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下一颗希望的种子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03 08:41 1

摘要:暑假结束后,刚升入三年级的学生仍带着二年级的稚嫩,既保留着假期的喜悦,又对中年级“更难的生字、更长的课文”藏着忐忑。此时若教师急于讲授课本知识,容易导致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教学效果事倍功半。因此,这堂开学第一课我着眼于三个目标:一是通过温暖的方式帮助学生实现从假

暑假结束后,刚升入三年级的学生仍带着二年级的稚嫩,既保留着假期的喜悦,又对中年级“更难的生字、更长的课文”藏着忐忑。此时若教师急于讲授课本知识,容易导致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教学效果事倍功半。因此,这堂开学第一课我着眼于三个目标:一是通过温暖的方式帮助学生实现从假期到学期的软着陆;二是以语文能力为核心,让学生在活动中自然运用听、说、读、写,并融合科学、美术等多学科内容;三是借助“种子”的意象,在学生心中埋下坚持、耐心与希望的品格种子。

“种子”既是具象的植物种子,也象征着目标、习惯和梦想。它贴近儿童生活,富有生命力和启发性,能有效串联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在体验中感知成长的意义。

哪些学科能“搭把手”

本课以语文为核心,围绕“敢说、会听、爱读、能写”展开,同时联动多学科丰富课堂层次,让学习更具整体性与趣味性:科学和劳动方面,一起看看种子、种种东西,学着观察记录;美术方面,画种子贴画,装饰自己的小花盆,让想法看得见;品德方面,聊聊怎么坚持做好一件事,怎么跟小伙伴互相加油;实践活动方面,这事儿不能上完课就结束了,要跟着整个学期走,看着种子一点点变化。多学科内容并非简单叠加,而是以“种子”为主题有机交融,共同服务于“成长”这一育人主线。

课堂上怎么“种”

【第一篇章:唤醒·夏日的回响】

1. 诗意导入,创设情境

预设教室播放轻柔的自然音乐,黑板书写大大的“种”字。预设开场:“同学们,欢迎回家!暑假里,大家就像一颗颗小种子,散落在不同的地方。现在让我们乘着回忆的风,分享你经历的那些有趣的事。”从具象的“种子”到抽象的“归来”,我通过场景化语言唤醒学生假期记忆,降低表达门槛,激发分享欲望。

2. “我的夏日记忆罐”——口语交际与分享

我提前准备贴有彩色贴纸的玻璃罐(内装彩色石子),向学生介绍:“这是‘夏日记忆罐’,能装下所有开心事。分享时可以试试这样说:‘我去了______,最开心的是______,因为我看到了_____,摸到了______’。”邀请学生轮流分享。预设通过“加细节”的引导,学生学会把话说具体,同时培养倾听他人的习惯。

【第二篇章:探索·神奇的种子】

1. 揭秘“百宝袋”,从具象到抽象

我提前准备装有绿豆、向日葵籽、红豆、苍耳等布袋,摇晃出“沙沙”声吸引学生注意力:“袋子里藏着会‘变魔术’的小家伙,谁想闭眼睛摸摸看,猜猜是什么?”预设邀请1—2名学生上台触摸、描述,验证后将种子分到各组,让学生摸、看、闻。然后引导学生由“植物种子”联想“知识”“好习惯”“梦想”,自主理解“种子”的象征意义。

2. 共读绘本,深化认知

我提前准备《小种子》和学生一起阅读,预设讲到小种子遭遇困难时,停顿观察学生反应。随后提问:“小种子遇到这么多麻烦,为什么还能长大?”引导学生说出坚持、不放弃,再关联学习:“学习中也会有‘大风’和‘大雪’,我们要怎样做?”将挫折教育与生命教育在故事中自然渗透。

3. “种下我的希望”——跨学科实践任务发布

每个学生可选择种真实的种子,或种“心愿种子”——在卡片上写下新学期的目标。预设学生自主选择后,给5分钟时间让选择花盆的学生用彩笔进行装饰,选择目标卡的学生书写目标,然后巡视指导,鼓励学生大胆表达。用彩笔绘制花盆、装饰卡片的过程,融合了劳动与美术;而书写目标、为种子命名的环节则体现了语文与德育的结合。

【第三篇章:耕耘·新学期的展望】

1. 制作“成长盲盒”——写作与表达

我发放印有种子图案的信纸,“你希望种子变成什么?你会为它做什么”,并提供句式支架辅助表达:“我希望我的种子在期末会______; 为了让它长大,我每天会______;它长大以后,我想______。”完成后,信件统一存入“成长盲盒”,待期末重启。写作因真实的读者和情境而更具意义。

2. 仪式与延伸

我举起“成长盲盒”,与学生约定:“期末咱们一起开盲盒,要是你的‘种子’长大了(绿豆发芽/目标达成),就给自己贴一颗星星!”随后带领全体学生起立,手捧花盆或目标卡,齐声念:“我会好好照顾我的种子,耐心等待它长大!”随后发放空白的《成长手册》,说明用法:“种真种子的同学画它的变化,种‘目标’的同学记自己的小进步,咱们一起跟踪一学期!”

这样设计的作用是什么

本节课通过主题融合、学生主导、语用实践和长程设计,实现了显著成效:以“种子”统筹多学科内容,让学生在完整任务情境中沉浸学习,达成“主题融合,无痕育人”;从选择种子类型到规划成长方式,始终以学生为行动和决策的主人,激活其内在动力,体现“学生主体,激活内在”;在真实需求中锻炼表达,使语言学习与情感教育同步发生,实现“语文为核,言意兼得”;通过“盲盒”封存希望、《成长手册》延续过程,让开学第一课成为长期成长的起点,发挥“仪式赋能,长期作用”。

教育犹如种子,不必急于求成,只要土壤温暖、方向正确,自会有生命悄然生长。这堂课与其说是教学,不如说是我和学生一次共同成长的约定。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