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晋察冀边区革命纪念馆,有一位女英雄的照片,令人印象深刻。她怀里抱着一名女婴,笑容可亲。然而,在这张照片的背后,有着惨烈的故事。
柏崖惨案中的不屈绝响
在晋察冀边区革命纪念馆,有一位女英雄的照片,令人印象深刻。她怀里抱着一名女婴,笑容可亲。然而,在这张照片的背后,有着惨烈的故事。
革命烈士张立和女儿余泽军(小宝)的合影。晋察冀边区革命纪念馆 供图
照片中的母亲名叫张立,原名张振芳,出生于安徽合肥一个书香之家。受兄长的影响,在1937年抗战爆发时,18岁的她在日记中写下“国破何以为家?”并勇敢地奔赴延安。
在陕西云阳青训班,张振芳改名为“张立”,取“立民族之魂”意,并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9年,张立主动请缨赴晋察冀前线,任白求恩学校特派员,负责锄奸工作。在这里,她与担任晋察冀军区锄奸部部长的余光文相识、相爱、结婚。
1943年12月9日,余光文带着部队到柏崖村休整。谁知,第二天拂晓,他们就遭到了侵华日军的疯狂扫荡,余光文不得不带领大部队迅速转移。
为掩护群众转移,张立把女儿托付给了一名伙夫,自己和不满百天的儿子却不幸落入敌手。
在柏崖村,老人们对张立的故事耳熟能详。老支书赵玉山说:“为了逼迫她说出八路军的去向,鬼子威逼利诱,进而严刑拷打,张立怒目而视,不肯透露半个字。凶残的鬼子竟残忍地杀死了她不满三个月大的儿子和一名老乡的孩子。”
“看着孩子挣扎,张立如怒狮般扑向敌人。气急败坏的日军用军刀劈断了她的右臂,又一刀插进她的左胸,鲜血喷涌,张立仍昂头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见张立仍不屈服,鬼子又一刀刺进她的腹部用力搅动,这位不屈的女英雄倒在血泊里,鲜血染红了黄土地。”在纪念馆里,面对张立的塑像,胡月声音哽咽地讲解。
23岁的生命,在太行暮色中化作穿透硝烟的呐喊。
惨案发生后第三天夜里,老乡们冒险摸回村,用粗布被单裹住张立的遗体,葬在她曾掩护群众的山坡,坟头栽了棵小槐树。“此后每年清明,村里人都会带上祭品和野菊花为她扫墓。如今,那棵槐树已长到两人合抱粗,村民说,这是她在看柏崖村安宁向好。”赵玉山说。
绿色发展延续红色初心
在太行山,生长着一种植物——荆子,一簇簇,一片片,枝条柔韧苍绿,花朵紫色微小。它不名贵、不起眼,但根扎山地、丘陵,经风历雨更坚韧。
阜平的乡亲们说,张立,恰似这怒放的荆子花,可歌可泣,精神光照太行。
今日阜平,以“红”为魂、以“绿”为脉,英烈精神化作发展动能,迎来山乡巨变。
老区土地上的一处处纪念馆、革命旧址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红色研学基地,年迎数百万参观者。石缝坡地、山岭高岗,种下的苹果、香梨成了乡亲们的“致富果”。“80后”“90后”甚至“00后”的年轻人陆续返乡创业……
红色精神滋养绿色希望,绿色发展延续红色初心,阜平人在铭记中砥砺前行,书写美好未来。
来源:广州女性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