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究竟是何等人物,竟能让这位千古女帝放下江山,沉迷于温柔乡中?他,就是张昌宗——那位风华绝代的“面如莲花”的男宠。本文将带你揭开这段传奇往事的面纱。
编辑:流浪歌手
在武则天晚年,朝堂之上,曾有一段秘而不宣的“七日宠幸记录”,令人震惊。据说,武后竟为此罢朝三日,不理政务。
究竟是何等人物,竟能让这位千古女帝放下江山,沉迷于温柔乡中?他,就是张昌宗——那位风华绝代的“面如莲花”的男宠。本文将带你揭开这段传奇往事的面纱。
张昌宗,字思顺,唐代官员,出身名门,其兄张易之亦是武则天宠臣。据《旧唐书·张易之传》记载:“昌宗美容仪,尤善谈笑。”他不仅相貌俊美,更兼才情出众,深得武则天宠爱。
武则天晚年,年事已高,虽仍临朝听政,但内心寂寞与情感需求日益强烈。此时,张昌宗以“面如莲花”的美貌进入宫中,最初以“供奉”身份侍奉左右。据《资治通鉴》卷二〇七载:“昌宗美姿容,善谈笑,太后悦之。”
所谓“七日宠幸记录”,并非史书明文记载,而是流传于野史与民间传说中的一种象征性说法。它指的是张昌宗连续七日陪伴武则天,甚至有说法称武则天因此罢朝三日,不理政务。
《新唐书·张易之传》中虽未明确记载七日宠幸之事,但提到:“太后年老,多病,诸张用事。”可见张昌宗兄弟在武则天晚年权势之重。而《资治通鉴》亦指出:“太后宠易之、昌宗,赏赐不可胜纪。”
从这些记载中我们可以推测,张昌宗确实曾一度让武则天沉醉于情感之中,甚至影响了朝政运作。罢朝三日,或许并非虚构,而是为了掩人耳目或因身体不适所致,但民间则将之与张昌宗联系起来,形成一段传奇。
武则天作为一个政治家,她的每一个举动都有其深意。即便她对张昌宗宠爱有加,也不会完全放弃对权力的掌控。所谓“罢朝三日”,或许并非单纯因宠爱所致,而是背后隐藏着复杂的政治考量。
首先,张昌宗不仅是宠臣,更是武则天用来制衡朝中旧势力的一枚棋子。他与兄张易之共同执掌内廷事务,甚至参与朝政决策。
据《旧唐书》记载:“时张易之兄弟贵宠,势倾中外。”他们利用武则天的信任,打压异己,排除政敌。
其次,罢朝三日可能与武则天晚年身体状况有关。《旧唐书·则天皇后本纪》载:“神龙元年,太后年高,多病。”此时正值神龙政变前夕,武则天身体虚弱,情绪波动较大,或许借宠幸张昌宗来缓解身心压力。
再者,这也是一种政治姿态。通过宠爱张昌宗,武则天向外界展示自己依然掌控全局,甚至可以“任性”地罢朝三日,以此震慑朝臣,巩固权威。
张昌宗的宠幸并未止步于宫廷情感。他与兄长张易之逐渐从宠臣变为权臣,掌控内廷、干预朝政,甚至凌驾于宰相之上。
据《资治通鉴》记载,张昌宗曾被任命为“司卫少卿”,并被赐予豪宅、金钱无数。他不仅参与奏章批阅,还参与人事任命,成为武则天晚年最信任的“耳目”。
然而,随着神龙政变的爆发,张昌宗的命运急转直下。公元705年,张柬之等人联合李显发动政变,迫使武则天退位,复辟李唐。张昌宗与张易之被当场斩杀于宫中,《旧唐书》记载:“易之、昌宗皆伏诛。”
他们的死亡,象征着武则天时代的终结,也预示着唐朝中后期宦官与外戚斗争的开端。
张昌宗在史书中的形象,可谓毁誉参半。正史中,他多被描述为“以色事人”的宠臣,但在文人笔下,他的形象却更加立体。
唐代文人如白居易、元稹等人,曾在诗文中提及张昌宗,称其“面如莲花”,“才情出众”。宋代以后,随着女性地位的下降与对男宠的贬低,张昌宗逐渐被妖魔化,成为“祸水”式人物。
直至今日,影视作品如《武则天》《大明宫词》等,仍以张昌宗为重要角色,塑造其为“温柔多情”却又“权欲熏心”的复杂人物。
七日宠幸记录,罢朝三日,张昌宗的故事,早已超越了单纯的宫廷绯闻。他既是武则天晚年情感的寄托,也是权力结构中的一颗棋子;他既是美男子的象征,也是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历史的真相或许永远无法完全还原,但我们可以从史书的字里行间、野史的传闻背后,窥见那个时代的情感与权力交错,窥见一位女帝与一位美男子之间,那段缠绵悱恻又充满争议的传奇。
那么,张昌宗真的只是靠美貌上位吗?他的背后,是否还有更多未被揭开的政治秘密?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一同探讨这段跌宕起伏的历史。
来源:流浪歌手黄老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