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00年,徐永昌入清廷武卫左军执勤务。1908年,他进入该军随营学堂学习,于1911年毕业,被授副军校并任哨长。1912年夏天,他进入北京政府陆军部将校讲习所,1913年考入北京陆军大学第四期深造。1915年夏天,他参加了讨袁运动。1917年,任直隶军官教育
徐永昌(1887年12月15日—1959年7月12日),字次宸,山西崞县(今山西原平)人,是代表中国在接受日本投降书上签字的重要人物。
早期经历
1900年,徐永昌入清廷武卫左军执勤务。1908年,他进入该军随营学堂学习,于1911年毕业,被授副军校并任哨长。1912年夏天,他进入北京政府陆军部将校讲习所,1913年考入北京陆军大学第四期深造。1915年夏天,他参加了讨袁运动。1917年,任直隶军官教育团教官。
军事生涯晋升
20世纪20年代,徐永昌先后担任直隶保卫团营长,第十五混成旅参谋长、第二团团长,国民军第三军第一混成旅旅长,第一师师长兼陕西警备司令等职。1926年春,任代理第三军军长。1928年任国民革命军第三集团军第十二路军总指挥兼第三军军长,后还担任过绥远省政府主席,河北省政府主席等职。1930年参加中原大战,任阎方第一路前敌副总指挥兼陇海路司令,之后任晋绥警备总司令,山西省政府副主席、主席。
抗战时期贡献
七七事变后,徐永昌任委员长保定行营主任,指挥第一战区抗日军事。1938年1月,任重庆国民政府军令部部长,在军政部、军令部等关键机构任职期间,参与战区指挥系统的磨合,为抗战事业做出重要贡献。他在协调战区、整合后勤以及与外方沟通上展现出卓越能力。
代表中国受降
1945年8月17日,徐永昌被委派为中国政府代表团团长,参加了9月2日在东京湾举行的盟军受降典礼,并代表中国政府在接受日本投降书上签字,这一历史时刻彰显了中国在抗战胜利中的重要地位,而徐永昌也因此成为见证这一伟大历史的关键人物。
后期经历
抗战胜利后,徐永昌任陆军大学校长,南京政府国防部部长。1949年年底,退往中国台湾。1952年,任台湾地区领导人办公室资政,晋升陆军一级上将。他著有《求己斋日记》《回忆录》《杂记》《言论集》等。1959年,徐永昌病逝于中国台湾。
来源:深度人事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