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巍巍太行,铁血铸魂。1941年秋,在日寇频繁扫荡的烽火岁月中,晋冀鲁豫边区高等法院在邯郸涉县曲里村铜佛寺庄严成立。这座千年古刹回荡的法槌声,不仅敲响了红色司法的先声,更淬炼出“法魂为民铸,利剑护山河”的司法精魂,为新中国法治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巍巍太行,铁血铸魂。1941年秋,在日寇频繁扫荡的烽火岁月中,晋冀鲁豫边区高等法院在邯郸涉县曲里村铜佛寺庄严成立。这座千年古刹回荡的法槌声,不仅敲响了红色司法的先声,更淬炼出“法魂为民铸,利剑护山河”的司法精魂,为新中国法治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烽火淬炼,太行深处铸法魂
涉县地处太行东麓,雄关险隘,曾是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指挥中心。在这里,边区高等法院创造性地建立起包括司法行政处、检察处、民事刑事法庭在内较完整的司法体系。首任院长浦化人率领徐平、姚南等骨干,在枪林弹雨中坚守司法阵地。
面对残酷的战争环境,法院创“便民简政”司法原则,实行民事三级三审、刑事三级二审制度。马背上的法庭穿梭于太行山间,村头田间的调解化解百姓纠纷,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战时司法模式”。7年间,边区先后颁布的政策法令等达74项之多,推行减租减息、八小时工作制、婚姻自由等政策,切实改善民生、推进社会平等,积极服务抗战大局。
至1948年,随着华北人民政府成立,晋冀鲁豫边区高等法院完成历史使命,并入华北人民法院。
铁血正义,为民司法护山河
坚持抗战第一,保卫与发展边区,体现出了特定历史时期司法工作的鲜明特色。
肃奸惩恶显锋芒。边区高等法院主要任务是服务抗战大局,贯彻执行边区政府的各项法令,镇压破坏抗日的反革命、汉奸、地主恶霸和其他敌对分子,保护人民合法财产和改善民生。
铁腕反腐树清风。案件主要集中发生在税务、民政、粮食、银行等部门,震慑了那些心存侥幸和想浑水摸鱼的人。晋冀鲁豫边区所属的太行行署于1942年为司法干部明确规定了“三条纪律”:不贪污徇私、不摆臭官僚架子、不滥罚滥判。
司法为民创新路。边区司法干部在民事纠纷解决中逐步探索和总结出了“调解为主审判为辅”的工作方针。司法干部深入群众,倾听团体意见,组织陪审公审。1945年太行区数据显示,磁县民事调解率高达99%,涉县达70%,而区村调解的比率则更大。
薪火相传,红色基因焕新辉
八十年弹指一挥间,红色司法基因在太行老区焕发新的生机。
2025年上半年,该院共受理各类案件6883件,审执结4474件,人均结案141件,平均审理时长40.5天。先后荣获“全国模范法院”“为群众办实事示范法院”等称号,用实实在在的业绩延续着红色司法血脉。
征程万里,初心如磐。从铜佛寺的青灯古卷到智慧法院的电子卷宗,从马背法庭的颠沛流离到云上审判的瞬息万里,改变的是司法方式,不变的是为民初心。这片红色司法的诞生地,正以崭新的姿态,书写着新时代法治中国建设的壮丽篇章。
来源:河北高院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