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蕴巴山:在沉浸体验中直抵心灵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03 08:41 1

摘要:在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纪念馆,四川省通江县涪阳镇中心小学的学生轻触1937年印制抗日传单的油印机,聆听讲解员的声音:“当年,一群比你们大不了多少的学生,就是用这台机器传递救国信念。”“老师,他们不怕吗?”一个学生的稚嫩提问揭开了学校将抗战精神融入学校德育的探

在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纪念馆,四川省通江县涪阳镇中心小学的学生轻触1937年印制抗日传单的油印机,聆听讲解员的声音:“当年,一群比你们大不了多少的学生,就是用这台机器传递救国信念。”“老师,他们不怕吗?”一个学生的稚嫩提问揭开了学校将抗战精神融入学校德育的探索篇章——让历史不再尘封于课本,而是在沉浸式体验中直抵心灵。

学校构建了多维德育课程体系,探索以抗战精神培育时代新人之路。

一是让历史在场景中“活”起来。2024年,学校联合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纪念馆启动“行走的思政课”。48名优秀少先队员跟随“巴山红”宣讲团,在生锈的步枪、磨穿的草鞋、泛黄的照片前驻足。当嘹亮的《强军战歌》在碑林间回荡,革命先辈的顽强意志直击他们的心灵。在这里,队员们通过石刻标语拓印、军粮运送体验、五角星描红、伤员转运、模拟射击等演练,将红色精神转化为当代少先队员的责任担当。

二是在旋律中传递精神密码。“班班有歌声”活动针对不同年级设计分层方案:二年级举办“心手相牵”亲子红歌会,家长与孩子同台演绎《歌唱二小放牛郎》;三年级开展“激情四射”歌咏赛,通过《共产儿童团歌》的铿锵节奏感悟责任;四年级则组织斗志昂扬的拉歌赛,操场上回荡着“一班唱了没有——没有——”的激昂互动。音乐教师创新教学设计,如在《卖报歌》学唱中融入情景剧表演,让学生化身20世纪30年代的报童,在“卖报”体验中理解苦难中的坚韧。

三是让英魂有了青春模样。“三千活动”(千名学子讲千场故事传千种精神)是学校的德育品牌。在“童心永向党”主题活动中,学生以快板说唱还原游击战智慧、以情景诵读《抗战家书》重现家国抉择、以课本剧表演再现“小英雄雨来”的勇敢……当学生张晋铭在演绎烈士任光时说出“我是民族号手,我的武器是音乐”,全场掌声雷动——角色代入实现了精神传承的深层内化。

为避免抗战精神教育说教化,学校通过创新教学法激活学生主动性。

一是以身体记忆唤醒情感认同。学校在纪念馆设置“情报传递”任务——学生破译密电、制作抗战宣传画,用沉浸式任务深化认知;结合“张琴秋女子独立营”的故事,让学生讨论“不胜不休”的现实意义;在校园红领巾实践园地里,让学生在种植实践中体会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南泥湾精神”。

二是打破德育的学科壁垒。语文课上解析《铁道游击队》连环画的叙事艺术;音乐课上分析《渔光曲》的旋律如何传递抗争精神;美术课上创作抗战主题版画,多学科协同使红色教育渗透知识体系。此外,学校还创新“数字赋能”手段:让学生用手机扫描文物二维码,在“电子留言墙”写下“我要像当年的儿童团一样报效祖国”等感悟,与80年前的“抗战日记”隔空对话;通过VR还原空山战役“反三路围攻”战术,穿越时空的战地课堂让学生身临其境、情感交融。

三是开展馆校合作。学校与纪念馆签订协议,建立“三个一”机制:每学期一次场馆课程、每学期一套研学手册、每学期一次联合展演。纪念馆宣讲员带着《巴山女红军——李开英》《铭记·传承》等主题课程走进校园,用四川军民抗战的真实故事补充课本内容。

夕阳西下,当研学队伍踏上归途,纪念馆的电子留言墙上一条新留言在闪烁:“电报机沉默了,但它的声音已住进我心里——五(1)班刘紫萱。”此刻,抗战精神不再是书本概念,而是可触摸的生命记忆。

当教育将历史转化为情感认同,将精神具象为日常实践,便是对抗战英烈最好的告慰。学校发起“微长征计划”,95%的学生坚持完成了24天晨跑打卡;设立“抗战精神践行岗”,学生主动承担校园服务,“不怕苦、能坚持”成为新学风……学校以实践证明:红色基因的传承不在宏大的口号中,而在少年指尖触碰的油墨字迹间,在合唱时挺直的脊梁里,更在那句“如果遇到危险,我能成为他们吗”的灵魂叩问中。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