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热环境成“试金石”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03 12:22 4

摘要:在光伏行业的技术迭代浪潮中,P型电池在主流新增产能中已逐渐让位于N型技术。但行业竞争并未停歇,焦点从N型与P型的跨代对决,转向了N型内部技术路线的近身“缠斗”。

在光伏行业的技术迭代浪潮中,P型电池在主流新增产能中已逐渐让位于N型技术。但行业竞争并未停歇,焦点从N型与P型的跨代对决,转向了N型内部技术路线的近身“缠斗”。

然而,客户的选择逻辑更为务实,应用场景适配性才是关键。

聚焦户用与工商业场景,单玻组件凭借轻量化和低成本的优势,已成为市场首选。

但并非所有N型技术都能适配单玻设计,TOPCon因湿热环境下栅线腐蚀(HAST测试效率衰减>5%)和SiNx钝化层老化等问题,多数被迫采用双玻封装;

而BC组件通过全背面接触设计,天然规避了正面金属腐蚀风险,在单玻领域展现出显著可靠性优势。

这场技术竞争的深层差异,实则是底层逻辑的分野。

TOPCon的局限性不仅限制了其在分布式市场的渗透,更因双玻方案的额外重量推高了安装成本,进一步削弱了竞争力。

这种局限性在权威测试中得到了进一步验证。

1

实证对比

单玻TOPCon与BC可靠性鸿沟

要判断哪种N型技术适配单玻设计,湿热环境下的长期表现是核心指标。

一直以来,TOPCon金属化区域的湿热稳定性严重影响组件在高湿热地区的度电表现和稳定性。

最新研究表明,TOPCon组件在湿热环境下存在显著可靠性问题。

南昌大学与天合光能的联合研究发现,当湿气侵入单玻组件时,会导致接触电阻飙升和电化学腐蚀,HAST测试(85℃/85%RH)电池效率下降高达5.89%,远高于单纯高温(DST)0.58%的降幅。

这一发现与新南威尔士大学2024年的测试结果相印证,该校研究团队发现TOPCon组件(特别是单玻产品)在湿热环境中功率衰减最高可达65%。

下图为1000小时湿热测试前后拍摄的TOPCon组件图像(左)和TOPCon组件的电致发光图像比。

弗劳恩霍夫太阳能系统研究所(ISE)的进一步研究揭示了问题根源,TOPCon的银铝浆正面金属化易受湿气腐蚀,同时SiNx钝化层在UV照射下Si-H键易断裂,导致缺陷密度增加。

长期测试数据显示,TOPCon老化样品在8个月内PMPP持续退化达9.75%,FF下降9.4%,Rs增加约20%。

德国弗劳恩霍夫ISE户外性能实验室的湿热实验装置

这些研究共同表明,水分渗透是TOPCon组件性能退化的主要因素,特别是在单玻封装条件下,湿热环境会加速组件老化,导致严重的功率衰减。

TOPCon组件中,硼扩散层与栅线的界面在酸性环境下会持续腐蚀,单玻组件的水汽渗透会进一步加剧这一过程,造成显著功率衰减。

相比之下,BC组件采用创新的背面全钝化接触设计,从结构上彻底规避了这一界面腐蚀问题。

测试数据与结构分析共同表明,在湿热环境等严苛应用场景下,BC组件较TOPCon具有更优异的长期可靠性表现。

2

技术溯源

单玻适配性差异的底层逻辑

不同于TOPCon因材料与结构限制在单玻组件上陷入困境,BC的全钝化设计无需让栅线穿透钝化层,从根本上规避了这一问题。

为缓解困境,TOPCon阵营也在不断尝试优化方案。

归结起来主要是两种思路,要么改用双玻封装虽能提升可靠性,但重量增加会推高安装成本;要么增强单玻抗腐蚀能力则通过镀铜等技术优化来实现。

具体来看,天合光能在电池端加强电极易腐蚀区域设计和优化电极浆料,组件封装则采用了创新型高可靠胶膜,构筑起防水汽渗透屏障。

中来股份则通过JSIM技术提升双面单玻组件的抗腐蚀性与抗湿性。

然而,这些优化方案均会相对推高成本,影响TOPCon单玻组件的发展速度。

相比之下,BC组件的优势更为彻底。

BC组件正面无栅线的全钝化设计将金属接触全移至背面,并采用铜栅线替代传统银浆,使组件在湿热环境中几乎不发生腐蚀。

这种结构革命在应用场景中最直观的体现是重量差异,BC单玻组件凭借更轻的重量对屋顶承重更友好,而TOPCon要达到同等可靠性需采用双玻设计,重量显著增加。

经测算,1万平米屋顶上,ABC单玻组件与同稳定性的TOPCon双玻组件相比,重量差距高达16.9吨。

随着分布式光伏市场对轻量化、高可靠性需求的提升,BC组件凭借结构优势正快速渗透。

若TOPCon无法突破单玻组件的耐久性瓶颈,其市场份额恐将进一步被挤压。

3

市场表现

BC引领光伏路线分化

当光伏行业的技术路线之争进入白热化阶段,BC技术正在用实实在在的市场表现证明自己的价值。

从欧洲高端户用市场到中国集中式电站项目,BC组件不仅获得了显著的溢价空间,更赢得了越来越多客户的主动选择,这一现象背后的商业逻辑和技术优势值得深入探讨。

在欧洲市场,BC组件已经建立起明显的溢价优势。

据Infolink数据,欧洲户用及工商业项目中,BC组件均价分别达0.182美元/瓦、0.115美元/瓦,远超TOPCon的0.085美元/瓦。

这种溢价能力在头部企业的实际销售中体现得更为明显,爱旭股份的ABC组件在欧洲高端户用市场的溢价高达30%-40%,其双玻全黑组件的渠道售价已经突破1.2元/瓦。

这种溢价并非偶然,而是市场对高效率、高可靠性产品的自然选择。

更值得关注的是,BC技术正在突破分布式市场的边界,在传统上对价格更为敏感的集中式电站市场获得认可。

2024年华能集团15GW组件招标首次单独设立1GW BC技术标段,开创了行业先河。

进入2025年,这一趋势愈发明显。大唐集团、南水北调等央企在集采中为BC技术设立专门标段,平均较TOPCon组件溢价达到0.046-0.060元/瓦。

即便在没有单独标段的情况下,隆基的HPBC组件仍能在同台竞标中以0.056元/瓦的溢价胜出TOPCon产品。

这些市场行为清楚地表明,BC技术正在从"政策引导"走向"客户主动选择"的新阶段。

支撑这一市场表现的,是BC技术独特的产品优势。在可靠性方面,其全背面接触设计从根本上解决了TOPCon技术面临的腐蚀风险,特别适合单玻组件应用场景。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