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45年9月9日上午9时,中国战区日军投降签字仪式在南京举办。当时“中央社”驻中国陆军总部记者彭河清,于9时40分从南京受降仪式现场发出急电:“中国战区日军投降签字,业于今日上午九时正在中央军校大礼堂举行,仪式仅历三十分钟。何总司令以中国战区最高统帅蒋委员长
1945年9月9日上午9时,中国战区日军投降签字仪式在南京举办。当时“中央社”驻中国陆军总部记者彭河清,于9时40分从南京受降仪式现场发出急电:“中国战区日军投降签字,业于今日上午九时正在中央军校大礼堂举行,仪式仅历三十分钟。何总司令以中国战区最高统帅蒋委员长命令第一号,面交冈村宁次大将,冈村宁次当谨表接受,仪式完毕,何总司令即席发表广播演说,宣告中国战区日军投降签字已在南京顺利完成。
10分钟之后,彭河清又从南京发第二份急电,其中专门介绍了签字投降地建筑:“举世瞩目之中国战区日军投降签字仪式,业于九日在中国陆军总部大礼堂完成。举行签字仪式之地点,乃我培育革命军人之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大礼堂之原址。
这里提到的这座大礼堂,开工于民国十七年(1928年)9月,由时任国民政府军政部军需署营造司上校技正的张谨农设计,杨仁记营造厂承建,次年(1929年)2月竣工。造价据记载共计“五万四千九百二十八圆”。建筑史学界现在一般认为该建筑的风格是受到“法国文艺复兴时期宫殿式建筑”的影响。
1929年刚建成的中央军校大里曾经是蒋介石向请愿的学生们宣讲“不抵抗”理念的地方。
1931年“九一人”事变之后,全国各地的青年学生赶到南京请愿,要求蒋介石立即出兵抗日。燕介石在这里多次召见学生,用绕来绕去的话语宣讲自己为什么还不抵抗。据《国民党中央训练部吕奎文等关于上海学生抗日救国请愿团在宁活动情况的调查报告》记载,1931年9月29日,上海请愿学生2000余人到到达南京后、被从国民政府门口带到中央陆军军官学校。蒋介石在大礼堂进行训话。推告之中写到“见各校学生态度,似当有认为结果不圆满者”。蒋介石不抵抗的理念在话语的字里行间透出,当然不能使学生满意。
当时到南京的学生杨明秀回忆,1931年11月25日晚上,蒋介石也在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大礼堂召见学生,鼓吹“抗日时机尚未成熟”。他回忆这次训话“使广大学生进一步认清了他不甘心放弃妥协政策的真面目,因而对他不抱任何幻想”。到1937年“七七”事变时,中国的抗战局面终于从“九一八”时的不抵抗一步步转化为全民族的抗日斗争,这座建筑,才终于有机会见证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日军在大礼堂门口
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占南京,专门在这座礼堂内摄影以炫耀“战功”。南京沦陷期间,这座礼堂受到了严重破坏。据受降仪式筹备组副组长夏禄敏回忆,受降仪式举办时,礼堂“好些地方是用白布挡子临时遮起来的”。在8月底修复礼堂时,还从建筑中找到了十余具南京遇难同胞的尸骸。
公元一千九百四十五年九月九日九时·南京
这座永载史册的建筑,因巨型油画《公元一千九百四十五年九月九日九时·南京》而更加出名,油画作者是陈坚,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就史实细节的疑问,坦承进行了若干艺术化加工,例如:画面里把仪式现场从室内“搬”到了礼堂门前;让其实坐在位置上的冈村宁次站起来鞠躬。这些艺术上的表现手段,让这个历史瞬间与历史照片对比更富有视觉冲击力。有一个历史细节被保留在历史照片之中。
陈坚
在南京受降仪式举办的当天,大礼堂钟楼上,时针和分针好像形成了一个庆祝胜利的“V”字形。有人以为这是事先刻意拨动时钟摆成的。其实,这是把钟面蒙住,贴上了“V”字形的图案。时针分针组成的形状,对应时间即的是1945年9月9日上午的10时10分左右。这时仪式确实刚结束不久,正是大家步出大礼堂的时候,于是这个表示胜利的图案也凑巧对应了历史真实的时刻。
张谨农
这座建筑的设计者张谨农的人生经历。他毕业于南京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即今河海大学前身),是南京自己培养的建筑师。张谨农参加过南京多处重要建筑的设计和建设工作,南京本地建筑史的书籍里,南京“总统府”里著名的“子超楼”的建筑师就是张谨农。建于南京北极阁气象研究所的建筑也是张谨农参加监工的,历史档案里气象研究所首任所长竺可桢1928年给气象研究所的员工发薪水的记录,一共有七个人,其中包括有“张谨农”。历史档案里另有一处关键记录:1929年张谨农被任命为国民政府军政部军需署营造司上校技正。以建筑师的身份获上校军衔,可以看出当时张谨农在建筑界的地位。
在离开军界之后,20世纪30年代初他成为南京市的一名“典卖不动产经纪人”,地址在“南京市金銮巷十八号”。新中国成立后,张谨农参加了治淮委员会,后随着治淮委员会到了安徽省合肥市。合肥市第三届政协委员名单上,可以看到张谨农的名字列入“科学技术界”委员里,这也充分表现出新中国对于一位杰出的老建筑师的认可。
张谨农
据报载,在新中国的建设热潮里,张谨农还担任合肥市建筑局以及重工业局副局长等职,参与了安徽省许多重要建筑物的设计,如合肥市政府大楼、皖南大学主楼、黄山宾馆等,在建筑领域继续做出了贡献。
励志社建筑
南京中山东路上的励志社当时也和受降有关。励志社建筑建成于1931年,1937年南京沦陷之后成为日本傀儡政权的绥靖军官学校。抗战胜利后,这座建筑才迎来了它的重光
据亲历受降的王楚英回忆,1945年9月8日晚,刚回到了南京的何应钦在励志社举行中外记者招待会,说明1945年9月2日在泊于东京湾的“密苏里”号战舰上已举行了盟军签字受降仪式,同时宣布中国战区将于9月9日在南京黄埔路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大礼堂内举行中国战区签字受降仪式。随后,又发表了简短讲话,说:“8年前11月26日我们离开首都时,都有沉痛的决心和坚强的自信,我们一定能够取得最后胜利,重回首都。经过8年的艰苦抗战,终于获得光荣的胜利,重回首都了。今后的目标,在建设富强康乐国家、营建人民福祉、维护世界和平”。
9月8日的这次招待会宣告了南京受降仪式即将举办。次日受降仪式结束后,又在励志社举办了专门的庆祝宴会。
9月9日上午,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大礼堂里的南京受降仪式结束后,参加受降和观礼的人员退出礼堂时,招待人员发出大声的呼喊:“请观礼的嘉宾,到励志社共进胜利午餐”。9日中午在励志社有受降嘉宾和各国记者参加的宴会,何应钦与出席受降仪式的的美军驻华作战司令部司令麦克鲁(Meclure)举杯共庆胜利为当天的受降活动画了一个句号。
抗战胜利后著名的南京大审判就在励志社的礼堂里举办的,这鲜为人知的佚事给这座建筑的历史上又增加光荣。1947年1月17日,军事法庭发出关于公审战犯谷寿夫借用礼堂致励志社笺函:
“本庭受理谷寿夫战犯一案。业经定期本民国三十六年二月入日至八日连续公审三天,届期担借用贵社大礼堂布置法庭,相应函请查照,希惠允赐复为荷”。1947年1月28日,军事法庭又发出关于派人布置法庭致局志社函:“查战犯谷寿夫案,定期本年二月六日至八日连续公审三天,借用贵社大礼堂布置法庭,业经函请查照在案。兹派本庭副官曹淮泗前来贵社接洽布置法庭,以及预定膳食等事宜。置于礼堂租费,祈予惠负,相应函达,即希查照为荷”。
1947年1月30日励志社回复了关于同意借用该社大礼堂致军事法庭函:“顷准贵庭(卅六)国审字第二九号笺函,以公审谷寿夫战犯,嘱自二月六日起至八日止借用本社大礼堂三天,为布置法庭一节,自可照办,相应复请查照为荷”。1947年1月19日,当时南京出刊的《中央日报》报道了即将在励志社礼堂公审战犯的讯息:“(本报讯)南京大屠杀主犯谷寿夫一案,国防部军事法庭定二月六日至八日在励志社大礼堂审讯三天,由石美瑜任审判长”。
1947年2月6日《中央日报》关于即将开始公审战犯谷寿夫的报道里,提到了想去旁听的市民很多——
“(本报讯)举世惊骇之南京大屠杀案,主犯谷寿夫定今(六)日下午二时,由国防部审判战犯军事法庭,举行第一次公审。此次审讯,一连三天,今明两日,传讯证人,八日开辩论庭……又该法庭为维持法庭秩序计,曾有限制旁听人数规定,惟因往请领者极众,现已超过预定数额”。
法庭审判谷寿夫
1947年2月7日《中央日报》关于首次公审战犯谷寿夫的新闻里,写到了励志社礼堂是怎么布置的一—
“(本报讯)南京大屠杀案主犯谷寿夫,国防部审判战犯军事法庭,昨(六)日下午二时,在带有东方情调色彩之励志社大礼堂首次公审。红砖绿瓦门前,两侧插旗各一,上写有“国防部审判战犯军事法庭”字样白布,宪警戒备森严.旁听者需携有旁听证方得进庭。楼上楼下,座无虚席,据统计,旁听人数约二千左右……审判官席设于台上,覆以蓝布,其后为红色布幕。台下中央为日、英文译员座位,证人席在其右,两侧装有播音器,简单严肃,中外新闻记者席则位于左侧”。
来源:天有余而补不足一点号