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抗战胜利80周年之际,山东省宁津县柴胡店镇孟集小学立足“大刀之乡”的红色沃土,深挖《大刀记》文学经典与崔杨抗日战争纪念馆的宝贵资源,构建了“烽火淬魂,乡土铸根”德育实践体系,将宏大的民族精神转化为学生可触可感的生动课程。
在抗战胜利80周年之际,山东省宁津县柴胡店镇孟集小学立足“大刀之乡”的红色沃土,深挖《大刀记》文学经典与崔杨抗日战争纪念馆的宝贵资源,构建了“烽火淬魂,乡土铸根”德育实践体系,将宏大的民族精神转化为学生可触可感的生动课程。
让“大刀精神”在课堂激荡
语文课上,在教授《小英雄雨来》《王二小》等课文时,教师引入本土作家郭澄清长篇小说《大刀记》选段。学生化身“小小评书家”,用乡土语言讲述“大刀队”的故事;开展“我给大刀英雄写封信”活动,在时空对话中感悟“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乡土历史课上,教师带领学生走进崔杨抗日战争纪念馆,记录馆藏文物的故事,采访讲解员与老党员,整理柴胡店军民抗战事迹。师生共同编写充满乡土气息的校本读物《柴胡店烽火记忆》,让学生成为家乡红色历史的“研究员”与“讲述者”。
美术课上,学生用麦秆、麻绳等材料创作“大刀”主题版画或浮雕,将“大刀精神”可视化;音乐课上,师生搜集本地抗战歌谣并融入《大刀进行曲》元素,用竹笛、快板等乡土乐器伴奏,创编具有地方特色的《大刀谣》,在校园和社区传唱。
让红色记忆在乡土体验中升华
学校与崔杨抗日战争纪念馆共建,开发“小小讲解员”课程。学生在专业指导下学习讲解技巧,为来访者讲述家乡抗战故事,在真实的场馆环境中体会“匹夫有责”的担当。
学校还利用本地散落的抗战遗迹,结合《大刀记》描述的场景,开发了“大刀烽火路”研学地图。学生实地踏勘、测绘、记录,聆听当地老人讲述“大刀队”的逸事,绘制带有二维码讲解的研学手账,将文学、历史与地理空间结合起来。
在重要纪念日,学校邀请本地老党员、老战士后代与师生齐聚纪念馆或校园,举行纪念活动。学生亲手制作象征“大刀精神”的木刻刀型书签或竹简,刻写英雄语录赠送给前辈。前辈回赠寄语,共同将“精神信物”陈列于校园“大刀精神角”。仪式结束后举行“红歌·大刀魂”合唱会,齐唱《保卫黄河》《大刀进行曲》等,在歌声中凝聚力量。
让历史场馆焕发教育新生命
学校聚焦崔杨抗日战争纪念馆代表性文物,如一把老刀、一封战地家书等,引导学生分组探究其背后的故事,通过情景剧、故事创作、手绘漫画、制作解说视频等形式开展项目式学习,让“沉默”的文物“开口说话”,增强历史代入感和探究深度。
教师精选馆藏文物图片、史料、老兵口述视频,结合学生创作的《大刀记》插画、研学成果,制作成系列“微数字展板”;利用教室多媒体设备,打造“班班都是微展馆”,实现纪念馆资源的常态化、便捷化利用。
学生可以将参观学习的感悟、疑问或对和平的思考写成信投入学校设立的“大刀英雄信箱”,少先队定期组织“开箱”,选取信件内容在校园广播站的“大刀故事会”栏目进行分享,并解答疑问、深化思考。
让红色基因在校园处处流淌
学校在校园显著位置打造“大刀精神文化长廊”,展示《大刀记》经典场景绘画、崔杨抗日战争纪念馆历史图片、学生研学成果、英雄语录等;班级设立“烽火角”,轮展学生创作的抗战主题手抄报、大刀木刻作品、写给英雄的信件等,让红色元素随处可见。
学校“柴胡红音”广播站还开设了“崔杨烽火”“家乡英雄谱”等专栏,由学生主播定期播讲《柴胡店烽火记忆》、诵读《大刀记》片段、播放学生演唱的《大刀谣》等,让红色声音每日萦绕。
此外,学校还利用家长会、社区活动,邀请经历过抗战年代的祖辈、熟悉乡土历史的父辈与学生代表共同参与“大刀精神大家谈”,分享不同时代对“勇敢”“责任”“团结”“和平”的理解,录制“家风·国魂”微视频并通过学校公众号传播,形成代际共育的精神场域。
“大刀”是柴胡店独特的红色文化符号和精神图腾,也是伟大抗战精神的具体体现,学校将继续深挖这一宝贵财富,用乡土的温度、历史的深度、创新的力度精心浇灌,让红色的精神之树在新时代乡村娃心中根深叶茂、代代相传、永放光芒。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