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你站在我面前说话,我却不知道你在说什么。刚驻村时和山区的乡亲们闲聊,听不懂当地方言的魏会军急得直挠头。
本报三农全媒体中心记者 马丙宇 刘亚鑫 通讯员 王军杰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你站在我面前说话,我却不知道你在说什么。刚驻村时和山区的乡亲们闲聊,听不懂当地方言的魏会军急得直挠头。
从省委政策研究室被派驻到辉县市南寨镇凤凰山村任第一书记,3年过去,方言还是那个方言,而被晒得黝黑的“黑脸书记”,已经可以流畅地与乡亲们进行交流。
多了他的凤凰山村,在山楂产业上“起死回生”。争取资金加固山楂梯田围堰、新建灌溉水池、整修林下生产路、栽种鲜食新品种、开展山楂认领活动……太行深山里自有的“山里红”品种再度俏销,新引进的黄山楂品种“金如意”茁壮成长。
“金”是财富期盼,“如意”是民生愿景。凤凰山村虽飞不出神话里的金凤凰,但魏会军却用晒黑的脸庞撬动起了穷山,成为衔接梦想与现实的“衔枝人”。产业升级过程中,老山村里长出新行当,村民有了崭新身份,人生轨迹悄然转变,处处是“凤凰涅槃”的昂扬与奋斗。
刘二花
“单季劳作”跃升“四季创收”
初夏清晨的太行山空气轻盈、剔透、清爽。一眼望去,错落起伏的老石头房与茂密的古树掩映在山间,烟囱上炊烟袅袅。
早起是山里人的习惯。5月9日,72岁的凤凰山村村民刘二花不到6点起床,喝完一碗热乎乎的小米粥,准备走着去3公里外的村委会。
偶遇顺路车,一个多小时的路程缩短不少。刘二花在村委会见到了村党支部书记侯腴枫,认领了当天的工作,给“金如意”山楂树苗浇水,报酬100元。
儿子虽已在山下的县城定居,但刘二花和老伴儿不愿意离开生养自己的凤凰山村。因为大山的馈赠,每年采摘野生连翘卖钱,俩人至少能挣上一万块钱。“魏书记让俺有了工资收入。”身体硬朗的刘二花闲不住。
凤凰山村虽偏远但有好生态。“漫山遍野的山楂古树,产出的高品质山楂历来是药商竞相采购的药材,但村民只挣了很少的采摘钱,不少山楂古树因为无人管理结不出果了。”魏会军调研思考,做好产品,叫响品牌,不断提升山楂附加值,才能助民致富。
争取项目资金,荒废的古山楂林围堰整壮、灌溉便利,修剪一新的老树造型各异、身姿舒展。同时联合龙头企业“楂之恋”,以冰糖葫芦为切入点,采用全国领先的冻干技术,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订单种植山楂。
“老山楂”焕活,“新山楂”亮相。魏会军经考察找来客商投资种植了可以鲜食、一斤能卖几十元的黄山楂品种“金如意”,为将来拓展市场铺路。
引进的两个项目总投资近百万元,带动凤凰山村村民就近务工增收40多万元。不少和刘二花一样的村民,不再仅仅依靠“自然的馈赠”,除了种地、种山楂,还有了“四季创收”的工作机会。
徐鹏利
“足履实地”转轨“仰望星空”
5000多棵“金如意”山楂树苗,是村委会委员徐鹏利开着货车从山东拉回凤凰山村的。
刨坑种树,浇水管理。看着一棵棵绿莹莹的小苗在山村成活,热乎乎的希望在这位有些茫然的90后村干部心中燃起。
从开始工作就在辉县扎根的徐鹏利,一直牵挂着深山里的凤凰山村。
当选村干部后,徐鹏利吃住在村。留在山中生活的多是老人和孩子,从山下帮着带包盐、拉人下山看病、雨季惦记村民安全……心细的徐鹏利总把一天安排得很满,却也总不满意地评价自己:“啥也没干!”
徐鹏利是在埋怨年轻的自己不擅长干“大事”:山村的基础设施还要再完善,山楂、中药材应该卖上更好的价钱,凤凰山村秀美的风光值得游客前往。
来自省城又亲切的魏会军,让徐鹏利不再频繁地紧锁眉头。
徐鹏利眼中的魏会军,人踏实接地气。“魏书记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徐鹏利知道,来驻村后,魏会军的车2年行程9万公里、报废轮胎7条,协调各界捐款捐物总价值50多万元。
徐鹏利更看到了村里基础设施的大变样:建成6个蓄水池,铺设污水管网600米,修建与古村落风貌一致的石板路2000平方米、公共卫生间3座,修建登山观景步道300级,新建花池50米,安装太阳能路灯24盏……投资800多万元的农村公路改善工程已竣工4.2公里,还有5.4公里正在施工。
自发前往凤凰山村观光旅游的人多了起来,通往村里的“太行十八拐”迅速成为“网红公路”,凤凰山村一年一变样、两年换新颜。
村“两委”干部干劲更足。和魏会军朝夕相处的徐鹏利深受触动,从陷在烦琐村务到开始“仰望星空”。“村子需要人气,村干部需要更加坚定地发展乡村旅游,让青山变金山。”徐鹏利对凤凰山村和自己的未来信心十足。
张芳云
“褪去工装”执掌“山楂小院”
撸猫,饮茶,山楂树下吹山风。
这些,是凤凰山村民宿“山楂小院”主理人张芳云近期闲暇时光的关键词。
“村里的山路正在提升改造,村内就是一个大工地,6月底才会通车迎客。”张芳云介绍,自家民宿也趁着这段时间进行修缮,拉来材料加固小院里的凉亭。
“山楂小院”旺季客满时,一天的营业额在千元以上。用张芳云的话说,没有魏会军,她没有条件、没有勇气把小院开起来。
此前,张芳云在山下做幼教,两点一线的生活让向往自由的她觉得枯燥,也惦记着山上多年无人问津的老宅。
魏会军驻村后,协调成立6个创作基地,组建凤凰山村创作群,作品被多家媒体刊发,凤凰山村的文化底蕴和传播能力不断加强,连《舌尖上的中国》导演陈晓卿团队都选址凤凰山村拍摄了《风味人间》第五季。深山中的凤凰山村被更多人知晓。
加上道路修缮、村容村貌提升、产业发展以及宣传带动,“古村焕新”势如破竹。
“魏书记带着我们去外地看民宿,又帮着对接文旅公司培训服务流程。”张芳云指着院中心的山楂树说,这棵百年古树如今成了民宿“活招牌”,客人常对着树拍照发朋友圈。
尝到甜头的张芳云,今年又和爸妈租下村里一处老宅,改建另一处农家乐,还学会用短视频平台进行宣传。
“老村委会的房屋被改造成了农产品电商直播基地,项目即将完工,芳云是我们培养的第一个主播。”魏会军说,热情干练的张芳云还被吸纳成为驻村工作队队员,为凤凰山村的蜕变添了更多力量。
“放下锄头”领衔“片场主角”
午后阳光透过山楂树叶洒在石墙上,72岁的元小新坐在墙内的小院里,端着一碗山村人最爱的手擀面条吃得正香,中途添上一点柿子醋,黝黑的脸庞上露出满足的微笑。
这位在山里种了一辈子地的老农,随着凤凰山村旅游业的兴起,把农家乐开得风生水起,还有了个新身份——纪录片《风味人间》第五季的主角之一。
魏会军对元小新很钦佩,选角时向纪录片导演力荐:“老元有着山里人的乐观幽默,干啥都不怯场,乐于接受新鲜事物,更有一手做柿子醋的好手艺。”
“最初觉得干好农家乐才是正事儿,演戏太‘悬乎’。”元小新搓着手回忆说,是魏会军一次次蹲在田埂上跟他聊:“咱的山楂要卖向全国,得让更多人看见山里人的日子有多鲜活。”
元小新觉得在理,说干就干,在旺季时“扔下”自己的农家乐,一遍又一遍地和面、擀面、爬树、摘柿子、做醋,只为把镜头拍得更加完美。
纪录片播出后,元小新成了十里八乡的明星,凤凰山村更是美名远扬。
凤凰山村村干部和魏会军借势瞄准文旅文创融合发展。研制“龙凤呈祥”山楂礼盒、山楂保健茶并投放市场;引入河南“楂之恋”食品有限公司投资50万元建设直播基地,除每年支付房屋租金以外,还按照直播流水的2%给村集体分红;成功注册凤凰山村第一个商标“云端锦凤”,涵盖村集体经济发展急需的6个类别,村集体和村民可以免费使用。
戏里戏外,元小新成了凤凰山村的“金名片”。他常挂在嘴边的话是:“咱山里人如今不光能种出‘金如意’,还能让日子过得像戏一样精彩!”
千年古村的烟火气顺着网线飘向全国。在太行崖顶的山楂树下,魏会军与村民聊着村里的未来。
入夜,村里的灯火次第亮起,映红了多家民宿的招牌,映亮了层层叠叠的“金如意”梯田。凤凰山村的夜,不再是被群山包裹的寂静墨色,而是被产业之火、希望之光烧得通红的鎏金画卷。
太行深处的“凤凰”在重生。
来源:河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