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武则天时期(690-705年)的契丹叛乱是武周政权边疆危机的重要事件,反映了当时东北边疆的民族矛盾与军事策略的得失。
武则天时期(690-705年)的契丹叛乱是武周政权边疆危机的重要事件,反映了当时东北边疆的民族矛盾与军事策略的得失。
这场叛乱始于696年,历时约一年,最终被平定,但过程中暴露了武周军事体系的脆弱性。
一、叛乱背景
1. 契丹的社会状态
①契丹为东北游牧民族,唐初归附,属松漠都督府(今内蒙古赤峰一带),首领受封“松漠都督”。
②武则天时期,契丹逐渐壮大,但仍受唐朝羁縻政策约束,需缴纳贡赋、提供兵员。
2. 导火索:营州都督赵文翙的压迫
①经济剥削:营州都督赵文翙(huì)苛待契丹部众,拒发赈灾粮,视契丹酋长如奴仆。
②民族矛盾激化:契丹首领李尽忠(唐赐名李尽灭)、孙万荣(李尽忠妻兄)因不满压迫,于696年五月起兵反周。
二、叛乱过程
1. 初期契丹势如破竹(696年)
①攻陷营州:李尽忠自称“无上可汗”,率军攻破营州(今辽宁朝阳),杀赵文翙。
②武周接连失利:
- 武则天派左鹰扬卫将军曹仁师、右金吾卫大将军张玄遇等28将率军镇压,却被契丹诱入黄獐谷(今河北迁安附近)伏击,全军覆没,张玄遇被俘。
- 契丹缴获军印后伪造军令,诱骗后续唐军进入包围圈,再度大胜。
- 震动中原:契丹军南下攻入河北,河北州县闭城自守,武则天一度欲弃洛阳迁都。
2. 转折:突厥介入与契丹内乱(697年)
①突厥背刺契丹:突厥可汗默啜(武则天册封“迁善可汗”)表面助周,突袭契丹后方松漠根据地,掠夺人口牲畜。
②李尽忠病逝:697年六月,李尽忠病亡,孙万荣继任领袖,继续南攻。
③周军反攻:
- 武则天启用王孝杰(名将,曾收复安西四镇)为清边道总管,率18万大军征讨。
- 王孝杰轻敌冒进,在东硖石谷(今河北卢龙附近)遭契丹伏击,坠崖身亡,副将苏宏晖溃逃。
- 武则天再派武懿宗、娄师德等率20万军队增援,同时默啜突厥军持续袭扰契丹后方。
3. 契丹溃败与孙万荣之死(697年)
- 内部叛乱:契丹后方被突厥袭扰,军心动摇,奚族(契丹盟友)临阵倒戈,联合周军夹击契丹。
- 神兵道行军总管杨玄基率军与奚族合击,大败契丹于獐鹿山(今北京怀柔一带)。
- 孙万荣逃亡:契丹残部溃散,孙万荣逃至潞水(今北京通州)东岸,被部下奴仆所杀,首级献于周军。
三、平叛后的政策调整
1. 军事威慑:
- 武则天命武懿宗镇守河北,但其滥杀契丹降卒及汉民,引发河北民怨。
- 后改派狄仁杰安抚河北,稳定民心。
2. 羁縻政策调整:
- 重置松漠都督府,以契丹降将李楷固(原孙万荣部将)统领契丹余部,缓和民族矛盾。
- 加强对东北诸族的监视,分化奚、契丹联盟。
3. 突厥隐患:
- 默啜借平叛之机坐大,697年即反叛武周,成为新的边疆威胁。
四、历史影响
1. 削弱权威:
- 契丹叛乱暴露武周军事指挥混乱、边将无能,河北民生凋敝,动摇统治根基。
- 狄仁杰等文臣的善后措施部分挽回民心。
2. 东北边疆格局变化:
- 契丹短暂衰落,但未被彻底消灭,为日后安史之乱及辽国崛起埋下伏笔。
- 突厥趁机扩张,迫使武则天后期调整“联蕃制蕃”策略。
3. 民族政策反思:
- 赵文翙的暴政警示唐朝需平衡边疆治理的“威”与“惠”,单纯压迫易引发族群反抗。
总结:契丹叛乱是武则天晚年内外交困的缩影,其平定依赖外部势力(突厥)介入与契丹内部分裂,而非武周自身军事能力的绝对优势。
这场危机既体现了边疆治理的复杂性,也预示了盛唐边疆体系潜藏的裂痕。
来源:历史是任人打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