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864年7月19日,湘军用40担炸药,把天京城墙太平门撕开了一条20多丈的口子,湘军如潮水般杀入,被围困2年多的太平天国都城天京最终被攻破,一场系统性、规模空前的烧杀抢掠开始了,其残酷程度在中国历史上堪称罕见。这场野蛮浩劫彻底摧毁了六朝古都的繁华。
1864年7月19日,湘军用40担炸药,把天京城墙太平门撕开了一条20多丈的口子,湘军如潮水般杀入,被围困2年多的太平天国都城天京最终被攻破,一场系统性、规模空前的烧杀抢掠开始了,其残酷程度在中国历史上堪称罕见。这场野蛮浩劫彻底摧毁了六朝古都的繁华。
一、抢夺财物:掘地三尺,财富尽入湘军之手。
湘军对天京的掠夺是全面且有组织的,据曾国藩首席幕僚赵烈文在《能静居日记》中记载:湘军入城后,“中军各勇留营者皆去搜刮,甚至各棚厮役皆去,担负相属于道”。士兵从王府、民宅到坟墓无一不掘,甚至拆毁建筑木料运回湖南。天王府、忠王府等都被掘地三尺,连洪秀全的尸首也被挖出焚烧。
湘军将领带头劫掠,提督萧孚泗在天王府“取出金银不貲”,随后纵火灭迹。曾国荃更是雇佣几十条大船,将财宝运回湖南,置地数千顷,一举成为湘乡首富。
据《湘军志》记载,湘军将领中“10万以上貲殆百数”,普通士兵也通过变卖赃物暴富,甚至有随军文员争购劫掠物品,“各贮一箱,终日交相夸示”。
太平天国圣库的巨额财富去向成谜。据历史记载,清廷曾派当朝进士张继庚前往天京调查,据他上奏,太平天国圣库有存银1800万两。在曾国荃破城后却声称库中一无所有,学者推测其中的可能性,一是太平天国后期挥霍,导致国库确实枯竭。二是金银财宝皆被湘军私吞。李秀成突围时随身携带的黄金珠宝,在他被捕后被缴获,可能也是源于圣库。
为进一步调查太平天国圣库的去向,清廷曾派马新贻前往南京任两江总督,但不久却被刺杀,慈禧吃了个哑巴亏,天国宝藏从此成谜。
二、屠杀平民:死者十数万人。
湘军以“杀贼”为名,实则无差别屠杀平民。赵烈文记录:“老弱本地人民不挑担,又无地窖可挖者。尽遭杀死。沿街死尸十之九皆老者,幼孩未满两三岁者以屠戮以为戏。”妇女40岁以下者“一人俱无”,幸存者多被掠走。天京城破时,城内太平军不足万人,经过湘军屠城,英国驻镇江领事爱迪金估计死亡约万人,而湘军上奏“毙贼10余万”,实则多为平民。
湘军的屠杀手段极其残忍,士兵以虐杀取乐。有老妇身中数10刀哀嚎致死,幼童被刺穿抛掷。李秀成《自述》中提到,湘军将百姓诬为太平军余党,借机劫杀。谭嗣同1896年游历南京时,当地父老仍愤恨地告诉他:“湘军一破城,见人即杀,见物即烧,子女玉帛悉入官军”。
三、纵火焚城:毁灭证据
湘军为掩盖罪行,在劫掠屠杀之后,对天京城进行系统性纵火,天王府、忠王府等主要建筑在抢掠后被焚毁,大火持续7日。“烟起数十道,屯结空中不散”。据时人统计,全城房屋“太平军自焚十之三,湘军焚十之七”,六朝古都沦为瓦砾场。以致曾国藩入城后,竟无完整官邸可用来办公,只得暂时住在残破的英王府。湘军纵火焚城的目的是为了毁灭劫掠痕迹,并阻止清廷追查圣库财富。萧孚泗焚烧天王府即典型例证,他劫掠后“纵火烧屋以灭迹”,导致“十年壮丽天王府,化作荒庄野鸽飞”。
四、对妇女的性暴力与人口贩卖
湘军对妇女的暴行骇人听闻,城内40岁以下女性几乎被劫掠一空,士兵当街奸淫,“哀嚎之声不忍闻”。赵烈文记载:一名8岁男童因容貌清秀,被军官抢夺,其母追讨数里,遭鞭打驱赶。被虐妇女多被运往湖南贩卖,长江上满载赃物和妇女的船只络绎不绝,部分女性为免遭凌辱选择自杀。据记载,天王府女官“投环而死者无数”。池塘中漂浮着自沉的老弱妇孺,无声控诉着湘军暴行之酷烈。
五、清廷的纵容与曾国藩对暴行的鼓励。
尽管清廷对湘军暴行心知肚明,却选择了纵容和包庇,咸丰帝曾许诺“克金陵者封王”,但战后仅封曾国荃为一等伯爵,并默许其托病回乡,实为平息舆论,曾国藩虽未直接参与屠城,但其“多杀人为功”的理念纵容了暴行,他表面做《爱民歌》,标榜军纪,却未惩处任何将领。反而在奏折中把李臣典奸淫致死篡改为“作战负伤”。
湘军的暴行充分暴露了清廷统治的腐朽。谭嗣同指出,百姓原盼官军“安民”,结果其悲惨遭遇更甚于“叛匪”,这种反差彻底瓦解了清廷的合法性,为辛亥革命的爆发埋下了火种。
天京的陷落不仅是太平天国的终结,更是一场文明的浩劫。湘军的暴行导致南京“30多年后仍遍地荒寒”(谭嗣同),暴露出其反人性的本性,正如赵烈文所叹“其乱如此,可为发指”。
历史应该感谢赵烈文先生,他虽然是曾国藩的高级幕僚,却非常有正义感,他作为那段历史的亲历者,本着对历史负责的精神,记录下了真实的情况,在他的回忆录中,他没有偏袒湘军,也没有刻意贬低太平天国运动,而是记录了清廷的腐朽和残忍暴行。
1867年夏天的一个晚上,在和曾国藩的对话中,他预测清朝50年内一定会灭亡,让曾国藩震撼不已。44年后,辛亥革命爆发,敲响了清朝灭亡的丧钟。
来源:温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