造成一家附带餐厅的中档旅店,取名为“西南大旅店”(今云南省昆明市盘龙区医院旧址)。并通过提供精致的服务,让每位客人有宾至如归的感受。当时,许多著名人士,如电影明星金焰(今吉林省通化市人,原籍韩国首尔市)、王人美(今湖南省长沙市人)等,到达云南昆明时都选择住在“西南大旅店”。其后刘淑清又在云南昆明、昭通两地开展贸易活动,成为了当时罕见的女性企业家。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云南昆明南屏大戏院(云南昆明解放后改名为南屏电影院,后又改名为南屏立体电影院,位于今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晓东街3号附近),由顾映秋(龙云第二位夫人,今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人,一说今云南省昆明市人)、龙泽清(卢汉夫人)、刘淑清倡议并出资,向民国云南上层社会女性集资,于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四月二日建成开业,因此也称“夫人集团”电影院。并经董事会选举,刘淑清出任常务董事与总经理一职,负责筹建、经营工作。刘淑清看准电影业的发展前途,创办了南屏大戏院。和好莱坞八大影片公司都签订了租片协定,是国内第一家与好莱坞同步上映影片的电影院,这座影院由放映大厅和门厅组成,占地面积1820平方米,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门厅外观为半圆形,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下部为入口,设五道玻璃木框弹簧门,门顶有一米多宽的平台伸出,从平台到屋顶是围成半圆形的八道条形玻璃大窗。放映厅正厅有1400个座位,楼厅有352个座位。座位排列坡度为倒仰式。设计新颖。整个建筑外形,气势恢宏,端庄典雅,华丽明快。当时为西南最大的一家电影院。与当时全国最高级的南京“大华电影院”和上海“大光明电影院”相比毫不逊色。加之一流的放映技术、最新的国际大片,使之闻名全国,因此被誉为“远东第一电影院”。电影院在放映外国影片时,刘淑清创造了一种方式,即聘请懂外语的人把对白译成中文,并在侧面同步打出幻灯字幕,以便懂外语的人不受干扰地听原文对白,不懂外语的人也能看懂。这种方式直到今天仍被广泛采用。此外,还免费向学生放映抗战宣传电影,这些电影在当时震撼鼓舞了无数年轻的心灵。南屏大戏院因此成为观众最喜爱的电影院之一。

民国三十年(1941年),日本帝国主义在“珍珠港事件”后向东南亚扩张侵略,导致华侨逃往云南昆明,许多孤苦儿童失去了依靠和家园。刘淑清对这些孤儿非常关心,提出了募捐救济的想法,并得到龙云夫人和卢汉夫人的支持,于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开办了“坤维慈幼院”,刘淑清亲自担任院长,在云南昆明东门外收容了200多名无依孤儿和弃婴。这些弃儿在慈幼院的培养下逐渐学会自立。由于刘淑清的卓越成就,在社会上声名鹊起。

同年,缪云台(今云南省昆明市人)奉龙云命令筹建安宁(今云南省昆明市安宁市)温泉宾馆,特聘刘淑清出任总经理,负责筹建工作。刘淑清不负所托,带领工作人员的积极筹备,使工程于次年二月六日顺利竣工。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刘淑清就开始担任云南省临时参议会参议员,而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至1949年期间则是云南省参议员。刘淑清一直努力关注国计民生,提出与人民疾苦、文教事业有关的议案,并积极参与多项维护云南人民利益的活动。在反对国民党中央政府调运云南所存黄金白银、反对将“五三兵工厂“迁往台湾等重大活动中,都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1949年,为促成云南和平起义,刘淑清做了大量的工作。“九·九”整肃前夜,刘淑清把国民党即将大抓捕的消息传递给中共地下党员杨青田(今云南省保山市腾冲市人),中共地下党经过周密策划,成功避免了损失。然而,这也导致刘淑清被蒋介石(今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人)列入黑名单,此后不得不秘密离开云南昆明,先后前往香港和美国逃难。

1950年7月,刘淑清由美国返回云南昆明,参加新中国建设。积极参加政治学习,参与各种运动,并将全部私营企业资产按国家规定投资入股,逐步纳入合营、国营企业。抗美援朝中,刘淑清号召妇女界捐献“昆明妇女号”飞机,尽显一片爱国赤子之心。因此被推举为昆明市工商界妇女委员会主委。

1951年,加入中国民主建国会,任昆明市分会(民建云南省委的前身)筹备委员、委员。同年被选为昆明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表,连续至1955年为昆明市政协常委。此外,还担任过昆明市妇联副主席、市工商联常委,被任命为云南省人民政府交际处副处长。

1956年,刘淑清被特邀为全国政协委员,又当选为第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民建中央委员,全国妇联委员,全国工商联执委等职。二十世纪60、70年代,刘淑清惨遭诬陷迫害,一病不起,于1968年3月21日去世,终年64岁。1979年,在有识之士的帮助下,才得以恢复名誉。

刘淑清与刘柏君育有三个女儿,其长女刘自强先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毕业,又在清华大学、法国巴黎大学学习文学,后来任教于北京大学西语系,是梅贻琦之子梅祖彦的夫人。次女刘自鸣先后在北平(今北京市)艺专、法国学习油画,成为新中国著名女性油画家之一。三女刘自勤留学国外定居美国。、在刘淑清的人生中,遭遇过许多曲折和挫折,这也是时代激荡的一个缩影。充满勇气和才华的刘淑清,在滇中大地上接连创造奇迹,成为一位出类拔萃的女企业家和社会活动家,被称为“半世纪前风云昆明的奇女子”。

刘自鸣像

刘自鸣自画像

1952年,刘自鸣在法国巴黎埃菲尔铁塔前留影

1951年,刘自鸣在法国巴黎大茅屋画室

1955年,刘自鸣在法国巴黎

刘自鸣在回国的船上

民国十四年(1925年),刘柏君、刘淑清夫妇与长女刘自强(婴儿)在云南昆明留影

刘自鸣母亲刘淑清像

刘柏君、刘淑清之长女刘自强像

刘淑清与三女刘自勤合影、刘淑清三女刘自勤留学国外定居美国

位于云南省昭通市盐津县普洱镇冷水村晒尸坝——刘柏君墓(上刻:“陆军少将刘公柏君之佳城”)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位于云南省昆明市中和巷57号——云南昆明南屏大戏院

时为国内第一家与美国好莱坞同步上映影片的电影院,因此被誉为“远东第一电影院”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大戏院股东会会议纪录”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二月六日“安宁温泉宾馆开幕纪念册”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一月十五日刘淑清辞去南屏大戏院股份有限公司常务董事的辞呈

云南昆明解放后南屏大戏院改名为南屏电影院——南屏电影院电影票

民国茶社、金焰(今吉林省通化市人,原籍韩国首尔市)与王人美(今湖南省长沙市人)

位于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晓东街3号附近——南屏立体电影院(云南昆明南屏电影后又改名南屏立体电影院

《刘自鸣画集》刘自鸣著,云南美术出版社出版,出版时间:2000年5月

《跨世纪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精品画库:刘自鸣油画作品精选》刘自鸣著辽宁美术出版社出版出版时间1999年1月

《王中文化奖:第二届获奖者画家刘自鸣》王中化编著,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出版时间:1999年10月

双月刊《边疆文学•艺术云南》(2011.07.17.4)刊载“于坚:拒绝喧嚣——记画家刘自鸣先生”

季刊《天雨流芳艺术季刊》(2014.1)刊载“中国油画一代女杰•刘自鸣”天雨流芳杂志社编辑出版

月刊《美术》(1981•12)刊载“刘自鸣作大理风景”人民美术出版社编辑出版

《美术——女美术家专辑•1985.3》辑入:“刘自鸣和她的艺术”美术杂志社编辑出版

《2021.5.15——10.30:太阳的声音》画展(以中国旅法女性艺术家刘自鸣二十世纪50、80年代的创作为主线)

《中国青年报》(2011年09月24日03版)刊载“油画大师刘自鸣与美术馆的藏画风波”

刘自鸣1950年作品《花前读书女》、1951年作品《巴黎拉丁区风景》、1952年作品《坐女人体》

刘自鸣1953年作品《瑞士山花》《静物花卉》、1954年作品《葡萄牙妇人》

刘自鸣1978年作品《大理挖色集市》、1981年作品《怒江风景》、1991年作品《河边小屋》

刘自鸣1981年作品《大理风景》

刘自鸣1981年作品《大理风景》

刘自鸣1981年作品《大理风景》

刘自鸣1981年作品《大理风景》

刘自鸣1982年作品《大理三塔》《德宏(今云南省德宏州)集市》、1985年作品《傣族姑娘》

刘自鸣作品《北京民族文化宫》、《冬天的早晨》、《兰花》、《巴黎郊外》

刘自鸣作品《五百里滇池》、《滇池小村》、《洱海》、《屋顶(昆明民居)》

刘自鸣作品《法国南部尼斯风景》、《法国南部尼斯风景》《牌楼风景》、《白姜花》

刘自鸣作品《白鱼口风景》、《细蕊》、《葡萄》、《红玫瑰》

刘自鸣作品《撒尼族妇女》、《压棉花》、《打麦场上》、《背篮子的白族女孩》

刘自鸣作品《民族妇女》、《集市散后》、《朱砂玉兰》、《白姜花》

刘自鸣作品《山果》、《大丽花与草花》、《白菊花》、《紫玉兰》

刘自鸣作品《仙人球》、《发财树》、《秋实》、《庭院》

刘自鸣作品《瑞士山花》、《站在画架前的人体》、《街角》、《瑞士风景》

刘自鸣作品集

刘自鸣作品集

刘自鸣作品集

刘自鸣作品集

刘自鸣作品集

刘自鸣作品集

刘自鸣作品集

刘自鸣作品集

刘自鸣作品集

来源:夏雨弄斑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