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提Z世代了,老外创了一个新名词“AI世代”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03 08:43 2

摘要:Z世代,通常是指1995年到2010年之间出生的年轻人,大多已经毕业走入社会。

原创 会展BEN 会展BEN 2025年09月03日 08:16 北京

才几年啊,Z世代(Gen Z)成了过去时了吗?
Z世代这个词上一次在朋友圈刷屏是什么时候吗?
为什么现在大家不怎么再谈这个话题了?
Gen AI怎么忽然成了新主角?

Z世代(Gen Z),你们还好吗?

曾经被热议的Z世代,现在凉了么?

Z世代,通常是指1995年到2010年之间出生的年轻人,大多已经毕业走入社会。

他们不再是“少年”,而是一个个在实际岗位上摸爬滚打的职场人。

在会展活动行业,他们很多是运营助理、销售经理、新媒体编辑、内容策划等角色,甚至有的是部门/项目担当。

他们不喜欢被教育,讨厌那个百果园的老板(他竟然教育我们怎么做人?!),更不喜欢加班!

你让他写一个项目的策划方案、会后/展后报告,他大概率会用豆包、DeepSeek或ChatGPT出初稿,PPT样式都是自带审美的那种“高级灰”。

这些90后、00后,如果继续留在会展活动行业,以后就是中坚力量、顶梁柱。

但目前,他们确实还在积攒经验,在上升中。

老外就是花样多,创了个新名词“Gen AI”

老外对新名词也是很上心的。

这不,刚刚又创了一个新名词Gen AI。

看上去,Gen AI是“AI世代”的意思。Z世代的英文是Gen Z。

其实,Gen AI不是“AI的一代人”,而是“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 AI)的缩写。

它是一类技术,代表的是机器可以根据提示生成文字、图像、声音甚至视频。ChatGPT、Midjourney、Claude、Sora,都是Gen AI家族的代表。

视频由Sora生成,提示词:2050年6月,一场关于眼底病的学术会议在中国上海举办,参会者绝大部分是中国人,少部分是外国人,大家聚集在一起聆听学术报告,在壁报(墙报,poster)前交流,会议室里大家聚精会神,而在隔壁的展厅里,展示了一些一起设备,很多人观看先进的仪器设备并与展台工作人员讨论。灯光明亮,大家都穿着商务休闲服装。请注意这个年份,2050年,会场里、展厅里也有约一半的参会者、参观者(即展览的观众)和展台工作人员(即展商)是具身机器人,是代表真人去参会参展观展的。这些智能机器人同时与其他机器人和真人丝滑地交流、洽谈、演示演讲。本视频由Sora生成。

会展行业其实很多已经在用它了——只不过,不少人没看到。

比如,那个“阿牛顿商业观察”的阿牛,他用AI 写公众号文章并排版,大概用时10多分钟。这么夸张?是的,反正他在“会展BEN”视频号直播间就是这么说的,在第六届会展三新展的两场实操课堂上也是这么说的。

AI是工具,不是对手。

AI也确实很强,尤其对那些文案写作、图像生成、短视频脚本这类重复性强、时间紧、任务急的活来说,AI真的比我们快多了。

但换个角度:

正因为这些“基础工作”AI能干,我们的精力就可以集中在判断、策划、统筹、执行上。

这就是俺们人类的“效率释放”,不是“被取代”。

为什么不跟AI协作呢?

我们已经无法否认一件事:

会展活动行业,目前,部分(但不是很多)已经悄悄被AI改变了。

策划效率提高了:用AI出大纲、提炼卖点、写邮件和邀请函招商函、出流程表,比以前快得多。

设计成本下降了:过去找设计师出草图要一周,现在用AI出三版风格参考,不满意再改也不费钱。

传播更智能了:你给AI几个关键词,它能帮你写适合小红书、抖音、公众号不同平台风格的文案。

客户体验变好了:你是否见过最近有些展会报名流程变简单了?或是观众在活动前收到AI助手发来的日程推荐、需求匹配通知?这些背后,其实很多用上了AI的匹配和个性化推荐技术。

甚至有些大会,演讲人PPT还没放到最后一页,听众就用手机把录音全部转成文字了并提炼出了要点、金句。

8月14日,第六届会展三新展的“AI能帮到会展活动公司什么呢?”专题讨论在下午4点结束。

没过一会儿,珠海清扬会务总经理余乃坤就给会展BEN主理人许锋发来了他用AI做的文字记录。

这种“智能辅助现场体验”的场景,开始冒头了。

当然,现在AI还不能替你做决定,还不能替你谈合作,还不能替你上台演讲,还不能替你见客户。

但这一天,也许很快就会到来。

不用愁,因为我们有“修水管”技能

这里引用一下哈佛大学经济学家劳伦斯·卡茨(Lawrence Katz) 的研究。

他在一次关于未来工作的报告中提到一个有趣的观点:

未来真正难被替代的,是那些“修水管”式的技能。

什么意思呢?

就是那些必须到现场、面对突发、需要手工与沟通能力的活。

这个被定义为“灵巧经济学”(dexterity economy):不仅要手巧,还要人情世故(跟女房东说几句赞美女房东漂亮的话,请她在网上给个好评,师傅还能多拿小费!),能处理复杂现场状况、协调多方的工作者。

会展活动行业,是不是像极了这个修水管、换水龙头的工作?

你试想一下这些场景:

客户展台临时要挂电视机、借用吸尘器,请保洁临时进行清洁打扫,AI能办到吗?

演讲人航班延误,现场紧急把后面的演讲人调换到前面,AI能协调吗?

一位赞助商临时提出新需求,场地、画面、权益都要改动,AI能统筹吗?

显然不行。

这些事,必须人来做,必须老到的会展人来做。

颁奖有很大的学问和技巧,如何把颁奖做得行云流水一般顺畅丝滑?只能靠有经验的老司机来执行。

而且越是活动复杂、客户要求高、项目容易出现临时变化的场景,越是考验人的应变和救急能力。

再比如,上午感觉下午的分论坛现场的人可能少了点,在中午就把下午分论坛的摆台形式改为课桌式,这个就是“修水管”的技能。

会展行业需要“AI+人”还是“人+AI”?

如果我们学一点新技能,多试几个新工具,懂得用AI来放大自己的优势,未来不一定更容易,但至少更有一些把握。

在这里,我们提出几个问题,就是关于AI和人的,

是需要“AI+人”,还是“人+AI”?

Gen AI真当道吗?真是会展活动行业的主角吗?

会展活动圈的主战场变了吗?

来源:会展BEN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