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此时的安禄山有后悔之意,一边准备回幽州固守,另一边留部将崔乾佑以羸弱残兵诱哥舒翰出战。哥舒翰始终坚守不出,意图以逸待劳,拖垮叛军。
潼关之战是安史之乱中,唐朝中央军与安禄山河北叛军第一次总会战。
此战,唐朝大将哥舒翰以二十万大军于潼关阻击叛军,郭子仪、李光弼等率军攻陷河北,切断安禄山与范阳老巢的联系。
此时的安禄山有后悔之意,一边准备回幽州固守,另一边留部将崔乾佑以羸弱残兵诱哥舒翰出战。哥舒翰始终坚守不出,意图以逸待劳,拖垮叛军。
然而就在形势对朝廷一片大好之际,玄宗竟连下数道旨意逼迫哥舒翰出战,哥舒翰不得不含泪出潼关应战,结果遭遇崔乾佑伏击,十余万主力精锐丧失殆尽,至此长安的最后一道屏障丧失。
唐玄宗慌张出逃,走上了去蜀地避难的流浪之路。玄宗的战略决策失误是导致潼关之败的关键。
那么一向精明的玄宗为何犯下如此低级错误,背后有何隐情?此事还要从安禄山范阳起兵说起。
公元755年十二月,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节度使的安禄山发动属下唐兵以及同罗、奚、契丹、室韦共15万人,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
此次起兵叛唐,安禄山筹谋已久,不仅修筑城墙,而且蓄养数万匹战马,储备大量兵仗器械和粮草。
所谓“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安禄山的母亲是突厥人,父亲是胡人,长大后投身于幽州节度使张守珪帐下,后凭借骁勇权谋成为军中将领。
在取得唐玄宗李隆基、杨贵妃的信任后平步青云,兼任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成为东北地区最高军政领导人。
当时的唐朝设九大节度使拱卫疆土,总兵力近五十万,以东北和西北地区军事力量最强,而内地仅有常备军八万人,武备废弛,弓弦不张,士兵毫无战斗力。
安禄山在掌握大权后心生异志。安禄山起兵后一路率军南下,步骑烟尘千里,鼓噪之声震地。
当时海内承平日久,几代百姓没有见过战争,范阳兵起,远近震惊。因河北本就是安禄山统辖范围内,叛军所过,各州县都望风瓦解。
河北受降城的人甚至太原方面奏报安禄山造反的消息如雪片般送至长安,但唐玄宗固执的认为是厌恶安禄山的人编造的假话,一直没有相信。
安禄山仅用二十天时间横扫河北,兵锋直逼洛阳,玄宗才如梦初醒,急召宰相杨国忠商议应变之策,决定在洛阳至长安一线布防。
速调安西节度使封常清防守洛阳,接着任命他的第六子荣王李琬为元帅、右金吾大将军高仙芝为副元帅东征援助洛阳。
安禄山范阳起兵彻底击碎了玄宗对封疆节度使,尤其是藩人将领的信任,封常清虽是汉人,但长期在西域生活,饮食习惯与胡人无异,高仙芝则是高句丽贵族。
唐朝自李林甫任相时便重用藩将,如今遭遇反噬,玄宗无可用之人,只能令封、高等将御敌。
由于西北地区的唐朝精锐边军大多没来得及赶回,高仙芝、封常清只能临时在长安、洛阳募兵,得到的是市井子弟,既缺乏战斗经验,也没有经过训练。
在与安禄山等胡人叛军交手后,洛阳防线几乎一触即溃。安禄山于755年十二月二十日,也就是仅仅起兵一个多月就攻陷洛阳。
东都留守李憕和御史中丞卢奕不肯投降,被俘后被杀,封常清、高仙芝不得不退守潼关,并建立防御工事。
潼关扼守关中平原,是关中东出中原的咽喉要道,诚所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封常清、高仙芝意欲以逸待劳,等待时机。但唐军的败势让玄宗十分愤怒,要知道自登基以来,御宇四十多年的时间里始终牢牢掌握乾坤,缔造开元盛世,把大唐国力推向巅峰。
但他晚年失节,局势失控,玄宗不能接受唐朝主力军队龟缩潼关,更主要的是对高仙芝、封常清缺乏信任,听信监军宦官边令诚的诬告,以“失律丧师”之罪处斩封、高二人。
封常清、高仙芝的殒命给唐朝军队带来不小的震动,为了凝聚军心,玄宗紧急启用在长安养病的陇右节度使哥舒翰为兵马副元帅,镇守潼关。
哥舒翰的成长履历与安禄山颇为相似,他的父亲是突厥人,母亲是胡人,后投身于大将王忠嗣的部下,王忠嗣死后接替其成为陇右节度使。
哥舒翰在任期间多次击败吐蕃,战功卓著,兼河西节度使,在边疆各节度使中,是唯一能在实力地位与安禄山相提并论的枭雄。
当时杨国忠和安禄山之间有很深的嫌隙,故以厚礼拉拢哥舒翰,而哥舒翰也想借助杨国忠扳倒安禄山。
755年二月,哥舒翰因饮酒纵情声色而中风,身体不能行动,不得不入京养病。随着安史之乱爆发以及长安告急,无人可用的玄宗逼着哥舒翰接下防守潼关的重任。
哥舒翰虽然一百个不情愿,但圣命难违,只能接受帅印,进驻潼关,此后哥舒翰利用潼关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的特点,迅速加固城防,深沟高垒,闭关固守。
756年初,安禄山命其子安庆绪攻潼关,结果遭遇大败。不过哥舒翰并非是一个纯粹的将领,他对权力也有着内心的算盘。
长期以来他与安禄山互相作对,如今正好可以借此机会肃清其他党羽,首当其冲的是安禄山的族弟安思顺。
他因为事先向唐玄宗告发安禄山的谋反图谋而没有被唐玄宗问罪。但哥舒翰因为安禄山的缘故讨厌安思顺,如今兵权在握,就上奏请求治他的罪,皇帝不想违拗他,只能下诏杀死。
在哥舒翰剪除异己的同时,杨国忠悄悄在长安招募训练三千骁勇以备不时之需。
因为经历安禄山的叛乱,加上哥舒翰搞的各种小动作,不禁让待在长安的统治者不安,与其任由军权掌握在异族将领手里,还不如自己直接控制一支听命于己的军队。
在获得玄宗的肯定后,杨国忠抽调剑南地区的心腹将领日夜训练,不久又招募一万兵驻扎在灞上,派心腹杜乾运任主帅。
哥舒翰也许是怀疑杨国忠要算计自己,或者是想独掌军队,便上奏请求将杜乾运的军队划归他统率。
未获同意后,竟假托召杜乾运商量事情的机会,将他斩首于军门,趁机吞并其军队,哥舒翰此举让本就不安的杨国忠更加恐慌。
同时玄宗也不断搜集安禄山方面的情报,并不听信于潼关前线的奏报。将帅之间的不信任为后来的潼关惨败埋下伏笔。
哥舒翰没有意识到危险的来临,继续依险坚守潼关,此时的战场形势陷入拉锯状态。
一边是哥舒翰将叛军主力牵制在潼关。另一边郭子仪、李光弼等大将以及颜杲卿、颜真卿兄弟等河北官员的义军不仅打垮了安禄山留在河北的军队,还切断其主力与范阳老巢之间的联系,叛军在战略上陷入被动。
安禄山为引诱哥舒翰主力出战,便命崔乾佑将老弱病残的士卒屯于陕郡(今河南三门峡市西)以迷惑唐军潼关主力,而将精锐部队隐蔽起来。
很快,长安朝廷得到了“崔乾佑兵不满四千,皆赢弱无备“的情报,但玄宗不知是计,再加上杨国忠在其面前进言“哥舒翰别有用心”。玄宗遂催促哥舒翰出关作战。
哥舒翰虽然有私心,但对前线军事形势还是了解的,他当即上书玄宗说安禄山是用羸师弱卒来引诱,如若进兵,正好中计。
同时指出叛军劳师远征,利在速,而己方凭借潼关天险利在坚守。待叛军衰颓内乱,再攻打他便可不战而擒。
远在河北的郭子仪、李光弼屡次打败史思明,进展十分顺利,听闻玄宗要求出关作战,二人一致认为潼关只宜坚守,不可轻出,只需他们引朔方军北取范阳,覆叛军巢穴,便可促使叛军溃散。
但很显然,玄宗和杨国忠并未采纳郭、李二人的建议,安史之乱的爆发让玄宗对藩将节度使的信任全无,再加上哥舒翰此前的种种小动作越来越让玄宗放心不下。
最终在杨国忠的教唆下,玄宗连续派遣中使催哥舒翰出战,旨意愈加严厉。哥舒翰承受不住压力,在抚膺恸哭下于六月初四领二十万大军出关。
双方在灵宝西原摆开阵势,崔乾佑预先把精锐主力在灵宝南面山上,以羸弱先头部队挑衅唐军,初次交锋,叛军后撤,唐军顺势追击,长驱直入,直至被诱进隘路。
等候多时的叛军伏兵迅速冲出,从山上投下滚木檑石,此时的唐军士卒拥挤于隘道,难以施展,成为活靶子,死伤无数。
哥舒翰意识到中了埋伏,急忙带兵突围,但叛军纵火封堵隘口,此后火势逐渐蔓延,唐军士兵无处可逃,葬身火海者、浓烟呛死者不计其数。
在暗处侦察的崔乾佑判断唐军已无战斗力,立刻率主力杀出,唐军前后受击,乱作一团,绝望的号叫声惊天骇地,一片惨状。
前线唐军的惨败传回后部,士兵不战自溃,犹如逃难,有的被挤入黄河淹死,有的被践踏而死,潼关外的三道战壕,均二丈宽一丈深,都被尸体填满。
唐军陷入总溃败,二十万军队逃回潼关的只有八千余人,完全失去了与安禄山抗衡的资本。
崔乾佑顺势拿下潼关,而哥舒翰侥幸逃跑至关西驿,本想招募溃散士兵,夺回潼关,却遭遇吐蕃将领火拔归仁反叛,被绑在马上送至安禄山营帐,至此潼关之战以唐军失败告终。
此战是中国战争史上伏击战的典型战例,最终的结果是原本趋于败亡的安禄山转败为胜。
而唐玄宗先是听信宦官谗言,斩杀了高仙芝、封常清等两位经验丰富的杰出将领,后受到奸相杨国忠的鼓动,强迫哥舒翰出战,哥舒翰慑于皇权威严,不得已带兵出战,果然大败。
归根结底是玄宗错误估计形势,拒绝采取据守险要、持久疲敌的方针,偏听偏信,利令智昏,过早地出关反攻,结果造成平叛战争急转直下。
此后,唐廷不得不放弃长安,玄宗逃亡蜀地,太子李亨则在灵武登基主持抵抗,唐朝从此由盛转衰,进入藩镇割据,四海分裂的时代。
来源:小瑀说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