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节课做了四个实验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03 08:41 2

摘要:站在八年级教室门口,我攥紧装着实验器材的手提袋,深吸了一口气。因为这是我与学生的第一次接触,也是他们人生中的第一堂物理课。心理学中的“首因效应”告诉我,第一印象往往最深刻。为了避免给学生留下“物理很难”的“刻板印象”,我把这堂课设计成以实验为核心,希望能提高学

站在八年级教室门口,我攥紧装着实验器材的手提袋,深吸了一口气。因为这是我与学生的第一次接触,也是他们人生中的第一堂物理课。心理学中的“首因效应”告诉我,第一印象往往最深刻。为了避免给学生留下“物理很难”的“刻板印象”,我把这堂课设计成以实验为核心,希望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推开门,迎接我的是一张张充满期待的脸。简单的开场白之后,我拿出一个乒乓球和一个漏斗,然后把乒乓球放进漏斗中,漏斗口向上。问:“往漏斗颈里吹气,谁能把乒乓球吹起来?”学生可能觉得这太简单了,纷纷举手。我找了一个男生上台,他鼓足腮帮子用力一吹,乒乓球却纹丝不动。学生纷纷露出不可思议的表情。随后,我将漏斗倒置。问:“现在再用力吹,乒乓球会掉下去吗?”学生说:“那肯定会掉下去。”我说:“还是让事实说话吧!”我把乒乓球按在漏斗里,然后用力从漏斗颈向下吹气。松开手,乒乓球竟然也没有掉下去。

看到第一个实验“吹不走的乒乓球”成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开始进行第二个实验。

第二个实验是“天女散花”。我先拿出一个玻璃瓶,瓶内放了很多碎纸屑。接着,我取出一个长约1米的透明软管,把管的一端插到瓶底,然后快速地抡起软管的上端。不一会儿,瓶内的碎纸屑就从管口飞出,如雪花一般在空中飞舞。“哇!”学生们惊呼。等他们安静下来,问我是怎么操作的。有的学生说,让管子转快一点儿;有的说,要用力抡管子转圈;有的说,要抓住管子距离管口的三分之一处。我说,同学们说得都很好,都做到了认真观察,这是学好物理的第一步。

第三个实验是“塑料瓶烧水”。塑料遇到火会燃烧,因此用塑料瓶烧水是学生绝对不敢想的。看到水烧开了,瓶子仍旧完好无损,有学生好奇地说:“老师,这个瓶子是不是防火呀”“把水倒出来再烧瓶子”。我把瓶子里的水倒出来,结果空瓶子不一会儿就被烧着了,看来这个瓶子真是一个普通的塑料瓶。看着学生百思不得其解的样子,我解释说:“瓶中有水时,火焰的热量会通过瓶子传递给水,塑料瓶本身的温度始终不高,未达到其着火点,因此不会被烧着。”这一刻,在学生的心里,物理不再遥不可及,而变得具体可感。我趁机说,学好物理的第二步是理解现象背后的原理。

第四个实验是“隔空推车”。我把准备好的塑料小车放在讲桌上。车里隐藏了一个磁铁。我说:“我会气功,能隔空推车。”在学生怀疑的目光中,我悄悄把一个磁铁握在手心,拳头装作很用力的样子慢慢靠近小车。在拳头快要接触到小车时,小车竟然向前运动起来。学生虽然很惊讶,但是显然不相信老师真的会气功。于是,有的学生说:“你手里有东西。”我张开手,露出手中的磁铁。我说:“一个磁铁能让塑料小车运动吗?”学生说:“可能车里也有磁铁。”我让他们检查,果然不出所料。我说:“你们太聪明了,这是利用了磁极相互作用的原理。这个原理可是大有用处,磁悬浮列车就是利用这个原理使列车悬浮在轨道上的。”当我播放磁悬浮列车疾驶的视频时,学生不由惊呼起来,眼中也闪烁着被知识点燃的光芒。我说,物理知识在生活、社会中有广泛应用,不断改善我们的生活,推动社会的进步。学好物理就要将学到的知识应用起来,这是学好物理的第三步。

不知不觉,下课铃响了。一个男生问:“老师,下节课我们还做实验吗?”我笑着点了点头。这节课让我再次确信:物理教学的起点不是知识,而是好奇心。实验不是教学的装饰,而是思维的桥梁。只有当学生愿意看、愿意想、愿意问,学习才会真正发生。而这也正是我们上“开学第一课”时应有的初心,不是急于传授知识,而是小心呵护学生心中那颗“爱上学习”的种子,期待能在后续课堂里生根发芽。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