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862年的曾国藩,站在权力的巅峰。慈禧与奕䜣的联合主政下,他迎来了职业生涯最梦幻的政治配置——江苏、安徽、江西、浙江四省巡抚清一色是嫡系;两广总督晏端书、四川总督骆秉章等封疆大吏全是“自己人”;就连湖北巡抚严树森,也是已故心腹胡林翼的嫡系。这种局面放在今天,
1862年的曾国藩,站在权力的巅峰。慈禧与奕䜣的联合主政下,他迎来了职业生涯最梦幻的政治配置——江苏、安徽、江西、浙江四省巡抚清一色是嫡系;两广总督晏端书、四川总督骆秉章等封疆大吏全是“自己人”;就连湖北巡抚严树森,也是已故心腹胡林翼的嫡系。这种局面放在今天,相当于央企掌门人同时掌控长三角、珠三角、成渝经济圈的党政资源,能够在各省间顺畅地调配钱粮资源。
手握如此资源,曾国藩启动了三路大反攻太平军的计划:弟弟曾国荃直扑天京(南京),李鸿章率淮军收复江苏,左宗棠领楚军攻略浙江。他甚至布下四路合围天京的精妙战术:曾国荃主攻,多隆阿、鲍超、李续宜三路策应打援。这是复制安庆大捷的完美剧本,毕竟安庆之战中,湘军正是靠长壕围困、打援破城,才啃下了太平军的长江中游堡垒。
但历史总在最顺遂处埋下暗礁。当曾国荃带着两万吉字营“随风直薄雨花台”时,这个被安庆胜利冲昏头脑的“湘军少帅”,率先撞破了权力幻象的第一层泡沫。
这位没出过湖南几次的“县城学霸”,满脑子都是安庆的“成功经验”:九里城墙配七十里长壕,简单粗暴的数学题。可当他绕着明太祖耗时二十一年修建的天京城墙走了一整天,才惊觉自己掉进了怎样的陷阱:周长96里、高21米、最宽处30米的巨墙,相当于要同时围堵三个北京五环。两万湘军撒在城下,密度比共享单车坟场还稀疏;要围死这座城,得修七百里长壕,堪比秦始皇修长城的工程量。
更致命的是,曾国藩精心设计的“四路合围”,在人性变量前瞬间崩塌。安徽巡抚李续宜刚要出师,突遭父丧丁忧;鲍超被太平军重兵困在宁国寸步难行;多隆阿这个旗人将领,本就因安庆一战功高赏薄与曾国藩产生了嫌隙,恰逢胡林翼去世失去约束,他又看不惯曾国荃的跋扈,攻下庐州后竟自请调往陕西,从此与湘军再无交集。四路援军,三路折戟,曾国荃的吉字营成了孤军。
如果说战略协同的脆弱是明伤,霍乱疫情则是暗箭。咸丰、同治年间,第三次霍乱大流行随着外国船只溯长江而上,顺着湘军水师的补给线,精准击中了雨花台大营。两万湘军中,近半数染病,“死者山积”(《湘军记》)。曾国荃把病号留在帐篷里守营,能战的全部拉上城墙,勉强撑着。
此时的太平军,正从上海战场调回李秀成的十余万精锐(号称六十万),还带着刚从洋人手里买来的西洋开花炮。一边是武器代差的降维打击,一边是兵力十倍的绝对优势,再叠加半数减员的瘟疫,曾国荃终于慌了。他给曾国藩写信:“倘再一个月无援兵来助我打,则此军竟有不堪设想者,务求老兄原谅弟从前之错,百叩求兄做主!”
这封求救信,撕开了权力游戏最残酷的真相。那个曾蔑视兄长老成持重的“湘军少帅”,此刻活脱脱是职场关系户捅娄子后的标准模样:前半句“原谅弟从前之错”是认错,后半句“百叩求兄”是求救,与当初“随风直薄雨花台”的嚣张判若两人。
而曾国藩这边,早已急得“寸心如割”。他四处调兵:发往湖北的急件,严树森回“疫病横行”;送到江西的军报,沈葆桢说“防务吃紧”;最亲信的鲍超被钉死在宁国,连多隆阿都西去陕西。曾经能让四省巡抚集体换人的滔天权势,此刻竟调不出一支援军。最后他咬着牙,把自己的四百亲兵派了过去——但这点人在十万太平军面前,连壮胆都勉强。
这场危机,也暴露出湘军在权力巅峰下的三重致命伤:
其一,战略协同的脆弱性。李鸿章在江苏、左宗棠在浙江各自为战,像极了跨国公司事业部的“数据孤岛”;曾国荃的冒进,则是仗着“皇亲”身份破坏规则的职场刺头。
其二,资源依赖的陷阱。当多隆阿负气出走、李续宜突然丁忧,所谓“四省巡抚皆嫡系”的政治优势,在实战中连一支援军都兑换不出,活脱脱现代企业“协同效应幻觉”的古代版。
其三,风险管控的盲区。霍乱顺着单一补给线蔓延,后勤体系瞬间崩溃,与当代企业过度依赖单一供应链、疫情来临时才发现没有Plan B的窘境如出一辙。
曾国荃在雨花台的绝境,最终靠湘军的韧性硬扛了下来。太平军连攻四十六天,始终没能突破长壕。但这场危机,给曾国藩敲响了警钟。他在日记中写下:“天下无易境,天下无难境;终身有乐处,终身有忧处。”所谓“天时地利人和”的顺境,往往正是系统最脆弱的时刻。当所有资源都向你倾斜时,你以为握住了全世界,却忘了权力的背面,是风险的指数级增长。
从1862年的雨花台到今天的商业战场,这个道理从未改变:再硬的关系网,织不成防弹衣;再完美的战略,抵不过人性的变量;再集中的权力,扛不住黑天鹅的暴击。曾国荃最终用两万湘军的血与火,读懂了兄长那句“金陵城大贼众,合围不易”的深意——有些坑,不亲自踩过,永远不会懂;有些课,不在绝境里上,永远学不会!
喜欢的朋友可以加关注,观看“前篇”曾国藩过往的经历!
参考文献:
姜忠喆 《曾国藩全书》辽海出版社
来源:老曹谈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