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禄劝文艺】禄劝优秀文艺作品展播(202533期)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01 15:04 2

摘要: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进一步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扩大本土原创文艺作品的社会影响力,本土文艺家结合禄劝文化特色,创作了一批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具有真情实感和感染力的文艺作品,县文联牵头各乡镇(街道)文联、联

前言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进一步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扩大本土原创文艺作品的社会影响力,本土文艺家结合禄劝文化特色,创作了一批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具有真情实感和感染力的文艺作品,县文联牵头各乡镇(街道)文联、联合县融媒体中心精心策划禄劝优秀文艺作品线上展播,诚邀您共赴云端艺术之旅。

有一块石头叫禄劝

作者/孙显芳

记得多年前一位外地朋友问起禄劝地名的含义,当时我只知道“禄劝”二字是彝语,跟石头有关,并没有更深的去探究它的来龙去脉。多年后开始从事地方志工作,有机会接触大量的地方史志资料,职业本身要求对一域之历史地理风物有更深入的探究。

禄劝多山石江河,自古山高谷深,山川险峻,因所处地理位置的优势,早在唐朝兴元年间,就被南诏王作为北部锁钥,僭封岳渎,境内轿子山戴上东岳的光环,金沙江封北渎,地名大多与山形地貌有关,加之又是西南古彝人的重要发祥地,因此,又多为彝语。

禄劝一词,最早出自《南诏野史》,为彝语。

据明代学者杨升庵编著的《南诏野史》记载:“禄劝为羁糜宗州地,蛮名洪农碌券。”因禄劝是彝族世居之地,所谓“蛮名”即是“彝名”。元代,赛典赤主滇,这位从蒙古草原来主政云南的官员,嫌夷(彝)名不雅,遂改“碌券”为“禄劝”,并就此沿用至今。在纷繁浩瀚的汉语词海里,“禄劝”二字不见得就是什么雅词,与之前的“碌券”相比,也看不出有什么不同的意义,只是千百年后的今天,已经很难再去揣度一个草原英雄的汉语情结了。

在千百年的历史进程中,禄劝彝人保留传承下来大量珍贵的彝文典籍,北京现存的659部彝文古籍中有522部源自禄劝。自明清以来,随着西方传教士的进入,许多彝文古籍开始流传海外,现珍藏于美国、法国等国的彝文古籍,出自禄劝的占90%以上。1984年,禄劝在云南省首家设立了少数民族古籍陈列室和古籍研究室,目前收藏有378卷彝文古籍,涉及历史、天文、地理、祭典等诸多内容。禄劝境内绝大多数的地名均来自于这些彝文典籍。

在禄劝古籍陈列室,我见到了张晋智老师,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语言专业毕业的张老师,来自禄劝世居彝族家庭,是正宗黑彝子孙,祖父是毕摩,从小受祖父影响,耳濡目染,对彝族传统文化有深入的了解,专业从事彝族文化研究近30年,张教师在研究彝族文化的同时,兼管古籍陈列室。藏在老街深巷里的古籍陈列室,位于一栋红砖小楼里,几十平方的陈列室,四周的墙面都是古朴的木制书柜,透过干净的玻璃柜门,那些古老的文字,写满线装的书本,已泛出古旧的土黄色,有的已出现毛边和残破,象形的文字,散发出古老图腾的韵味。张教师告诉我,这些古老的彝文书籍,是一代又一代的毕摩,倾其一生,一笔一划抄写并传承下来的。张老师的工作,是翻译整理这些珍贵的彝文典籍,向社会提供更通俗易懂的彝汉文对照读本,以方便更多的人了解彝族的历史文化,了解禄劝的过往。长期对彝族文化和彝文典籍的研究整理及运用,使张老师成为了一个真正的现代毕摩。

我向张老师请教禄劝地名的汉语之意。

按张老师的解释,其实,不管是元以前的“碌券”,还是现在的“禄劝”,均来自彝语“罗好知”的译音,而“罗好知”最初彝语读音为“罗洪鲁者”,意为“罗婺家的地”,就是“罗婺部族统治下的平民百姓之地”。罗婺是禄劝最早的彝族部落,发源于禄劝中西部的丹霞秘境幸邱山一带。由红砂岩石构成的幸邱山,位居今天的云龙乡和撒营盘镇与武定县交界的大片区域,区域内巨石遍布,群山绵延,由巨石构成的主峰幸邱山高耸云天。“罗婺家的地”说的就是这一片绵延布满巨石的大山,“禄劝”就是有坚硬大石头的地方,又为有很多石头的山梁。千百年来,我们的祖先在这片长满山石的土地上生息繁衍,对石头,有着生生不息的眷恋。

(幸邱山主峰)

打开尘封的岁月,走进禄劝的历史,我们意外的发现,其实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人类的祖先就在这片长满石头的土地上生息繁衍。我们的祖先从远古的石洞里走来,在漫长的岁月里,缓缓穿行于金沙江、掌鸠河岸边的林岩山箐,用精心打磨的石刀石斧,采集,狩猎,喂养孩子,身上飘散着绿叶青草的味道,在年复一年的岁月流逝中,学会训养动物,把野猪野狗豢养成家畜,把野鸡飞鸟变成家禽。在水草丰美的掌鸠河两岸,开荒挖渠,种植水稻,天高云淡的九月,崇德仙台山飘散着稻米的清香,那是春天里种植在崇德小河边的稻子成熟了,妇女带着孩子,走出洞穴,用男人们打磨得锋利无比的石镰收割金黄的稻米,太阳照在小河上,白露挂满青草,孩子在水里嬉戏,成群的鱼儿在浅水里出没。冬天来了,山上覆盖着白霜,男人外出狩猎,妇女在山洞里燃起篝火,用精心烧制的陶罐煨煮食物,把柔软的麻皮纤维纺成细线织成粗布,孩子们在洞口玩耍,捡起地面的小石子练习射击,一群一群的云雀,从树林里惊起,又飞向另一片树林,高蓝的天空,有成群的大雁排队飞过。

文明的最早印记,它或许只是一块打磨过的石片,一堆燃烧跳动的篝火,一处躲身在密林中的山洞,一只随意烧制陶罐,又或许只是河边拾捡到的几枚小海贝,几片蚌壳,几只海螺,可是,正是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物件,却昭示着先民对强大自然力的艰难应对,承载起人类古老文明最初的艰难起步。

这些昭示着人类起源和发展的小小的物证,要么躲在深深的山洞里,要么埋在厚厚的土层下。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禄劝崇德仙台山、大松树阿巧村发现的古人类生存遗址以及大量的石制工具,向我们一一讲述了禄劝远古人类的密秘。

终审:周明

来源:禄劝融媒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