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王干青:让武装斗争的红色火炬熊熊燃烧!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02 07:42 1

摘要:王干青(1890—1949),原名王世祯,别号王翼,化名潜夫,绵竹县五福乡(今绵竹市富新镇)人,成都十二桥革命烈士之一。早年追随孙中山信仰三民主义。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参与领导绵竹“七四”农民武装暴动。四川解放前夕,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于成都十二

王干青让武装斗争的红色火炬熊熊燃烧!

王干青(1890—1949),原名王世祯,别号王翼,化名潜夫,绵竹县五福乡(今绵竹市富新镇)人,成都十二桥革命烈士之一。早年追随孙中山信仰三民主义。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参与领导绵竹“七四”农民武装暴动。四川解放前夕,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于成都十二桥。

不畏强权,告贪官抗军阀为民请命

王干青出生于四川省绵竹县原五福乡高华院(今属富新镇茅坝村)一个亦农亦商家庭。其成长求学之路,始于叔祖父王德门家的私塾,后又进入绵竹县塾。王干青自幼便显露出聪慧天资与强烈求知欲,在传统文化的滋养浸润下,一颗救国救民的种子在他心底悄然生根发芽。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王干青考入四川通省师范学堂预科班,次年以优异成绩升入优级部(本科,学校主体),并在此加入同盟会。

1919年,四川省第一届省议会召开,王干青在绵竹县当选为省议员后,立即将矛头指向贪腐的绵竹县知事王佐。面对王佐在城区滥征房捐、在农村强收青苗捐,甚至向不种鸦片者征收“懒捐”的恶行,王干青赴田间拍摄鸦片种植证据,将材料上呈省政府、全国禁烟总会及国际戒烟组织。省政府将王佐撤职查办。

1926年夏天,王干青(第二排左六)在绵竹南郊何家花园召集36名国人筹备拥护三大政策的国民党(左派)县党部集体合影。

1926年6月,王干青受重庆莲花池国民党省党部(左派)指示,回绵竹县领导办党。在他的领导下,国民党左派党员人数迅速增至近万人。国民党绵竹县党部(左派)成立后,王干青被选为书记长。在他的主持下,建立了绵竹国民党区分部39个,并成立了“反帝反奉大同盟”等多个进步团体。

当时,绵竹为国民革命军第29军田颂尧的驻防区,县政府由军部主持,驻军团、营长官往往兼任县长,以索取军费为其急务,与地方土豪劣绅一起组织所谓的“九人团”,任意派款派粮,增加地方财税附加。绵竹县国民党党部(左派)在王干青的领导下,要求召开县政会议,组织清算委员会,清算地方财政收支积弊,反对苛捐杂税,力主裁撤地方武装“九大队”,反对任意派枪派粮,因而招致驻军团长曾起戎及绵竹反动政治核心组织“九人团”的极端仇视。

1927年5月,国民党驻军悍然捣毁绵竹县国民党(左派)县党部及区分部,王干青不幸被捕,幸经多方全力营救,终得出狱。同年6月,在成都西马棚街五号,经由时任川西特委书记兼成都市委书记张秀熟等同志介绍,王干青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自此,他以更加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无惧无畏的勇气,全身心地投入到党的壮丽事业,为追求光明与正义不懈奋斗。

英勇斗争,领导“七四”农民暴动

1928年初,王干青受中共川西特委派遣秘密返回绵竹,进行武装暴动的初期筹备工作。4月,特委增派军事干部黎灌英(又名黎静中,省委候补委员)到绵竹接替张治,组建中共绵竹县委,并任县委书记。

王干青与黎灌英、张治、李晏蟠等一起,成立“怒潮分社”(总社在成都)和“新生民导社”两个外围组织,迅速在全县发展近百名党团员和上千名有组织的群众。

王干青还成功争取到旧友张民宽的支持,张民宽不仅携带武器加入革命,还成为县委委员,负责领导县城北路农民武装。经过王干青多方奔走,又筹集到近百人枪的武装力量。经过三个月的精心准备,县委决定于7月4日发动暴动。

然而起义计划因叛徒告密而泄露。7月3日,敌人加强城防,县委被迫提前行动。当夜,西南路队伍由王干青率领200余名战士、携50余支枪从广济乡出发进攻县城,但在县城西门外遭遇曾起戎部伏击。东北路队伍由黎灌英、张民宽、李晏蟠率领,300余人,有枪60多支,从兴隆乡张民宽家集中出发,在北门外遭到驻军伏击。眼看寡不敌众,又与王干青等领导的西南路队伍失掉联系,只好向汉旺方向撤退。后被打散,暴动领导人黎灌英等壮烈牺牲。

位于绵竹市人民公园内的七四农民暴动纪念碑

次日清晨,王干青为保存革命力量,决定分散隐蔽,并带领几名战友转移至安县。这次暴动虽然失败,但展现了共产党人领导农民武装斗争的勇气和决心。

执教双流,不遗余力播撒革命火种

1929年夏,王干青辗转来到双流县城关第一小学,投奔通省师范同窗周列三。这位早期民盟组织创建人不仅冒险收留了他,还将他秘密安置在红石乡老家。不久后,经王干青介绍入党的李筱亭也来到此地,两位革命者就此在双流扎根。

周列三利用家族关系筹办了一所私塾,请王干青、李筱亭设帐授徒。两人以严谨的教学态度、丰富的授课内容赢得了学生和家长的信任,私塾规模最大时有五六十人前来就学。一年后,在周列三的运作下,他们又创办了建平小学,周列三任校长,王干青、李筱亭聘为教师。

这所看似普通的乡村小学,实则是共产党人的秘密据点。为了和成都党组织保持联系,他们以批改协进中学学生作文为掩护,通过附近一位可靠的农民田正春往返成都与双流之间传递情报,在教书育人的同时,默默培育着革命的新生力量。

延安之行,肩负使命搭建统战工作桥梁

1937年8月,王干青受命担任刘湘驻延安代表,肩负起川军与中共沟通的重要使命。在延安期间,他受到毛泽东主席的亲切接见。王干青详细转达了刘湘及川军将士坚决抗日的决心,毛主席对此给予高度评价,并就抗战策略提出重要建议,同时委托王干青将中共中央的决策带回四川。临别之际,毛主席特意赠送亲笔题词的全身照片,以示对这位统战使者的重视。

1938年2月毛泽东与王干青之间的来往电文

1937年9月1日,刘湘率部出川抗战。次年1月,病逝于汉口。毛泽东专门致电王干青表达哀悼,并嘱托其继续推动四川军政界坚持抗战。尽管此后王干青不再担任驻延安代表,转任集团军驻成都联合办事处顾问,但他始终致力于团结川军上层力量。

1940年,四川省赈济会在绵竹县城南郊岳帝庙创办四川省第一儿童教养院,王干青出任院长,其学生周继丰为副院长。随后,他以公开职务为掩护,继续开展革命工作。

壮烈牺牲,十二桥畔的永恒丰碑

1942年,在四川省慈惠堂总理尹仲锡的引荐下,王干青出任成都慈惠堂培根火柴厂主任兼孤老院院长,周继丰任火柴厂保管股股长。这位革命者以惊人的毅力投入工作,曾在大年初一徒步50多公里沿青衣江考察木材,直至深夜才归。

在“娃娃牌”火柴畅销全川的同时,王干青将部分利润用于改善工人生活:创办夜校、幼儿园,添置图书报刊,改善食宿条件。他更以火柴厂为基地,组织工人参加反特务游行,在街头书写革命标语。这些活动引起了特务机关的密切“关注”。

成都十二桥烈士陵园纪念碑位,前排左一为王干青。

位于绵竹市人民公园内的王干青烈士墓

1949年11月9日清晨,特务持王陵基名片“邀请”王干青谈话。他从容洗漱后坦然随行,从此再未归来。12月7日,这位革命志士被杀害于成都十二桥。1950年春,其子王泽丰将王干青衣冠葬于绵竹县城南精忠观侧。1990年,绵竹人民将其衣冠冢由精忠观迁至人民公园“七四”暴动纪念碑旁,让他的精神永远激励后人。

方志四川部分图片、音视频来自互联网,仅为传播更多信息。文章所含图片、音视频版权归原作者或媒体所有。

来源:方志四川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