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进行时 | “豫梦兰商”实践团:以红为魂,以数为翼,让红薯甜遍乡村振兴之路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01 15:02 1

摘要: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部署,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的号召,8月15日至29日,华北电力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豫梦兰商实践队”赴河南省兰考县,以“青振乡建”为核心主题,聚焦兰考红薯特色产业,创新打造“红色文化

以红为魂,以数为翼

让 红薯甜遍乡村振兴之路

华北电力大学“豫梦兰商”实践团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部署,响应习近平总书记 “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的号召,8月15日至29日,华北电力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豫梦兰商实践队”赴河南省兰考县,以“青振乡建”为核心主题,聚焦兰考红薯特色产业,创新打造 “红色文化铸魂+数字技术赋能+产业生态构建”三维助农模式,通过电商直播、产教联动、文旅融合等举措,实现“文化振兴”与“产业振兴”同频共振,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青春动能。

红色

铸魂

以焦裕禄精神锚定助农初心

激活文化振兴根脉

“豫梦兰商”实践团

实践队将“红色教育”作为助农行动的“精神底色”,以焦裕禄精神为纽带,打通“精神传承—价值认同—产业赋能”的闭环,让红色文化成为乡村振兴的“软实力”。

沉浸式研学,挖掘精神时代内涵

8月16日,实践队首站走进焦裕禄纪念馆,以“学、思、践、悟”四维模式开展主题研学:通过“史料研读+场景还原+互动访谈”,系统学习焦裕禄“亲民爱民、科学求实”的崇高精神;创新设计“红色精神微访谈”,对话纪念馆工作人员、当地老党员,挖掘焦裕禄精神在新时代乡村振兴中的实践意义,并将访谈内容转化为《乡村振兴24小时》微视频素材,为农产品传播注入“红色故事内核”。

直播化宣讲,让红色教育“破圈”传播

在纪念馆专题影像厅,实践队同步启动“红色精神直播课堂”,以“纪录片观看+实时解说”形式,向线上观众讲述焦裕禄“战天斗地治风沙”的事迹,单场直播吸引超500人次观看,实现红色教育从“单向输出”到“双向共鸣”的升级。后续助农直播中,队员更将焦裕禄“迎难而上”的精神融入产品介绍,让“兰考红薯”不仅是地理标志产品,更成为红色精神的“具象载体”。

数字

破圈

场景化直播矩阵激活产业活力

让红薯“触网”出圈

“豫梦兰商”实践团

针对兰考红薯“品牌辨识度低、销售渠道单一”的痛点,实践队打造“全时段、多场景、强互动”的电商直播矩阵,用青年视角重构农产品“人、货、场”,实现“销量”与“声量”双丰收。

1.多场景直播,打造助农“烟火气”

实践期间,队员们化身“新农人主播”,在不同场景搭建直播间,形成“晨采、午研、夜播”的全时段节奏:清晨田间直播间:每日5点奔赴红薯科普示范基地,7点准时开播,以“现挖现烤、试吃测评”的真实感打动观众,8月18日首场晨播2小时内订单破20单,8月20日晨播更带动农户直接增收近400元;夜间地标直播间:转战裕禄公园、兰阳湖夜市等兰考地标,将“红薯带货”与乡村风光、夜经济氛围结合——8月19日兰阳湖夜市“美景+特产”直播获7万+点赞,新增粉丝20余人;8月20-21日裕禄公园独具“烟火气息”的助农专场吸引1千余人次观看,成交单数突破40单。

红色文化主题直播间:开设“红色精神助农专场”,依托“兰考助农”故事溯源二维码,将红薯种植历史与兰考转型历程结合,单场获赞3万+,成功强化“兰考红薯”的品牌记忆点。

2.技术化赋能,升级助农“专业度”

实践队并非简单“带货”,更注重用技术思维优化助农链路:前期调研形成《兰考农产品电商化白皮书》,提出“地理标志+电商直播”解决方案;与兰考豫兰红蜜薯直播基地合作,探索“故事二维码”等前沿技术应用;制定《新农人直播培训标准化手册》,从平台算法、用户画像、私域运营等维度,为后续培育本土直播人才奠定基础。

3.数据化成效,见证青春助农实力

截至8月23日,实践队累计开展助农直播11场,总观看人次超11万,成交订单130余单,累计成交金额超2200元,其中8月19日全天成交金额首次破千,8月21日、23日单场成交金额均达641.7元,最高曝光人数超9000人,预估为农户带来佣金收入超1000元。更重要的是,通过持续直播,“豫梦兰商实践队”累计粉丝超700人,品牌曝光量较此前提升10%,为后续长期销售打开市场。

产教

联动

构建“造血式”生态

让产业振兴“落地生根”

“豫梦兰商”实践团

实践队 深知,助农不是“一锤子买卖”,而是要通过校地协同、人才培育,为兰考红薯产业留下“带不走的技术与团队”,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型。

01

深度对接产业,破解发展痛点

实践队与兰考县红薯产业协会建立紧密合作,多次与协会会长张世坡、技术负责人周广浩座谈,实地考察红薯种植、加工全流程:针对“品牌化短板”,提出“非遗盲袋”方案;针对“技术瓶颈”,记录“从田间到餐桌”产业链条,制作标准化种植短视频;双方达成长期合作意向,计划联合开展“红色助农”系列专场直播,持续提升“兰考蜜薯”品牌附加值。

02

培育新农人,激活本土动能

实践队不仅自己做直播,更注重“传帮带”:在豫兰红蜜薯直播基地开展“手机变农具”培训,从直播话术、流量转化到物流包装,向农户传授电商技能;采访海南大学农业种业硕士梁贝等“新农人代表”,挖掘其“从校园到田间”的成长故事,为县域农业企业吸引高素质人才提供参考。

03

长效机制构建,打造“兰考样板

实践队已与兰考团委、红薯协会达成长期合作,计划将《兰考农产品电商化白皮书》进一步优化,明确“科技赋能产业、文化激活品牌”的双轮驱动路径;同时响应教育部关工委“读懂中国”活动,以“老少共话振兴”为锚点,将焦裕禄精神访谈内容转化为乡土教育素材,打造精品征文与微视频作品,实现 “产业振兴”与“文化振兴”的长效联动。

文旅

融合

探索“农文旅”新路径

为乡村振兴添彩

“豫梦兰商”实践团

为突破“单一助农”局限,实践队于8月22日赴开封万岁山武侠城开展文旅融合调研,从“场景化营销、文化IP打造”中汲取灵感,为兰考乡村振兴探索新方向。队员们深度体验宋代武侠场景、观摩《三打祝家庄》实景演出、参与非遗打铁花表演,重点调研“光影科技+文化叙事”“经典IP+沉浸式体验”的运营模式,计划将兰考红薯种植基地打造成“可直播、可体验”的农旅打卡点;参考非遗打铁花的传播热度,探索“红薯深加工产品+兰考非遗”的组合包装,让农产品承载更多文化价值。

结语:青春未止,“青振乡建”路更宽

从焦裕禄纪念馆的精神洗礼,到田间地头的直播带货,从产业痛点的深度调研,到文旅融合的创新探索,华北电力大学豫梦兰商实践队以7天的扎实行动,在兰考大地上书写了“青振乡建”的青春答卷。截至8月23日,实践队不仅实现了农产品销量的提升,更让红色文化焕发新生、让数字技术扎根乡土、让青年力量融入乡村振兴大局。

未来,实践队将持续深化校地合作,打造可复制的“数字助农”方案,让“兰考样板”成为高校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生动范例,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让兰考的“红薯甜”飘向更远的地方,让乡村振兴的画卷绽放更绚丽的色彩!

来源:京津冀消息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